悲傷逆流成河,比殺人犯更可怕的是語言暴力

悲傷逆流成河,比殺人犯更可怕的是語言暴力

哈嘍,Everyone~

曾經最喜歡的小說《悲傷逆流成河》改編成Movie上映了,雖算不上一個死忠粉,卻奈何不了炸翻天的朋友圈評論。

電影的內容和結局雖進行了大部分的調整,但總的來說,既顯露了親情,亦描述了青春期時的友情與愛情,還捎帶了一點師生情。只是看電影時,左右兩邊無語凝噎梨花帶雨的妹紙著實讓人憐惜...

讓我感到內心壓抑、無法呼吸的不是電影情節,而是語言暴力!殺人於無形,不費吹灰之力,可以讓一個人在頃刻間灰飛煙滅。

死神的鐮刀可怕嗎?與語言暴力相比,卻是不值得一提。

校園語言暴力

電影中的易遙,就是遭受校園語言暴力的最好例子。剎那間隨風四散的消息,讓她成為了整個學校的病原體。

“私生活真是太不檢點了”,“真是不乾不淨”,“醫生都親眼看見了”...

黑暗中鋒利的刀尖隨著這一字一句,在她心臟上進行著深深淺淺的刻劃,彷彿可以聽到鮮血滴答滴答砸下來的聲音。

如吐著信子的毒蛇,吸食著易遙的生命。一個看似緩慢卻又迅疾的過程,從最初美好的芬芳鮮豔,眨眼間枯萎凋零,最後化為被人肆意踐踏的荒蕪與粉塵。

“你們殺過人嗎?”,“你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做過的事有多惡毒”,“你們動手的沒動手的都一樣,都不是什麼好人”...

一個原本朝氣蓬勃的花季少女只有在死亡時才能進行最後的反擊,她用自己的生命對所有施暴者、冷眼旁觀者、軟弱同情者施以懲罰和質問,讓他們記住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他們每一個人。

家庭語言暴力

有數據顯示,51.2%的孩子,都遭受過家庭語言暴力。

“你腦子讓豬吃了嗎?”,“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你真是個闖禍精”,“家裡有你,真倒大黴了!”

彷彿看到了童年的自己,每天都活的小心翼翼,敏感又脆弱,生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在語言暴力下長大的孩子,真的很辛苦。他們除了要努力消除這種暴力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還要警醒自己日後不要成為這樣的說教之人。

畢淑敏在《家問》中有一段文字寫到:

在紛亂和醜惡氣氛中成長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品。

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並習慣的待人處世經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當他們走進社會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以不良家庭模式對待他人,將紊亂和不協調傳染到更遠的範疇。

家長不經意之間的語言暴力,也許將來的某個時刻,會在社會中重新返還到自己身上。因為你不知道,下一個將要遇見的人,是不是一個已經成長為和你一樣的施暴者。

社會語言暴力

Kimi去世時還蒙受著鍵盤俠漫天飛舞的語言攻擊,甚至在他之後,連好朋友都無法倖免。

不管他到底經歷了什麼,那些隱藏在黑暗中的雙手,憑藉著文字毒藥一刀又一刀地捅向了這些脆弱的公眾人物。

越來越多的明星選擇了關閉評論。因為,那些隱藏在華麗皮囊之下的鍵盤施暴者可以心安理得的攻擊著一個又一個無辜的人,並以此為樂趣。

猙獰恐怖如斯,似瘟疫般席捲充斥在網絡國度。這只是我們能看到例子,那我們看不到的呢?是不是還有更多數不盡的人在遭受著語言暴力?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職場語言暴力

WTS持槍殺人事件剛剛結束,一個工作穩定尚無犯罪記錄的程序員居然向他的同事開火。

我們大膽來揣測一下,或許又是語言暴力惹的禍。可能是達不到領導的要求而被訓斥了,Maybe同事之間有了語言爭執,也許合作方對他的能力產生了質疑。無論是什麼原因,事件的結果都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

“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事情都處理不了”,“像你這樣蠢的,還能幹什麼”,“這麼簡單的問題,搞這麼複雜,你腦子裡裝的都是水嗎?”...

就算你沒有被這樣罵過,你身邊也一定有人被這麼罵過。臉皮薄點的這時候估計已經哭了,成年人能在外面哭也一定是真的被傷到了。

職場語言暴力不管是故意的還是無心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在那一刻就已經出現了,一個大型的施暴現場就已經形成。

能相遇是緣分,已不易,為何還要徒增悲哀?無心的言語,或出於好心或出於私慾,你都不知道在未來的某一刻會給你帶來什麼影響。就像那個新聞一樣,很有可能為你帶來的是殺身之禍。

悲傷逆流成河,比殺人犯更可怕的是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如黑洞一般無邊無際,沉落在洞底的受害人看不到陽光,失去希望,只能苦苦掙扎著,絕望著。

好好說話,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莫要讓自己的語言轉化成暴力真的成為刀子,傷害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

———— / END / ————

雖未見過你,但有我陪你。一個屬於PM自己的研習港灣,不會讓你孤寂~

語言暴力,你遭受過沒?

PM們下期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