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爲什麼沒有印度飛餅?

印度飛餅是一個20年前比較流行的食物。從星級飯店,高檔餐廳,慢慢下沉到普通餐廳,直到街邊小攤食品。我們熟悉的口味包括:香蕉、蘋果、芝麻和芒果。最好吃的,點擊率最高的是香蕉印度飛餅。

但是印度是沒有印度飛餅的。到過印度旅遊的國人,看不到印度飛餅。即使是形狀類似的,口味也不一樣,製作的過程更不會飛。就像加州沒有牛肉麵,左宗棠不做雞一樣。


印度為什麼沒有印度飛餅?



但是,印度飛餅的確是印度人發明的。但不是在印度。而是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香港。印度移民從南亞次大陸來到南洋闖蕩,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做的飛餅大多是鹹的,還有辣的。一般是雞蛋餡,洋蔥餡,雞肉餡和羊肉餡。泰國和香港的口味以甜味為主,有芒果、香蕉,巧克力醬和煉乳各種餡。但是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香港,印度飛餅還不會飛。飛餅是在中國起飛的。

知乎網友“瘋狂蝸牛”自稱做過飛餅生意,他/她總結國內飛餅發展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印度甩餅:以香港和馬來廚師為主,主要做了口味方面的改良,出現了奶油香蕉、蘋果菠蘿、芝麻等適合大陸人的口味,由於製作形式沒大的變化,胸前甩餅。

第二階段印度拋餅:改良了麵糰配方,使甩餅麵筋更具延展性,能做的更薄更大,裡面的餡料就更為豐富,層次也更多。這時候製作方式使用了過頭拋餅。

第三階段印度飛餅:15年前,廚師在麵糰里加入雞蛋,增加延展性,使口味更加酥脆;製作時更具表演性,正式開飛。

這樣的說法看上去有一定的可信度,與我的記憶也基本重合。但是這個印度飛餅由印度人在印度本土以外發展,再到中國這樣的巨大市場改良化、本土化、表演化的過程,其實是一個非常很意思也非常有內涵的現象。

類似的例子是丹麥酥(Danish)。


印度為什麼沒有印度飛餅?



這種甜點是丹麥移民在1920年代在美國發揚光大,並走向世界的。但是這種甜點卻也不是丹麥人發明的,是1850年代,奧地利糕點師帶到丹麥的。那年丹麥糕點工人大罷工,老闆沒有辦法,只好從奧地利引進海外勞工。奧地利民工帶來了這個新甜點,所以丹麥人稱之為:維也納麵包

在全球化的現在,你會發現,要吃到獨特的食物越來越難,不但城市變得越來越像,食物也越來越趨同。好吃的食物,新鮮的做法,很快會流傳的全世界,在家裡,在自己的城市就能吃到,走遍世界,探訪世界美食的樂趣越來越少了。

但另一方面,你也可以自己動手,採購世界的食材,做出世界級的美食。這是另一種樂趣,或許更有趣也更有滋味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