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在希望的田野上——從玉米秋收看農業機械化發展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从玉米秋收看农业机械化发展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从玉米秋收看农业机械化发展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从玉米秋收看农业机械化发展

金秋十月,嶺城大地放眼望去,遍地金黃,在陽光的照射下,越發光彩奪目。廣袤的田野裡,一臺臺收割機唱著歡歌,來回穿梭,將沉甸甸的果實攬入懷中,正如一幅豐收畫卷,徐徐展開。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从玉米秋收看农业机械化发展

在公主嶺市西北邊陲重鎮玻璃城子鎮,農民正在收穫希望。該鎮重興村村民曹憲權正在地裡收玉米。這位與土地打了50多年交道的農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習慣了傳統耕作的他,對機械化的發展很不適應,用他的話說就是發展太快了,跟不上節奏。種了一輩子地的曹憲權做夢也不會想到,機械化發展到今天,完全取代了傳統人工勞作,這讓他不禁感嘆科學技術的力量,請看——一個老莊稼把式的蛻變。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从玉米秋收看农业机械化发展

“我這5公頃地用機器5天就收完了,這還得說白天干活,晚上歇著。以前收這些地,即便全家老小齊上陣,也要20多天才能收完。”曹憲權告訴記者,“今年我花了1萬多元買了一臺小型收割機,一次收兩壟,雖然沒有大型農機那麼好,但是自己用著也特別順手。”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从玉米秋收看农业机械化发展

機械化耕作替代了繁重的體力勞動,讓這個普通的農家漢子露出了笑容。“就拿秋收來說,以前是把玉米掰下來,裝上車運回家扒皮,回頭還要把玉米稈割倒,這一套程序完成下來需要兩個月。以前秋收的時候要貪黑起早不說,還會累一身病,光吃藥打針就得1000多元。現在不同了,玉米收割機一次性完成作業,就連玉米秸稈都直接粉碎還田,一個人幾天就能完工。”曹憲權抿了抿嘴笑著說。

記者看到,曹憲權家的場院裡像小山一樣堆滿了金黃色的玉米,一穗穗閃著光亮,玉米粒完整,皮也扒得非常乾淨。“沒想到收割機這麼好用,剛開始還有點牴觸情緒,認為這個機械怎麼也不能有人工幹得好、幹得細。特別是在扒玉米皮的過程中會掉玉米粒,有的掉在地上根本收不起來,造成很大損失,隨著機械性能的改進,這種情況已經完全被克服了。”曹憲權說。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从玉米秋收看农业机械化发展

說話間,一臺大型玉米收割機從我們眼前駛過,曹憲權感嘆道:“啥時候咱自己也能買一臺大的就好了。現在我們這個組基本上依靠外地來的大型收割機收穫,一天能收10多公頃地,機械不休息,人輪班倒,我們組的玉米半個月就全收完了。”

“現在種地非常簡單,耕地有旋耕機,下種打壟一次成型,灑農藥有專用的灑藥車,不但方便還省錢,相對於過去的人工勞動每公頃要節省400元左右的費用。同時,孩子在外打工也不用回來幫忙了,又可以多賺一份工資。”曹憲權指著院子裡停放的各類農業機械對記者說。

春種秋收這是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改變了千百年來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模式,讓農民種地變得越來越輕鬆,越來越簡單。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从玉米秋收看农业机械化发展

從單一的家庭種植到連片作業,機械化種植打破了人們固有的觀念,泛著油光的黑土地收穫著喜悅和幸福,請看——一個家庭農場的華麗轉身。

在劉房子街道興佳家庭農場的玉米大田裡,一臺“威武”的收割機正在玉米田間來回作業,像悅動的音符譜寫著農業機械化的“變奏曲”。成片的玉米地一望無際,大田裡只有3個農民,一個是收割機駕駛員,正在操作收割機;另一個是卡車駕駛員,將玉米籽粒拉回場院;還有一個是服務人員。一壟一壟直立沖天的玉米,轉眼就掃進收割機中,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剝皮、脫粒、莖稈切碎還田作業,實現玉米籽粒直收。

家住劉房子街道石豐村的馮俊是一位遠近聞名的“超級”種糧大戶。今年,他在公主嶺市共流轉1000公頃土地,又在鄰省承包2000公頃土地,全部用來種玉米,除去成本,全年淨賺1000多萬元。

馮俊今年47歲,7年前就開始在外省市承包土地,嚐到了種糧的甜頭。馮俊說:“自己的秘訣就是全程機械化應用,土地流轉讓小塊歸攏、大田連片,先進的農機大施拳腳。通過集約化管理,種田水平大幅提升。按照傳統耕種方式,一公頃地最少要3人幹10多個小時,土地連片後,大型農機1小時就可完成。”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从玉米秋收看农业机械化发展

在興佳家庭農場內,記者看到,大大小小的各種農用機械整齊排列。在場地的另一側,滿院金黃,成堆的玉米通過傳送帶,被直接輸送到烘乾設備。

“我們用的都是目前國內比較先進的收割機,實現玉米籽粒直收,也就是說,別人家收的是玉米棒,而我這兒直接收穫的是玉米粒,然後送進烘乾設備,達到標準水分後直接存儲,這樣能保證糧食賣個好價錢,平均每公頃土地可產出乾糧1.15萬公斤,產量比‘小戶’高出10%~20%,增產的糧食可賣1000多元。”馮俊拿起烘乾後的玉米粒放在嘴裡咀嚼了一下說。

說話間,3輛卡車滿載著玉米駛進院內,金黃的玉米傾瀉而下,這又是一個豐收年。馮俊說:“能種這麼多地,還得感謝國家的政策,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普通農戶連片種植,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2016年,我們農場被評為省級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農機局給我們落實了各種補貼政策,購買的這些農業機械,我個人只花了一半的錢。”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从玉米秋收看农业机械化发展

交談中記者得知,2017年,馮俊平均每公頃土地糧食可售1.7萬元,減去租地成本9000元、種地成本4000元,國家補貼都給農戶,每公頃利潤還有4000元。明年,馮俊計劃將種植面積擴大到1萬公頃。目前,他已在公主嶺市意向性談妥3000公頃土地,在鄰省談妥5000公頃土地。言談中,馮俊對農業機械化發展之路充滿了信心。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从玉米秋收看农业机械化发展

“即使玉米價格再低一些,搞規模經營也有賺頭。”馮俊估計,如果今年能夠實現1萬公頃種植規模,自己的玉米總產量將達1.65億公斤,利潤將在3000萬元至5000萬元之間。

記者手記:

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中國已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推進農業科技化與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農業正在進行廣泛而深遠的變革,農業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日益提高,其支撐作用更加明顯。農業科技化就是要減少傳統經濟發展方式中土地、人工、資本的投入,提高科技、人力資本和生態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當前,公主嶺市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以人畜力為主轉變為以機械作業為主,農機化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越來越顯著,農業生產對機械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這就要求我們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主動適應形勢變化需要,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動力支撐。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从玉米秋收看农业机械化发展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从玉米秋收看农业机械化发展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从玉米秋收看农业机械化发展

公主嶺新聞(gzlnews)

您看此文用收穫在希望的田野上——從玉米秋收看農業機械化發展收穫在希望的田野上——從玉米秋收看農業機械化發展·

收穫在希望的田野上——從玉米秋收看農業機械化發展收穫在希望的田野上——從玉米秋收看農業機械化發展秒,轉發只需1秒呦~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从玉米秋收看农业机械化发展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