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談新金融:擁抱金融科技,不要把他們的手腳綁起來|馨期天

陈志武谈新金融:拥抱金融科技,不要把他们的手脚绑起来|馨期天

生活處處是金融,而金融的發展過程也是對社會、歷史發展的記錄。

——馨金融

一直以來,我之所以喜歡自己所從事的媒體行業,就是因為有機會和很多有想法的、優秀的人對話,而我還可以把這些有價值的觀點傳遞給更多人。

兩週前,我有幸主持了著名經濟學家、原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先生的新書——《陳志武金融通識課》的分享會。

陈志武谈新金融:拥抱金融科技,不要把他们的手脚绑起来|馨期天

很多人應該對這位頂級經濟學家並不陌生,他寫過非常多暢銷書,比如,《金融的邏輯》、《24堂財富課》、《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他用通俗又有趣的語言給很多人上了第一堂金融科普的課程。

而在我閱讀這本書以及和陳教授對話的過程中,一個非常深刻的感受是,原來我們還可以用這樣的視角來觀察世界,來理解生活。原來日常生活、婚喪嫁娶、禮教仁義、萬物更替的背後都可以追尋到金融的邏輯。

此外,新書分享會當天,陳教授也分享了他對於新金融行業的看法。比如,我們該如何看待年輕人的超前消費,新金融行業處於一個怎樣的發展階段,如何能讓它對整個經濟的發展起到更好的作用。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摘編自陳志武教授的演講及圓桌論壇,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另外,我們也為大家準備了讀者福利。歡迎在文章留言區留言或者發消息與我們互動,我們將隨機挑選五位讀者送出陳教授的新書,enjoy~

1

消費金融到底好不好

消費金融這些年在國內,特別是最近兩年爭議比較多,消費金融,特別是給年輕人提供了貸款、消費的機會,這樣做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每個人大致上可以把人生分成為三個主要的階段:第一階段,青少年時期;第二階段,壯年;第三階段:老年(退休)。

從經濟角度來講,我們發現有一個規律:青少年時期是沒錢的時候,壯年時期是一輩子中間收入最高的時候,退休時期又是沒有收入的時候,那時如果你做得比較好,金融財富就比較多。

陈志武谈新金融:拥抱金融科技,不要把他们的手脚绑起来|馨期天

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年輕的時候對自己投資,談戀愛等等都需要錢,卻是人生中最沒錢的時候。老年時期,可能把一輩子的收入積累了很多,但那個時候花錢的意願不是很強,或者花錢得到的享受、好的感受也不會太多,這樣就出現生活挑戰。

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尤其是年輕時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人類歷史上有過不同的解決方案。我們現在熟悉的解決方案,年輕人如果能夠就讀北大、清華,耶魯大學或香港大學,可能你的未來前景會很好,銀行和信貸機構都願意給你提供消費信貸,讓年輕人借未來的錢在今天來花。

老年人對借錢花有很多誤解,總認為借錢花是很糟糕的事情,在中文裡說的“消費”,一般把消費理解為是浪費型的開支。

我在書裡專門有一章談到:其實消費也是投資。為什麼消費也是投資呢?對於現代人和現代經濟來講,社會中最重要的資產是人,如果你正在讀大學或者讀研究生,沒有錢吃飯讓自己餓肚子或餓死了,那麼人力資本就沒前景了。所以我們每天吃早餐、午餐、晚餐這是在給我自己做投資。

如果覺得能夠接受通過借貸、加槓桿去投資,那通過加槓桿去消費、借貸去消費,也是能夠接受的。要不然年輕時收入最低,甚至於沒有收入,如果沒有消費金融工具就很難做到年輕時向未來借錢花。

哥倫比亞大學威廉姆教授在二十年代寫過幾本書中他發現很多規律,越是借錢花的美國人,絕大多數人越能夠培養出很好的財務紀律。

每個月要交月供的年輕人都知道,月供逼著你每個月都要很好的計劃你自己這個月的開支。長此以往會帶來很多好處,一是財務紀律會變得更強,激勵你去學習理財;二是培養自食其力,財務獨立。讓你的人格儘可能保持的比較完整,不需要去求別人;三是讓你個人更自由。如果財務上不能獨立,個人自由,要有自己的權利,腰要挺得直都很難。

以前很多人不接受借貸消費,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美國消費金融的發展歷史上也經歷多次波折,從十九世紀一直到一九二九年,美國經歷了一波又一波來自於教會的阻力,也包括來自於社會的阻力,後來一個零售公司——梅西連鎖店的廣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一個很瀟灑的30歲的年輕人Jim Jones,當時美國白領年收入是3000美元左右,30歲年收入3000美元,未來還可以工作25年左右,到55歲退休,以此作為一個貼現求和計算,實際上Jim Jones個人人力資本財富相當於112290美元。

陈志武谈新金融:拥抱金融科技,不要把他们的手脚绑起来|馨期天

這個廣告就是要告訴你,如果Jim Jones把他未來一輩子人力資本價值112290美元其中的一部分放到今天來花的話,到底可以做一些什麼?可以買房子,也可以買更好的車,可以買更好的西服,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等等。類似這種廣告,讓很多美國人接受借貸消費起到很大的作用。

現在國內的P2P金融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都在做類似的業務,但是我覺得在推廣理念略欠缺,所以在金融通識方面有更多普及,對於更大範圍內推動消費金融的發展將起到實質性的促進作用。

有了消費金融以後,通過不同的金融品種,解決人不同時間段收入跟消費需要不匹配帶來的挑戰問題。

沒有消費金融的傳統社會里,收入跟消費需求也存在不匹配的問題,傳統社會如何解決這種矛盾?如何解決這種挑戰?這就是為什麼我在整個書裡花很多篇幅去解釋儒家文化與三綱五常。

藉助收入曲線和消費意願曲線的矛盾回到幾千年以前的中國社會和其他的傳統社會時期,那個時候的人也要面對人生不同階段消費和收入之間的矛盾,他們是如何解決這種矛盾、如何解決這種挑戰的?按照這個思路思考下去就更能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形成。從金融的邏輯角度解釋不同文化、不同風俗習慣、價值倫理體系的起源和發展背後的邏輯、背後的驅動力到底什麼。

在沒有金融產品去解決收入和消費之間的矛盾時,靠的是把子女作為交易的載體,作為金融工具,我們都說“養子防老”,就是把兒子、女兒當成我的養老基金的投資載體,當成醫療保險、心理保險以及其他保險具體的載體。

孔孟和很多儒家學者要建立基於三綱五常的名分等級次序,最大的好處是把每一個人從出生一直到死,在整個社會、家族裡面的地位、名分固定下來。

這樣對於在不同人之間進行跨期交換。晚輩和長輩之間進行交換,就是長輩先投資在晚輩的身上,晚輩以後會孝敬、回報長輩,這個交易體系是典型的跨期交易。

2

互聯網改變金融

“互聯網金融”目前爭議比較大,以至於前幾年一說起“互聯網金融”就很激動,前兩年走另一個極端,連“互聯網金融”這個詞都不能用,現在更多講“金融科技”,因為整個社會環境,特別是監管的背景過去兩年出現180度大轉彎。但是互聯網金融帶來的這些機會是不應忽視的。

陈志武谈新金融:拥抱金融科技,不要把他们的手脚绑起来|馨期天

1、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對於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幫助非常大,對於金融更廣泛、多方面的深化發展非常有利。

2、把金融交易的地理範圍大大拓展,不管是工行、建行以及其他主要銀行,移動互聯網只要能夠達到的地方,互聯網金融就可以給邊遠村莊的人提供金融服務。

3、金融交易客戶在數量級上可以發生很大的變化,上升很多。

需要強調一點的是,互聯網帶來的好處非常多,但千萬也要記住互聯網給騙子們帶來的好處也是很多的。原來沒有互聯網,騙子最多隻能夠騙周邊幾個人或十幾個人的錢,有了互聯網以後,不需要見面,就可以把很偏遠的,在新疆、黑龍江等不同地方鄉村的人更容易騙到。數量級不只是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個億的人都可以被騙到。

互聯網金融帶來監管的挑戰比起傳統銀行和傳統金融市場更大,在2014年、2015年互聯網金融非常熱的時候,我寫了幾文章呼籲,千萬不能忽視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潛在社會動亂的風險。

現在當整個監管的思路走到另一個極端時,我更多要強調互聯網金融的好處,監管存在挑戰,就一棍子把所有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空間都壓縮到零,對於整個中國社會、中國經濟的發展更不利。

不同金融投資品種非常重要,金融通識教育非常重要,否則不僅僅我們不能夠做一個現代人,不能夠有自己的人格保障,個人的自由和權利,而且整個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會受到很大的阻礙。

記住巴菲特的名言:“如果四五十歲的時候還不能夠在睡覺的時候也賺錢,你就太失敗了。”

3

金融科技祛魅

過去兩三年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被誇張的比較多,因為有些東西我們要把握好、理解更清晰一些。

第一,不管基於互聯網的金融交易還是基於傳統物理網點的金融交易,本質是沒有變的,就是不同人、不同機構之間的跨期價值交換,這是金融的本質性的東西。

至於跨期金融交換是在博物館房間裡進行還是在互聯網上進行,還是在上交所的電腦裡進行,還是在工行的電話裡進行,這本身不改變金融交易的本質。

第二,正因為這個本質,所以“跑路”、違約、信息不對稱,都是我們做任何金融監管、金融法律和具體執行的一些規則時,都不應該忘記的。儘管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把金融交易的範圍、把金融交易成本,把金融交易所面對了信息不對稱都改變很多,但是本質性的東西還是在那兒。

第三,原來金融交易的範圍都是熟人之間,通過物理網點,一天一個工行的交易員或證券公司的交易員,只能跟這麼多客戶打交道,所以原來監管可以比現在輕鬆很多。

當金融交易人數上升到可以多到幾個億,甚至於八九個億,這時候如果不監管,可能帶來潛在的社會代價,遊行、示威、鬧事的概率就會比原來上升很多。

以至於前不久有一些讓我都覺得很不可理解的事,即有關部門把參加P2P金融交易的所有人名單彙集起來,把他們的身份證放在電腦裡,只要你在哪裡準備買高鐵票,要到北京來,就把你攔在那個地方不讓你來,怕他們到北京來鬧事。

這些局面的出現讓我們更應該去理性的思考,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對金融交易帶來很多積極的方面。

不要忽視消極的一面,同時又不能夠因為有這些消極面,所以就一棍子打死,不允許任何P2P金融公司去註冊,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也不讓出現,這樣太極端了。

畢竟新的技術帶來的機會還是要擁抱,在擁抱的同時只是要注意不要頭腦發熱,把他們的手都捆起來,這是我們這些人前幾年覺得沒辦法理解的。

所以我覺得這裡面有很多誤解需要消除,但是在消除誤解的同時,更理性去看待金融科技、看待互聯網金融。

最後,別忘了參與抽獎活動。通過發消息、留言或者任何一種你喜歡的方式與我們互動,都有機會獲得陳教授的新書~

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你我都該珍惜原創的價值,相信優質內容的力量。

聯繫我們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