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李頓調查團報告書,國聯要建設什麼樣的滿洲?


根據李頓調查團報告書,國聯要建設什麼樣的滿洲?


1932年李頓調查團在上海,圖中心穿大衣者為李頓

去年七月,長春的偽滿皇宮博物館展覽“幾曾識干戈——聯合國圖書館藏李頓調查團檔案展”,展覽從聯合國圖書館所藏的近3萬件“李頓調查團”檔案中選出450件檔案圖片,並與相關歷史圖片組成展覽,據悉,這是“李頓調查團”檔案資料首次在國內公開展出。

1933年2月24日,國聯大會以42票贊成,日本1票反對,通過了19國委員會關於接受《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決議,不承認滿洲國,但要求在國際社會共管滿洲。

日本於3月28日以抗議該報告書為由,宣佈退出國際聯盟。國民黨政府雖完全同意李頓調查團報告書,但因為是日本軍隊實際佔領滿洲,所以致使國聯的調查報告書實際上成了一紙空文。

那麼如果按照《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是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滿洲呢?


根據李頓調查團報告書,國聯要建設什麼樣的滿洲?


一、歷史背景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國民黨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結果日本在沒抵抗背景下迅速佔領滿洲。此時國民黨政府只是寄希望由國際社會來干涉。中國駐國際聯盟代表施肇基奉令,於9月21日向國聯理事會控告日本侵略中國領土,破壞國聯盟約。要求國聯採取行動,制止日本對和平的威脅和形勢的惡化。“使危害和平的局勢不致擴大”,並恢復到事變爆發前的狀態。

國際聯盟的國聯理事會就日本武裝侵入中國滿洲問題爭論了3個月,作過多次決議,既不敢譴責日本,也不能制止日本擴大侵略。在中國代表的一再要求下,1931年12月10日,國聯理事會終於通過決議,決定派遣一個國聯調查團到遠東實地調查“九一八”事變情況。調查團的任務只限研究中、日糾紛的背景,向國聯提出報告,而無權干預兩國的軍事行動或建議雙方直接交涉。


根據李頓調查團報告書,國聯要建設什麼樣的滿洲?


二、李頓調查團

1932年1月21日,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調查團由英、美、法、德、意等5個國家的代表組成。團長是英國人李頓侯爵,故亦稱李頓調查團。

李頓在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時,曾出任孟買省長、代理印度總督等高職。美國代表為麥考益將軍,曾任菲律賓總督。法國代表為亨利·克勞德將軍,曾任法屬西非軍司令。德國代表為恩利克·希尼博士,曾任德屬東非總督。意大利代表為馬柯迪伯爵,曾任意駐南美各國公使。根據理事會決議,中國派前處長顧維鈞以中國代表處處長資格參加,於能模作為國際聯合會調查委員會中國代表處專門委員身份參加。日方“參加委員”為吉田伊三郎,曾任駐瀋陽總領事。代表團秘書長為國聯秘書處股長哈斯。此外還有一些翻譯人員。

調查團臨行前,國聯行政院規定他們除調查日本在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而形成的滿洲問題外,也調查中國的一般形勢。因為日本當時宣稱,由於中國的政治形勢關係,中國政府已不能履行它的責任,即不能保護外國利益,特別是日本在滿洲的條約權利和利益。

李頓調查團行程不是首先去遭受日軍鐵蹄蹂躪的中國,而是去詢問各個帝國主義國家對該事變的態度。

1932年2月3日,調查團由法國勒哈弗爾港出發,到倫敦、華盛頓。29日到達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在東京10天,拜會日本天皇裕仁、首相犬養毅,參拜靖國神社。3月14日抵達中國上海。26日在南京與蔣介石、汪精衛、宋子文等會面。然後周遊蕪湖、九江、漢口、重慶、宜昌、濟南、天津等。

4月21日才抵達瀋陽。這時,日本侵略者已完全佔領和控制了中國東北,製造了偽滿洲國,迫使李頓調查團承認既成事實。在東北,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滿洲國溥儀及其官員會晤,查看了“九一八”事變現場。日本為了使調查團的調查有利於自己,關東軍將調查團任何時候,要看的任何地方,都粉刷一新,做得極至周詳。當時,許多善良的中國人對國聯調查團還是抱有幻想的,東三省的愛國將領、社會賢達,24個滿洲地區民眾團體和學術團體,戰鬥在東北的抗日義勇軍,以及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地學生、市民等,紛紛走訪、投書、致電調查團,要求其主持正義。由於控制調查團系列強國家,致使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及國際聯合調查委員會中國代表處受到制約,無法發揮更大作用。

李頓調查團在中國滿洲地區活動了一個半月。

1932年9月4日調查團完成調查報告書,各委會簽字。10月2日《國聯調查團報告書》在東京、南京和日內瓦同時發表。中國外交部公佈調查團報告書章節,報告書共分10章,文長272頁,約14.4萬字,報告書雖然肯定東北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主權屬於中國,對事變經過和滿洲國也有某些公正和客觀的敘述,為了顯示中立,報告書認為中國抵制日貨運動是“中日衝突的重要原因”,蘇聯的“共產主義目前的傳播”是造成“九一八”事變的最重要因素。對於“九一八”事變的解決,報告書主張既不應該維持“滿洲國”的現狀,也不應恢復到“九一八”事變以前的狀態,而是應該中日兩國都從中國滿洲撤出武裝力量,中國滿洲由西方列強各國共管。實際上,東北軍早已經撤出,目的是讓日本軍隊撤出。滿洲實現在國際社會共管下的永久中立。類似瑞士那樣的永久中立,但也考慮日本利益,未來的滿洲政府應請有日本人擔任顧問。

李頓調查團報告書長達270餘頁,共10章,前8章是調查結論,從法理層面澄清了幾點事實:一、“九一八”事變中,日軍行動“不能視為合法自衛之辦法”,其有“精密預備的計劃”;二、“滿洲國”為日本扶植成立,其政權“不能認為由真正及自然之獨立運動所產生”;三、承認東北三省領土及主權歸中國所有。報告書這一部分披露了日本有預謀的侵略行徑。

報告書後2章是李頓等人向國聯提出的解決意見。他們不主張滿洲地區恢復原狀,而建議設立一個“自治政府”,包括“相當數額之外國顧問,其中日本人應占一重要比例”;中日軍隊全部撤出滿洲地區,改由兩國憲警維護治安等。此外,報告書稱日本出兵滿洲,不止是“此一鄰國以武力侵犯彼一鄰國邊界之簡單案件”,還是有“赤色危險”的複雜問題。報告書還認為,九一八之前,日本在滿洲擁有特殊利益,中國的反日行動損害了日本的利益。這些建議,顯然是基於中日在滿洲的既成事實,而做出的妥協(相較於因東北軍之不抵抗,日本已在滿洲實現了全面控制這一既成事實,報告書實際上是在要求日本“吐出部分到嘴的肥肉”)。


根據李頓調查團報告書,國聯要建設什麼樣的滿洲?

李頓等正在調查柳條湖鐵路的爆炸點

三、國民黨政府的意見

蔣介石、胡適等雖然認為報告書有遷就日本之處,但大體上肯定其“尚屬公道”“代表世界公論”

圍繞李頓調查團報告書的內容,當時中國國內形成兩種對立意見。蔣介石對報告書所提建議十分不滿,認為“李頓對於調停之主張,亦太怕日寇矣”,但承認“調查之日本責任,尚屬公道”,因此決定對報告書“有修正與保留之接受,而不拒絕”。汪精衛時任行政院院長,他公開聲明,“中國政府對於李頓報告書,贊成其所持態度,表示滿意”。

在國聯主持交涉的顧維鈞看法同蔣介石一致,“前八章關於事實的敘述,看來是正確地反映了滿洲的形勢,但最後兩章(包括建議)則似乎很受既成事實的影響”。胡適稱報告書“代表世界公論”,李頓等人的建議“未嘗不是一種解決的途徑”。在胡適看來,“如果承認日本在滿洲的條約上的利益,和承認滿洲的自治權,可以取消‘滿洲國’,可以使中國的主權與行政權重新行使於東三省

”,那麼“這種條件是我們可以考慮的”。

所以國民黨政府正式發表的意見是接受李頓調查團報告書及其對未來滿洲中立化的建議。

國民黨即使在進入抗戰,甚至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才與美國一起對日本宣戰,但一直主張凍結滿洲問題,不提收復。其目的還是由國際社會來管理滿洲。這點老蔣是遵循其老師的態度,主要還是想著漢地十八省,其他地方都是可有可無的。

根據李頓調查團報告書,國聯要建設什麼樣的滿洲?


四、滿洲地位的中立化

實際上,早在日俄為爭奪滿洲利益而發起的戰爭,在發起戰爭前,美國就日本有接觸,美國意見是趕走俄羅斯對滿洲的霸佔地位,實現滿洲中立化。

美國政府支持美國鐵路大王哈里曼投巨資修建一條環球鐵路,把日本,中國滿洲,西伯利亞和歐洲連接起來。

所以,日俄戰爭,美國和英國都支持日本,希望通過日本拔去俄羅斯對滿洲的獨佔。大清政府也是這樣想法。

但日本人表明答應,真正打下來,日本也是付出很大的代價,自然不願意為別人火中取栗,自然要一部分權益。於是要求對旅大的租界和南滿洲的鐵路。

但美國看這結果就非常不滿意,美國的目標是滿洲中立化,也不想讓日本獨佔。

1907年8月7日,美國跟清政府達成協議,承諾拿出2000萬美元,幫助清政府創立東三省銀行,大股東為美國人哈里曼。作為回報,清政府允許東三省銀行在境內修建鐵路,推行貨幣,開辦實業等各種特權。這就是美國跟清政府合作的——哈里曼計劃!

這個計劃一出,立即遭到了日本的強烈反對,其協議嚴重威脅到其在東北的利益,美日關係急劇下降,甚至快要擦槍走火!後日本和美國多次談判,雙方簽了《羅脫高平協議》,大致意思就是雙方憑本事爭奪地盤,但不要侵犯彼此的利益。


美國政府後提出了“滿洲鐵路中立化”,由美,英,德,法,日,俄等6國出錢讓清政府回購在外國人手裡的鐵路股份,所有權歸中國,但是管理權由6國共同管理。很顯然,6國中的勢力一目瞭然,日本跟俄國堅決反對。

所以說,國聯提出的滿洲中立化,是美英等國由來已久的主張。而這樣的計劃,又非常像民國初年,俄羅斯、蒙古和民國三方達成協議,蒙古取消獨立,承認名義上是民國一部分,但內部實現完全自治。這國聯提出的滿洲中立並滿洲自治,也非常類似外蒙早期的地位。

作者富察春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