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满洲饮食》“肉食篇”(一)


《舌尖上的满洲饮食》“肉食篇”(一)


我们自10月28日开始陆续刊登满族民俗专家写的《舌尖上的满洲饮食》,介绍各种满洲美食。

10月28日发文章《《舌尖上的满洲饮食》 (一)》,介绍的 “米饭篇”。

10月29日发文章《《舌尖上的满洲饮食》 “粘食篇”》。

今天发第三部分。

10月31日发文章《《舌尖上的满洲饮食》(三) “饽饽篇”》。

11月1日发文章《《舌尖上的满洲饮食》 “菜蔬篇”》。

《舌尖上的满洲饮食》

“肉食篇”(一)

满洲的先民是渔猎民族,从而形成满洲人饮食以肉类为主。肉类的一部分来源野外,另一部分是家庭词养的畜类和禽类。

一、水中获取的肉类:

1、以捕鱼为生的满族先民,为了捕鱼,住在“撮罗”(马架房)或船上。渔伕们用江水将新捕上来的放入锅内炖煮。他们将这种做法叫“江水煮江鱼,原汤化原食”。

2、炒蚌肉:满洲人将河蚌称做“嘎拉”,是“蛤蜊”的音变。蛤蜊是软体动物,将其肉从外壳摘下,去掉内脏后放于案板上用竹条抽打使其内肉变软,和韭菜、葱等炒食。

3、将小一些的鱼类去掉内脏,煎后放酱做成鱼酱。是满族人一向最喜爱的佐餐食物。4、河中的蜗牛东北人称“水牛蟆”,挖出肉后晾晒半干,切成碎块与韭菜、葱或芹菜炒食。

5、将较大一些的鱼切下脊肉切成丝状,用醋、辣椒油等佐料拌匀,人称“生拌鱼丝”。

6、将大一些的鱼去掉肉脏和鱼的鳞片。切劈成两半用盐醃后晒干,人们称“咸鱼坯子”。冬季浸泡好后煎或炖焖。

7、将一些小鱼去脏后煎熟放入大酱做成鱼酱汤。是很受满洲人喜爱的食肴。

8、鱼的卵,满洲人称“鱼籽”,将它煎熟放酱人称“鱼籽酱”。

9、东北人称蝦叫“虾米”,油炸虾米是满洲人餐桌上较好的下酒菜。

10、水拉咕:一种体型较大的虾类,生长与江河湖等水质较清水中。是下火锅以及煨汤等上好的佐餐下酒菜肴。可与南方龙虾媲美(外型类似龙虾,但下腹比龙虾大些)。

11、将河蚌、蜗牛肉上锅蒸熟后晒成半干状,加入盐、醋、辣椒油等佐料拌好置入罐中,约十来天即可食用。其特点:味道鲜美、口感筋道,是满族人喜爱的一道佐餐下酒菜肴。

(未完待续)

作者富察晨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