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

放手

放手

文 | 夕茜

經過長途跋涉,小子終於返回學校開始正常生活了。於是,我也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軌跡,假期結束了,該收骨頭了。

生活要是沒有目標,就會覺得乏味無聊;如果目標過於遠大,自我管理過於瑣碎,又會陷入焦慮和自責。

很多時候,我們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別人的身上,要求他們達成我們設定的目標。這是個轉移壓力的好辦法,做好了,是我們管理到位;做不好,是他們不努力,我們盡力了。你看,怎麼做都是我們對,沒有壓力,全部是滿滿的自我表揚。

然而承接壓力的小子,開始反抗了,他不止一次地好心提醒我:

“下次我回來,你們不用陪我。”

我聽了很不樂意:“怎麼?翅膀硬了,嫌棄我了?”

“哪裡,”小子連忙擺手,“我也是為你著想,你看,你們累了一輩子也該為自己活了,不能都圍著我轉。”

“那你的意思?”我有一絲感動,眼眶裡有東西在提溜轉。

“有機會,多出去旅遊吧。明年我回來,不用管我,你們可以去山裡避避暑,找些朋友一起玩吧!”小子開始不耐煩了。“好了,我說完了,你可以走了,不要總是站在我的身邊,好像很無聊的樣子。”

我這個氣呀,說半天嫌我煩呢。想想又很無語,我能說什麼?“我是為你好”這種陳詞濫調已經變成了貶義詞了,是該放手了。

小時候,他緊緊地牽著你的手,生怕你會放手,遊玩時,眼睛也時不時瞄著你,你的存在給了他安全感;上學了,他放開了你的手,有了自己的夥伴,玩得開心時已經忘了你的存在,只有碰到事情了,才會重新依偎在你的身旁,你是他堅強的後盾;長大了,他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間和秘密,自己面對各種磨難,只把微笑留給你,告訴你“我很好”,他的步伐,你已經跟不上了。

家長的責任恐怕就在於此:該陪伴時陪伴,該放手時放手。

紀伯倫說過,你的孩子不屬於你,但中國家長是不信的。

龍應臺說,要目送你的孩子遠離你,但中國家長也是不幹的。

一句為了你好,就輕而易舉地霸佔了孩子的生活,陪讀,託關係找工作,逼婚,逼生,然後是再下一代的輪迴。

中國家長對“教育”的重視,恐怕也只是面子工程吧。考上清北,更大的成就在於父母,而不是孩子自己。

放手

夕茜,留學諮詢顧問,喜歡讀書,專注於書評薦書。可同時關注頭條號、知乎、豆瓣賬號:簡慢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