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丨陳宇:合乎道德的班級管理特徵

推荐丨陈宇:合乎道德的班级管理特征

推荐丨陈宇:合乎道德的班级管理特征

我在“班級管理漫談”中一直在討論關於班級發展的話題,研究管理方法和思路。我始終認為,如果在一些基本的問題上缺少思考,即使有再多、再好的管理技術,也不可能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甚至有可能與班級管理的初衷背道而馳。

這些基本問題包括:管理和教育的關係是什麼?班級管理的目的和意義到底是什麼?如何理解“人”在整個管理體系中的位置,等等。

我們看到了太多“效果”很好、但卻不正義的管理案例,也看到了一些教師為追求管理的效果而不惜違揹人的成長規律和教育原則的案例。

評價班級管理優劣,不能簡單地看效果。再美麗的外衣也不能掩飾管理者在教育價值觀上的偏差。這種偏差可能不完全是有意識的,但對受教育者的傷害頗大。效果至上、急功近利、目中無人,為“管”而管,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是當下班級管理中較為嚴重的問題。

我曾經提出“(班級)管理即教育”的觀點。其理由是學校、班級所有的工作只有一個核心(目的),那就是教育。所以,管理只是手段,管理取得的成績(如常規指標領先、班級獲得榮譽等)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之一,而且這些成績的取得,必須在遵循教育規律和原則的基礎上,也就是它必須是“道德”的。

班級管理指向的目標,一個是促進班級整體的健康發展,另一個是促進班級中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後者可以認為是終極目標。

正如經濟學的一個觀點“財富創造是一種道德行為”,我認為追求班級管理的績效也應該是一種道德行為。那麼,合乎道德的班級管理應該具有哪些特徵呢?

一、公平正義

公平就是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雖然我們都知道公平的重要性,但在班級管理中要做到公平並非易事。教師也是普通人,與全班學生的關係會有親有疏,情緒也是會波動的。如果教師的管理行為不受約束,就很難保證公平。

所以,班級就需要有各種制度和規則。規則不僅約束著學生,也約束著教師。教師不能由著性子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如果教師的行為受到規則的約束,不僅班級會有秩序,學生會有安全感,對於教師自己,也是一種很好的保護。

雖然規則很重要,但是對於規則如何制定、如何表述、如何執行,卻並不是每個人都很清楚。所以,有兩點需要說明:

1.大部分管理規則應該採用班級議事的方式制定。班級議事有全班大會、座談會、書面議事、網絡議事等多種形式,總體來說就是在遵守一定規則的前提下,保障每個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和機會。班級規則在充分聽取學生意見之後,總結成文,最後以投票表決的方式通過。

2.規則的內容至少應該包括認定標準、操作辦法、補充說明等三個部分,但是許多班級的規則缺少“認定標準”,以至於不夠客觀。對規則的表述應該是客觀的,理解起來沒有歧義;操作辦法是清晰的、可執行的。

以關於“遲到”的規則為例。

【違紀名稱】遲到

【認定標準】第二遍鈴聲結束還沒有進入教室(遲到超過20分鐘為曠課)

【處理辦法】

(1)一週內,第一次遲到……

(2)第二次遲到……

(3)三次以上遲到(含三次)……

【補充說明】

(1)每個學生一個月內有兩次免於處罰的機會

(2)因特殊原因遲到不予處罰,但須班主任認定

運用規則,可以保證班級管理的公平性。接著,我們繼續思考:是不是隻要做到公平就夠了?顯然不是。其實,公正比公平更重要。因為公平的行為未必就是公正的。所謂公正,就是不僅要公平,更要正義。所以,與制定規則的方式相比,規則本身的內容更為重要。

何謂“正義”?一般可以理解為合理的、可接受的、“不傷害身心健康”的、符合一定社會道德規範的。以下案例供讀者參考。

【案例1】教師遲到,自罰做俯臥撐

這是一個幾年前走紅網絡的案例。

一個教師在自己班級規定:上課遲到者必須做俯臥撐,遲到1分鐘做1個。有一天,這位教師遲到了20分鐘。她對學生說:“對不起大家!今天我遲到了,我也要遵守規則,做俯臥撐。”學生都以為老師只是隨便說說。沒想到下課後,教師真的在講臺前做起了俯臥撐,一口氣做了20個。

這位教師做俯臥撐的照片被傳到了網上,頓時引發了熱議。網友的評論幾乎是一邊倒的點贊,說這位教師公平公正,帶頭執行班規,為學生做出了榜樣。又有後續報道說,自從老師做了俯臥撐之後,管理效果特別好,幾乎沒有人遲到了。

【案例分析】

這本是一個教師個性化管理的案例,因為被放到網絡上而走紅。面對著網友異口同聲的讚揚,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和專業的思考。案例中的教師行為,真的公平公正嗎?未必。

首先,遲到者要做俯臥撐,這是誰規定的?教師自己。教師做出這個規定時和學生商議過嗎?顯然沒有。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權威直接宣佈規定,沒有尊重學生的權利,談不上公平。

其次,遲到要做俯臥撐,對全班學生而言,公正嗎?公正的底線是不能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做出這樣的規定,很大程度上是根據個人想法或喜好。

不知她有沒有考慮過,如果有學生連一個俯臥撐都做不起來,那麼他如何能完成這樣的懲戒呢?在面對這樣令自己難堪的懲罰時,該學生感受如何?圍觀者又會是怎樣的心態?這樣的規定,無疑是不公正的。

最後,說到效果,教育不能一切以效果至上。效果好的管理不一定是善的。如果使用的手段不正義,“效果”再好都不能用。更何況,產生這樣的效果不一定是學生認同教師的處理方式,更多的還是來自於對規則的恐懼。

公平正義是現代社會追求的理想和目標。教育是為現代社會培養優秀的公民,只有堅持正義,才能引人向上向善。合乎道德的班級管理要以公平正義為第一要義。

二、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權利

針對班級管理中只滿足於控制局面、追求效果而漠視學生權利的現象,我曾提出“基於尊重權利的班級管理”理念。前文所述的利用班級議事制定規章制度,就是尊重了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話語權。

班級議事的最後一個環節往往是“表決”。關於表決,我不主張採取舉手通過或班主任在詢問了幾遍“有沒有不同意見”後,“如果沒有意見,就鼓掌通過”的方式,而更傾向於採用學生“背靠背”投票的方式,以防止利用造勢綁架學生。

通過班級規則的原則當然是少數服從多數。我的班級採用的是“三分之二多數”通過的標準。我認為如果一項制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有不同意見,就不要強行通過,否則在執行中的阻力會很大。

但是,真正的民主不僅體現在“少數服從多數”上,還要“尊重少數人的權利”。即使只有為數不多的學生有不同意見,也要做好他們的工作。

表達尊重的最佳方式就是“傾聽、回覆”——首先聽取學生的意見或想法,然後要做好回覆和解釋工作。告訴學生,為什麼你的意見暫時不能被採納,大多數人的意見有什麼道理,同時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

尊重學生的權利,不代表什麼都要聽學生的。教師也有自己的權利,也需要學生的尊重。比如,我班規定班主任可以對班級大會通過的決議有“否決權”,但是必須“向全班同學陳述理由”;班主任有權對班規提出修改意見,但最終還要通過大會表決。這是一種互相制約的機制。

雖然自這項規則制定以來,我只使用過一次“否決權”,但完善的制度本身就體現了對各方權利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只有班主任尊重學生的權利,才能教育學生學會尊重別人的權利。“推己及人”的道德觀在班級管理中有著重要的價值。

尊重學生選擇的權利,包括參與的權利和不參與的權利。班主任可以因勢利導,但不應採取強硬的手段令學生就範,即使是為了“班級榮譽”或“集體利益”。不能用極端的手段強迫學生承認錯誤(但是可以依據一定的事實證據做出處置),不能用情感或關係綁架學生的參與,不能為了統一劃一而損傷學生的個性,等等。教師對學生真正的關注與關心,首先要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之上。

想法決定做法,穩定的做法形成管理機制。班級所有管理機制都有一個前提——尊重學生的權利。下表列舉了我班一些基於尊重學生權利的管理機制或規定(見表1)。

推荐丨陈宇:合乎道德的班级管理特征

事實證明,在班級管理中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班主任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並由此提升了威信。

三、對全體學生負責

班級是由全體學生組成的,班級管理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促進所有學生的發展——“一個都不能少”。不能在發展一部分人的同時,讓另一部分人受損甚至被放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也是不道德的。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2】38人的狂歡與8人的落寞

學業水平測試前,某高中教師向全班學生承諾:所有在本學科測試中得到A的學生,都將獲得教師親手繪製的“駿馬圖”扇面一幅。結果,全班46人中有38人得到了A,他們都獲得了獎勵。

班主任將學生得獎後歡呼的畫面發到了朋友圈裡。但是細心的朋友卻發現,畫面上沒有得到獎勵的孩子在哭泣。38人的狂歡和8人的落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案例分析】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的初衷可能是想以這種方式激勵學生考出好成績。但是,教師在制定規則時,就應該考慮得不到獎勵的學生的心情。考試成績具有偶然性,沒有獲得A的學生付出的努力不一定比得A的學生少。

不是說獎勵要搞平均主義,但是在公開場合大張旗鼓地發獎並拍照發朋友圈,完全不顧少數人的心理感受,這樣的做法道德嗎?

關於獎勵,我認為如果全班50個人,有49人都獲得了獎勵,那麼就是對另外一個人的羞辱。如果獎勵面過大,不僅失去了激勵作用,還令少數人更加沮喪和難堪。這樣的獎勵意義何在?

類似的還有,教師在家長會上表揚學生,全班家長都在聆聽。其實他們對老師說的具體內容倒不一定感興趣,都在急切地等待著老師念出自己孩子的姓名。但是,如果教師從頭表揚到尾,被點到的孩子越來越多,剩下的家長就會越來越焦慮。直到最後班主任的表揚全部結束,家長的焦慮就會變成失望。

我的班級有一個口號(理念)——“讓所有家長都能在教室裡找到自己的孩子”。為踐行這一理念,我們會將學生承包的崗位清晰地標註上學生的姓名,家長還一定能找到自己孩子的很多其他東西,如學生自己的“名言”、作品、榮譽、頒獎詞以及照片等。這樣一間教室,就是由全體學生組成的。

“讓所有的家長都能在教室裡找到自己的孩子”,並非簡單的平均主義,而是“每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價值”理念的體現。在一個優秀教師的字典裡,不應該有“奇葩學生”“問題學生”等概念,班級因學生特質和特長而精彩紛呈。這樣的管理就是合乎道德的。

四、相比於效果,更注重取得效果的手段是否道德

班主任當然要追求管理績效,但績效並不是管理的終極目標。相對於效果而言,管理所採取的手段和過程可能更為重要。

我曾經探究過一些案例,如果僅從效果上來看,確實相當不錯。但是,仔細分析為取得這樣的結果而採取的手段,卻令人不寒而慄。有“離間計”“苦肉計”“反間計”,有“黑吃黑”“以暴制暴”,可以說是十八般武藝、三十六計,無所不用其極。班主任把班級變成了一個江湖,用江湖規則代替民主管理,而班主任,無疑就是這個江湖的老大。

當班主任為取得管理效果而不斷與學生“鬥智鬥勇”時,教育也就背離了它的本義。這樣的博弈,也不會有贏家。所以,我的教育信條之一就是“永遠不試圖制服學生”。

我認為班主任和學生不是對手關係,而應該團結在一起,合作互助,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當教師對學生“不設防”,不再試圖利用一切手段“擺平搞定”學生時,學生對付教師的“聰明”也就失去了作用。

師生關係如此,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也是如此。我曾經聽過一節班會課,班主任為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大肆宣揚所謂的叢林法則,告訴那些初中的孩子,現在的社會和遠古時代的叢林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弱肉強食。你今天不好好學習,明天必定成為別人的盤中餐。這樣的邏輯居然還贏得了現場不少教師的擊節叫好,大呼勵志。

在校園生活中,學生與學生的競爭、班級與班級的競爭是很正常的。因為從高考到校內考試,都有排名問題,一個學生會有很多看不見的“對手”。班主任如何引導學生看待競爭、採取何種方式競爭、如何面對競爭的結果,都與班主任的價值觀有關。

採用不當的手段獲利,就是不道德的,教師無論如何不應該向學生灌輸“成功至上”“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等不道德的觀念。我對一些教師在教育中的“勵志”說法、做法深表擔憂。

班級管理如何出現雙贏,甚至多贏的結局?這是值得探討的話題。但超越自己、尊重對手、合作共贏是我們探討這個問題的基調。

五、學生永遠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而非教師成功的工具

班級或學生的優秀,可以為教師帶來榮譽、聲望,甚至利益。但教師應該牢記:學生並非教師獲得成功的工具,學生本身才是教師工作的終極目標。

我在《真愛假愛》一文中,對教師在工作中表現出的“愛”或“關懷”表達了自己的憂慮。我認為教育之愛有真假之分。比如“假愛”學生的教師“也會為學生做很多事:表揚、鼓勵,甚至自己掏腰包給學生買禮物獎品。但他心裡卻沒有讚賞,只是想這樣就可以讓孩子更聽話,考得更好。他們也會開展活動,為學生拍照片、寫日誌,心裡想的卻是把事情做漂亮一點,算計著自己的班級今年一定又是先進班集體……

在公開課、比賽課上把學生當“道具”已經成為被詬病的現象了,而隨著自媒體的發達,很多班主任開始熱衷於在朋友圈、在各種群裡曬班級活動圖片、曬家長讚美班主任的語言的截圖。看著熱鬧的畫面,你不能不說這些活動很精彩,但我依然會產生“道具”的感覺。這樣的“曬”,真的好嗎?

我曾經發出過這樣的感慨:難道非要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在搞活動?而搞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曬出來嗎?如果教師關注的焦點並不是學生的成長,而是把學生和家長作為擴大知名度甚至獲取利益的工具,那就更不道德了。

【案例3】並不完美的“值日班長制”

我班實行“值日班長制”已經有不少年了。

值日班長相當於班級一天的總管,按照班級的運作流程,在某些時間點上做一些管理或服務工作。以我班值日班長工作職責為例,按時間順序,值日班長必須做好以下9件事:

1.早晨提前15分鐘到班,在黑板左側寫上“今日課表”,用投影打出“交作業提示”。

2.為班級燒開水。

3.協助科代表整理作業本。

4.管理眼保健操紀律。

5.午休前對班級衛生狀況做一次檢查並做好記錄。

6.課間巡視,制止同學追逐鬨鬧,發現班級工作有不到位的情況,及時提醒相關責任人;如果責任人不在或提醒無效,則應先替代責任人完成工作並做記錄。

7.出現重大問題及時聯繫班主任或其他老師。

8.放學後檢查衛生並記錄,關閉電源和門窗。

9.注意觀察,記錄班級一天中的大事或突出的問題,完成《班級日誌》(200字左右),第二天早讀前對全班做“一分鐘點評”。

從以上職責可以看出,值日班長要從早忙到晚,很辛苦。所以,不能固定由一個人或某幾個人擔任。

我們規定全班所有的人都要輪流擔任值日班長,按照學號順序一個人做一天,一個都不能少。這樣,工作雖然辛苦,好在一個人只幹一天,一個學期最多擔任值日班長兩到三次。工作量平攤了,每個人的負擔就不會太重,也比較公平。

設計無疑是理想的。如果這些工作都能做到位,班級管理質量將大為提升,班主任也會很輕鬆。但實際效果如何呢?實話實說,有一些效果,但遠遠不能達到預期。其根本原因是每個人都要做值日班長,但人和人之間能力和責任心的差距太大了!

據我觀察,我班幾乎沒有一個人能不折不扣地完成這九項任務。比較負責的,能做到七八項,大部分學生能做到五六項,一些責任心不強的學生只能做三四項。學生工作水平參差不齊,班主任的負擔也沒有減輕。

儘管這個制度並不完美,我班卻一直在堅持。這是基於一種思考:值日班長制是目的還是手段?是為管理效果還是為發展每一個學生?

如果僅從效果看,這個方法並不理想,但它卻倡導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給所有學生提供了公平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如果因為有些人責任心或能力不強,就把他們排除在班級管理體系之外,他們就會更消極,無法產生主人翁意識。

同時,沒有管理者的體驗,就無法換位思考,理解管理的不容易。所以,我們只是在具體做法上不斷改進,卻沒有廢除這個制度。比如,加強值日班長的崗位培訓;平時對值日班長的工作隨時指導和激勵,發現問題及時指出;簡化值日班長的工作流程,減輕值日班長的工作量;班主任或班幹部時常提醒那些容易忘事的值日班長,有時候也可以幫助值日班長一起做工作,等等。

班級還建立了值日班長激勵機制,對認真履行職責的學生予以表彰,同時請他們向其他同學介紹經驗,分享做值日班長的體會,幫助其他值日班長進步。

六、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成長

教育,是學校工作的唯一目的。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教育,可以看作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成長,歸根到底是學生自己的事,別人只能幫助不能替代。

學生終將離開校園,離開教師,離開家長,走進社會獨立發展。而現在“綁著”“扶著”“喂著”學生的現象卻很普遍。以控制、管束為目的的管理,實際上是一種強權管理,無法幫助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

合乎道德的班級管理,要充分相信學生並著力強調培養學生的自律。

【案例4】無人超市

2013年,我接手高一新班。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學生平時不能出校門。出現特殊情況需離校,必須經班主任批准並由家長接回。封閉式管理確實保障了學生的安全,但也由此帶來很多不便。比如,當時我們的教室在頂樓,學生買東西十分不便。

為了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我提議在班級開一個微型超市,提供一些常見的學習和生活用品。學生自然很開心,但是我提醒大家,這個超市不簡單,它叫“誠信超市”,又叫“無人超市”——平時是沒有收銀員的,只請一名學生擔任“店長”,負責盤點補貨;所有商品開架供應,貨架旁邊有價格表和錢盒,拿了東西,自己照價付款即可,沒有人盯著。

我對學生說,超市先試營業一星期,如果發現收到的錢和貨物不吻合,就說明我們沒有通過“誠信”這一關的考驗,超市會就此關門。

事實上,班級無人超市從來沒有出現過學生白拿東西不給錢的情況。

一個小超市,成為全班學生的驕傲,也形成了班級品牌。品牌又形成了強大的班級氣場,影響並調整著學生的行為。

在我的班級,類似的案例非常多,所有管理指向的目標,都是為提升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如我在《班級文化體系的構建》一文(本刊2017年6—8期連載)中所言,要以正確的群體價值觀引導學生的個人價值觀,幫助學生走向自律。

七、基於師生、生生合作互助的組織結構

很多班主任都知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道理並以此作為管理班級的準則。的確,這句話是科學管理思想的通俗表達。但是,它既不是科學管理的全部含義,更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科學管理”屬於古典管理學範疇,比較強調組織、分工、控制,有利於提升管理效率,但其最大的問題是忽視了“人”。古典管理學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組織理論之父”的馬克斯•韋伯設計的“官僚組織結構”至今仍被大量使用,比如把班級管理體系組織設計成金字塔型的層級結構就源於此(參見圖1)。

圖1 傳統的班級管理組織結構

推荐丨陈宇:合乎道德的班级管理特征

這樣的班級管理組織結構是以班主任為龍頭,通過班主任指揮班幹部、班幹部指揮學生,將班級工作逐步分解到人,分工完成。因為層級不多,班主任還可以越級直接指揮到具體的學生。這種結構可以用“三條線”來概括:

第一條,各個崗位的承包人,由學生組成;

第二條,各個部門(小組)的負責人,由班幹部、組長、課代表組成;

第三條,班級總負責人,即班主任。

按各司其職的管理理念,班級大量的具體工作由學生完成,班幹部負責提醒、督促、檢查,而班主任總體控制。班主任只做學生做不到的事,凡是學生能做到的,班主任一律不做,但是可以組織、指導、激勵、獎懲。

至於哪些事學生可以做到,則可以“嘗試”,放手鍛鍊學生。隨著學生能力的提高,能夠做的事情越來越多,需要班主任親自做的事務性工作越來越少,班主任工作量逐漸減輕。這種良性循環是很多班主任理想的工作狀態(是不是能夠達到這種狀態另說)。

但是,這種結構最大的問題在於,只能上級指揮下級。一個學生的工作,小組長、班幹部、班主任都可以指揮,而他自己卻只能“被指揮”。這樣就無法調動學生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主動性單靠獎懲難以奏效)。

根據“責、權、利對等”的一般原則,一個人的責任和他的權利應該是匹配的。如果一個人只有責任卻毫無權利,那麼他的工作就沒有主動性可言。而且,前文已經反覆強調,班主任把工作分配給學生,並非為了自己“偷懶”(基於這種想法的班級管理策略本身是不道德的),而是為了鍛鍊、發展學生。

事實上,諸如“值日班長制”這樣的做法,不僅不能給班主任減負,反而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量。所以,即使這樣的結構有助於提高管理效率,從合乎道德的角度出發,也需要改進。

班級的特殊性在於它是由未成年人組成的非營利性組織。在班級中,學生以學習為主,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學,管理為教育教學服務。所以班級需要建立一種關注關心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激發每一個學生動力的組織結構,要做“目中有人”的管理。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和學生到底應該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很多人都對此有過描述,如平等、合作、亦師亦友,等等。不可否認的是,未成年學生還是需要在班主任的引領之下學習、工作。只有教師才是班級的領導者,學生可以(也提倡)參與班級管理,但不能替代班主任的領導。

師生地位不可能絕對平等(儘管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實絕對平等的師生關係也不是正常的師生關係。我主張,師生之間應該是“在班主任領導之下的合作互助關係”。所以圖1所示的管理層級結構,依然有合理之處,我們稍作改進,可以得到圖2。

圖2 班級組織結構改進版

推荐丨陈宇:合乎道德的班级管理特征

圖2保留了班主任、學生各司其職的特點,但是加強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縱向、橫向聯繫和溝通,模糊了“領導”和“被領導”的界限,強調全員參與管理。

崗位承包人和工作負責人的角色可以互換,“交叉管理”。每個人都可以在班級擔任一定的組織、管理工作,可能這項工作是我管你,但另一項工作卻是你管我。如小組合作制,組內成員每個人均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擔一定的組織管理任務,沒有看客,也沒有單純的“被管理”的組員。

不管改革的實際效果如何,為發展每一個學生所做的任何嘗試都是有價值的,因為它合乎道德。

以上我們討論了“合乎道德的班級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徵,關於在操作上如何讓班級管理更加合乎道德,我們之後將繼續探討。

推荐丨陈宇:合乎道德的班级管理特征
推荐丨陈宇:合乎道德的班级管理特征

欄目:班級發展與管理

MO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