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雞窩兒」燒餅竟創於民國時期?


大名府“雞窩兒”燒餅竟創於民國時期?

華北平原上的大名縣,盛產小麥,用小麥面做出的食品花樣繁多,其中著名的一種,就是以發酵白麵烤制而成的“雞窩兒燒餅”。它是因烤制燒餅的爐子形似雞窩兒,而得名。名字雖不雅,燒餅卻好吃,系大名縣傳統風味小吃之一。成品皮脆裡軟,鹹香可口,中間薄、兩面後,一面還有點點芝麻。尤其剛出爐的雞窩燒餅熱氣騰騰,黃中透紅,外脆裡煊,口感極佳,既有麥子面微微發甜的原味兒,又有芝麻香。近年來又有糖餡、肉餡燒餅上市,味道各異,頗受歡迎。

雞窩燒餅的傳入無從可考。現在以大名東部鄉鎮為多,三省交界處的束館鎮的“雞窩兒燒餅”名氣最大。在束館街頭,你不難看到這樣的畫面:高高的燒餅爐子前,做燒餅的師傅從地上的大瓷盆裡一把抓出一塊麵團,咚地一聲甩到面板上,輕輕揉幾下,再三下兩下均勻地揪成一個一個的小麵糰。接著,攤成一個個圓圓的薄餅,抹上少許飴糖,用刀飛快地刻上一圈花紋,再粘點兒油和芝麻。托起餅,“啪”地一下貼到木炭紅紅的烘烤著的爐壁上,不一會兒,燒餅的香味就從爐子裡飄了出來。我總以為賣燒餅的手是不怕燙的,因為雖然多數時候他是用兩個長柄鐵鏟取燒餅,但有時,他也徑直把手伸進滾燙的爐子,“唿”地一下手到擒來,“啪”地扔到面板上,煞是利落。

這天,為了完成《大名史志網》的約稿,我們驅車來到束館鎮十字街,慕名尋找“正宗”封家“雞窩燒餅”。一打聽才知道,小店已遷到束館街北部往北峰去的路邊上。主人的熱情接待了我們。在愉快的閒聊中,我們知道了封家“雞窩燒餅”的傳承和一些製作技巧。

封家燒餅創始於民國時期,第一代創始人封文良,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努力研究與創新,練就了一身打燒餅的獨門絕技。


大名府“雞窩兒”燒餅竟創於民國時期?


第一代創始人封文良

傳給了兒子封金書,就是現在的製作師傅,製作技術更加熟練老道。


大名府“雞窩兒”燒餅竟創於民國時期?


大名府“雞窩兒”燒餅竟創於民國時期?


第二代傳人封金書正在出爐燒餅

大名府“雞窩兒”燒餅竟創於民國時期?


木案上因積年累月用刀割燒餅的花邊所形成的凹槽

雞窩燒餅爐子的製做是有講究的,先要將一口鐵鍋倒扣下來,上面要附三五層紙或麥秸,然後再糊上約一寸厚的紅泥。這樣,整個形狀就儼然一個雞窩。  


大名府“雞窩兒”燒餅竟創於民國時期?


製作燒餅的整個過程叫作“打燒餅”,包括髮面、揉麵、製坯和烘烤四道工序。發麵和揉麵很有講究,燒餅的口感和味道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這兩道工序。面發的過老,味會發酸;過嫩,則不香甜。發麵有兩個關鍵點兒:一是用鹼。鹼過大,作出的燒餅就會少了那種麥香味兒;鹼太小,燒餅容易烤糊。用鹼的多少和水溫全靠師傅憑經驗掌握。二是用水。一年四季須使用溫度不同的水,冬季用燙手的水,夏季用涼水,春秋兩季用溫水。揉麵要揉到功夫,才能筋道有口勁,還要把花椒茴香面、鹽和飴糖揉合其中。製坯時,講究燒餅的大小、厚薄均勻,擠邊、掐邊或用刀利邊時四周的花瓣要大小一致、圖案清晰,最後再粘上芝麻。


大名府“雞窩兒”燒餅竟創於民國時期?


烘烤時,鐵鍋上面需貼點紙或麥秸,烤熱後它就成了灰,這樣熟了的燒餅才容易揭下來。


大名府“雞窩兒”燒餅竟創於民國時期?


烤料必須是木炭,並且嚴格控制爐火的大小,這樣烤出的燒餅才會色澤誘人,外焦裡嫩,咬一口,焦然有聲,口感酥脆,餅瓤煊軟,麥香四溢。


大名府“雞窩兒”燒餅竟創於民國時期?


大名府“雞窩兒”燒餅竟創於民國時期?


我最喜歡吃的就是這種剛出爐的、可勁兒冒著熱氣的燒餅。搓著這樣的燒餅,再叫上一碗糊辣湯,便吃得津津有味、熱熱乎乎。

假如不僅僅是為了果腹,“雞窩兒燒餅”的吃法也很有講究。一是夾牛肉;二是就羊肉湯,這也是大名很多羊肉湯館主推的美食,別有一番風味,倍受食客青睞。

如今,大名的特產——“雞窩兒燒餅”不僅活躍在城市的居民區、小飯館,就連一些中高檔飯店也將它作為美酒佳餚後的一道主食,令許多從鄉下打拼出來的座上客們聞著雞窩燒餅的麥香,不由回味起難忘的童年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