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里一頭十身的何羅魚,原來是烏賊魚?

《山海經·北山經》裡出現了何羅魚:“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何羅魚一頭十身,十個魚身共用一頭,叫聲相信犬吠,吃了就可以治癰腫病。與何羅魚極為相似的,還有《山海經·東山經》裡出現的茈魚:“其狀如鮒,一首而十身”,從外觀上來看,二者並無不同,當與何羅魚屬於同類。


《山海經》裡一頭十身的何羅魚,原來是烏賊魚?

· 何羅魚 明刻本《山海經圖繪全像》·


胡文煥《山海經圖說》認為此魚“亦可以御火”,還有人認為何羅魚可以變作鳥,《異魚圖贊》雲:“何羅之魚,十身一首,化而為鳥,其名休舊。”神話學家袁珂認為:“十首一身之姑獲鳥,其此魚之所化乎?”姑獲鳥是臭名昭著的惡鳥,有九頭十八翼,俗稱九頭鳥。由魚變為鳥,忽而九身,忽而九頭,捉摸不定。有這麼多身體器官,行動極為不便,周密《齊東野語》說姑獲鳥“十八翼霍霍競進,不相為用,至有爭拗折傷者”,那麼,九個身子的何羅魚,在水中游動時不知會不會互相碰撞?不得而知。


《山海經》裡一頭十身的何羅魚,原來是烏賊魚?

· 西安半坡文化連體魚陶盆 ·



《山海經》裡一頭十身的何羅魚,原來是烏賊魚?

·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連體魚圖案 ·


多頭多身的動物,在《山海經》中並不鮮見,極端的例子比如怪獸天吳,有八首八足八尾,亂蓬蓬的一團。至於何羅魚的古怪形貌,有著更為久遠的傳統。早在新時期時代的陶器中,就有了連體魚的形象,雙連體或三聯體的並聯,傳遞著濃烈的巫風,以及古老的神秘氣息。它們的出現,或許是與生殖崇拜有關,後來演繹出吉祥的寓意,得以流佈。


《山海經》裡一頭十身的何羅魚,原來是烏賊魚?

· 三魚爭月 武強年畫 ·


北魏的石壁雕刻中出現了三魚共首的圖案,這在後來被稱作“三魚爭月”,成為民間流傳甚廣的的吉祥紋樣,清朝末年的武強年畫中有一幅《三魚爭月》,在波浪之上,有三尾鯉魚共用一個魚頭,在水面上躍起,在這裡,“月”即“躍”的諧音,大魚爭相躍龍門,這是科舉時代的渴望登第的心境。在大魚兩側,還各有一組小魚,也是一頭三身,學著大魚的樣子在跳躍。這種形象,可以看作是何羅魚的一脈旁支。

《山海經》裡一頭十身的何羅魚,原來是烏賊魚?

· 何羅魚 清刻本《山海經存》·


《山海經》裡一頭十身的何羅魚,原來是烏賊魚?

· 何羅魚 《謨區查抄本》 1590年 ·


《山海經》的圖本中,何羅魚的身子呈放射狀散開,顯得頭部極為侷促,還有的將十身分為兩組,左右兩邊各有五個魚身,似乎是考慮到了美觀與對稱,若真有這種一頭十身的魚,吃起來倒是省力,一條何羅魚抵得上十條普通魚,而且只有一個魚頭。何羅魚當是美食家心目中理想的食用魚類,它以一當十,又有食療之效,令人神往。它招搖的十尾,遊蕩在歷史的深處,卻無人見過這樣的魚,只能出現在古老的傳說之中。


《山海經》裡一頭十身的何羅魚,原來是烏賊魚?

· 烏賊 明 文俶《金石昆蟲草木狀》·


其實,何羅魚的怪狀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有博物君子窺破了何羅魚的秘密。明代楊慎的《山海經補助》雲:“何羅魚即今八帶魚”,何羅魚是頭足類的章魚或烏賊。清代王士禎在其《香祖筆記》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今登萊海上三月,何羅魚始至,味甚美,即寧波之鯗也。” 鯗的本意是魚乾,此處的鯗特指烏賊,寧波出產烏賊幹在明清時謂之“明府鯗”,王士禎認為《山海經》裡的何羅魚就是烏賊。


《山海經》裡一頭十身的何羅魚,原來是烏賊魚?

· 烏賊 清宮舊藏《海怪圖記》·


烏賊亦稱墨魚,身體像個長袋子,體內有石灰質的內殼,有八條腕足,另外加兩條稍長的觸腕,看上去像是十條腿。何羅魚所謂的“十身”,只是烏賊的十條腿而已。而八帶魚即是章魚,有八條腿,在《山海經》的一些衍生圖像中,何羅魚也出現過八身、十身等變體,與烏賊、章魚等頭足類極為接近。這些軟體動物的名字裡也有個魚字,卻和魚相去甚遠了。


《山海經》裡一頭十身的何羅魚,原來是烏賊魚?

· 烏賊 魷魚 章魚 ·


展示著身體奇蹟的何羅魚,當是古人的表述與圖像再現之間的多重誤解,“十身”恰恰隱喻了其身世的眾多分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