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活水」澆開「扶貧之花」——昌寧縣勐統鎮長山村生態扶貧紀實

本網訊 長山村是昌寧縣勐統鎮大山深處的一個苗家山村,是保山市苗族人口最多的村,全村擁有林地面積26476.5畝,森林覆蓋率達40.46%。長期以來,這裡的老百姓一度守著綠水青山卻找不到“金山銀山”。近年來,為集中力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昌寧縣將林業生態建設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落實“五個一”生態扶貧機制,托起綠色增收希望,推動苗族山村群眾走上“不砍樹也能致富”、“不出山也能致富”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選準一條生態扶貧路子。面對精準扶貧的新形勢,縣委政府調研摸底挺在前面,多次分組分批前往掛鉤點入戶調查,摸清了掛鉤貧困戶的基本情況。長山村有24個村民小組912戶4150人,其中:苗族集居區有10個村民小組335戶1624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46戶1973人,其中:苗族建檔立卡貧困戶228戶1091人,佔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51%。通過調查摸底,大家認識到長山村歷史上靠山吃山,刀耕火種,砍樹捕獵,如今受資源和政策限制,此方法早已行不通。當下要形成脫貧攻堅“潛力在山、希望在山,優勢在林、重點是林果”的共識,唯有依託豐富的林業資源,堅持“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走綠色生態產業之路,才可以加快增收脫貧奔小康步伐,提升建設美麗鄉村的實力。

打造一個興林富民產業。從長山村氣候土壤以及苗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傳統的實際出發,該村規劃實施2萬畝乾果基地建設項目,在海拔1600米以上地方規劃種植核桃1.4萬畝,在海拔1600米以下規劃0.6萬畝澳洲堅果。2017年末,長山村乾果基地面積達2.02萬畝,實現人均擁有乾果產業面積4.87畝,帶動農戶895戶3580人,貧困戶272戶1080人。其中核桃1.4萬畝,帶動農戶215戶860人;澳洲堅果種植面積達0.62萬畝,帶動農戶680戶2720人;投產面積0.4萬畝,其中核桃0.37萬畝,澳洲堅果0.03萬畝;實現總產120噸,產值240萬元。實現了貧困戶經濟林面積全覆蓋,生態與脫貧的有機結合。

抓實一批生態惠民項目。2015年以來,昌寧縣實施了長山村林業產業整村幫扶行動,抓實一批林業扶貧項目,助推脫貧攻堅。一是抓實退耕還林項目。2015—2018年累計在該村實施退耕還林工程5619.2畝,累計投入項目資金842.88萬元,已兌現618.12萬元,其中苗木補助168.58萬元,生活補助449.54萬元(戶均4900元,人均1100元。其中2015年2000畝,補助資金220萬元,惠及22個村民小組247戶農戶,其中苗族98戶597.4畝,建檔立卡貧困戶125戶898.9畝;2016年實施退耕還林2000畝,補助資金220萬元,惠及16個村民小組221戶農戶,其中苗族94戶817.9畝,建檔立卡貧困戶106戶966.6畝;2018年1619.2畝,補助資金178.11萬元,惠及24個村民小組243戶農戶,其中苗族40戶371.9畝,建檔立卡貧困戶125戶838.1畝。根據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還有後續280.96萬元的生活補助,戶均3100元,人均700元。二是抓實天然林保護項目。2017年起,在該村實施天然林停伐保護1.6萬畝,惠及735戶257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涉及5147.5畝396戶1386人。每年保護資金達160萬元,戶均2200元,人均600元。三是抓實節能改灶項目。在長山村陀螺坪異地扶貧搬遷點,全面推廣太陽能熱水器、省柴節煤爐灶項目,推廣太陽能69套,省柴節煤爐灶400臺,使農戶用上集熱面積相當於2平方米的真空集熱玻璃管太陽能,熱效率達到30%以上的省柴節煤灶也安裝在嶄新的廚房裡。居住環境、生活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像城裡人一樣輕鬆衛生煮飯、隨時洗熱水澡不再是奢求。

創新一套護林上崗制度。2015年昌寧縣開始探索將貧困戶轉化為生態護林員的扶貧路子。通過開闢公益性崗位的方式,按照縣管、鄉聘、村用的原則,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擇優吸納有勞動力的90名貧困群眾擔任森林管護員,其中長山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護林員有3人,每人每年收入在1萬元以上,真正實現一人就業帶動全家脫貧的目標。

建立一套智力扶貧機制。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該縣把智力扶貧作為扶貧工作重點來抓,通過舉辦培訓班、組織外出參觀學習等方式,幫助困難群眾開闊視野、更新觀念、提升素質,徹底改變貧困戶以往“等、靠、要”的落後思想。由縣林業局組織開展產業技術培訓,戶均培養1名產業技術“明白人”,同時結合“掛包辦”、“轉走訪”,實行領導幹部掛包責任制,將林業產業扶貧的政策、措施、技術等落實到每戶農戶,激發群眾綠色發展動力,推動林業生態扶貧。

昌寧縣通過“生態保護+產業扶貧”的路子,讓全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7038元提高到2017年的10390元,提高了32.3%,書寫了長山村山青、業興、民富的脫貧新篇章。在奪取當前效益的同時,還能夠為子孫留下綠色增值資產,這種既輸血也造血的綠色扶貧之路,引來了生態活水,澆開了苗家村寨的扶貧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