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士跳江:「不知我的苦,就別勸我大度」

圖/網絡

浙大博士跳江:“不知我的苦,就別勸我大度”

01

“只想安安靜靜做自己,但是連這個想法都無法實現。”

自己一個人可以肆無忌憚的歡笑,莫名其妙的流淚,但是卻始終揹負著一些枷鎖,30歲了,還要在這世間浮沉。

有時候覺得自己就像是一隻蒼蠅,無論落到哪裡,都會招來別人嫌棄的目光。

“可能我只是不太喜歡,也不適合這個世界,所以再也不想多做停留了。不想再假裝,也不願再撒謊,只想做我自己,是真的難。。。”

浙江大學的一位博士生,在留下了短短几行文字在朋友圈後,就跳江自殺了……

浙大博士跳江:“不知我的苦,就別勸我大度”
浙大博士跳江:“不知我的苦,就別勸我大度”

(圖/網絡)

一個成年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一個已經在文化知識和社會階層上都有一定飛躍的小夥子,就這樣“輕易”的選擇了死亡。

我們不知道他經歷了什麼,字裡行間也看不到對於某人的怨恨,也看不到事出有因。

或許僅僅是日積月累下的不安和委屈,最後才走向了毀滅。

網絡曝光,輿論一片譁然,有的人能夠表示理解,但是大多數人還依舊在尋求緣由,覺得:放棄生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都已經博士了,成年人了,還有什麼事情看不開的?

我不敢同意這樣的想法,作為一個在社會上打拼了這麼多年的80後,哪怕是坐上了末班車別人有時也稱我為90後,我都無法直接作出類似這樣的判斷。

也許你不知道,有的人或許一直陷在泥濘裡,卑微在塵埃裡,生在在沙漠中,一路走來生命根本沒有任何的營養可以汲取,哪有笑談風聲的勇氣?

也許你猜不到,有的人痛的撕心裂肺過,大起大落過,平平淡淡過,你無法以自己的立場,去標榜任何人的心情和遭遇。

你擁有的家庭幸福,生活美滿, 或許別人不曾擁有;你每天睜眼後是窗明几淨的臥室,或許別人是破屋蒙塵;你的親人把你當成寶,但是你卻不知道別人家庭每天都在上演著的分崩離析;你從小就有消費的習慣,可你卻不知道有的人未成年時,從來都沒有為自己花過一次錢。

“不懂我的苦,就不要勸我大度。”

浙大博士跳江:“不知我的苦,就別勸我大度”

02

年輕人身上的壓力太大了,做什麼事,和是什麼人有必然的關係嚒?

如果說很多人在吐槽成年人,沒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沒有面對現實生活壓力的勇氣。

那麼像之前新聞中曝光的一些高中生、初中生輕生的事件,又作何解釋呢?

我相信其中現實、刻板 原因大家都應該清楚一些吧,或許在教育上有一定的缺失,當然也包括家庭教育。

不過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我們人生中經歷過的人和事,才會導致今天的悲劇。

大約3年前的時候,有一位朋友的演藝公司在招聘新員工,那是一檔聯合性的藝人打造項目,參與方很多,要求自然不少。

有幾個女孩子是通過校招過來的,一開始的時候有的人還沒有畢業不方便長途跋涉,就通過視頻面試。

不過也有大老遠坐飛機跑到上海面試的,當時我就看到有兩個女生僅僅是為了一個面試,就從中國的最北部到了南方。

一開始作為旁觀者,我和一群朋友是對這群年輕女孩子不太感冒的,也同樣覺得現在的娛樂圈太浮誇和低俗。

但是見到了之後卻讓我有些慚愧,當時他公司的給出的面試題目,其中有首歌是黃小琥的《沒那麼簡單》,當時我們聽了現場演唱後,頓時驚為天人!

後來才知道那位女同學本子上寫的“校園歌手大賽一等獎”、“xx市青年歌手一等獎”此類的大獎不是吹噓,而是實實在在的實力!

面試很順利,而且遠遠超出了朋友公司的招聘期望,而我們作為一些旁觀的人,作為一群宅男屌絲,當時除了震驚就是震驚,也十分汗顏,後來回頭想想,自己又有什麼瞧不起別人的呢?

但是後來結果不怎麼好,這位女同學的媽媽同意她選擇這個行業,但是她的父親卻堅決反對,還放言道:“你要是畢業了敢進那個圈子,我就回來打死你!!”

她和一起來的同學,還有她母親走了之後,我們一群人都搖頭不語,心裡嘆息說:“可惜了,挺有才華的。”

問及原因,面試官就悄悄的透露說:“她父母離婚,現在她跟著她媽媽一塊,但是監護權在她爹那裡,她爹不同意她進入演藝圈,看起來似乎她挺怕的。”

別人的家庭關係怎麼樣我們不好做評論,或許在外人看來小姑娘穿著光鮮亮麗,但是也沒想到家庭並不完美。

另外,她可能一直都沒有機會做自己。

浙大博士跳江:“不知我的苦,就別勸我大度”

03

不是你想象的好,就是別人應該成為的好。

我始終認為,一個懂得讚美別人,懂得理解別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值得尊重的人,也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

“理解別人,是一種最基本的修養;看淡一些世俗煩擾,是一種生活的閱歷;能夠原諒別人,那才是真正的豁達心態。”

但是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的都是相反 的人,哪怕是自己的父母,我相信也無法做到那麼的優秀,甚至還會跑偏。

記得之前在網易雲音樂看到過這麼一句評論:

“你那麼孤獨,確說一個人真好!”

我有感而發,瞬間想到:

你那麼孤獨,別人都說一個人真好。

跟隨著80/90一代人成長起來的動漫《火影忍者》,其中充斥著大量的童年回憶鏡頭,簡直是一部少年成長史。

為什麼那麼多的人產生共鳴呢?我相信其中很多的故事,都應該有很多人有類似的經歷吧?

在別人眼中,或許只看個故事,每天只需要去催更,討厭那一段段的回憶,一段段的敘事,但是我覺得那不正是作者本人想表達的嚒?

浙大博士跳江:“不知我的苦,就別勸我大度”

誰又不想被人關心,被人問候,被人當成全部呢?假如從來沒有過,那這樣的生活肯定很難過吧?

關於漫畫人物中鳴人的人生經歷,總結下差不多就是:

自己從小就不受人待見,好在自己很樂觀,遇到了美好的人和事,掙脫出了命運的束縛;有天也遇見了同樣命運遭遇的人,才發現了自己也有同類,並不孤單。

這種感覺,肯定是僅僅一少部分人才經歷過的。

在外人看來可能十分的可悲,十分的無趣,但你卻無法將之輕描淡寫的抹去。

而他們的想法,所做的事情,也並不是都要按照我們所想的美好去一一呈現,他們有自己的表達方式。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