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奢華——燒藍工藝

燒藍是我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一,燒藍工藝又稱點藍工藝、銀琺琅,由於這種"藍"只能燒製在銀器表面,因此也稱為"燒銀藍"。燒藍不是一個獨立的工種,而是作為一種輔助的工種以點綴、裝飾、增加色彩美而出現在首飾行業中。燒藍作品絢麗、明快,別具一格,尤以藍色釉料與銀色相配最美而得名。

傳世奢華——燒藍工藝

琺琅釉料填於銀胎花紋上,銀藍的色彩具有水彩畫的透明感,別有情趣。經過500度到600度左右的低溫多次燒製而成,燒藍的"藍"是燒製後形成的類似低溫玻璃的塊料。

傳世奢華——燒藍工藝

13世紀末,由意大利工匠發明,14世紀法國巴黎出現了多彩的透明琺琅器。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實物是清雍正年間(1723~1735)的銀燒藍五福捧壽八方盒,已有寶藍、淺藍、淺綠、紅、黃、白等色琺琅,透明性良好、色調爽朗透徹,屬於成熟期產品,故其起源應不晚於17世紀末。

傳世奢華——燒藍工藝


傳世奢華——燒藍工藝

景泰藍工藝與燒藍相似,不過由於藍料的成分不同,景泰藍最終形成的"藍"沒有燒藍那種水彩般的透明。不同的是景泰藍以銅為底,敷以掐絲琺琅。而燒藍是以銀胎做底。

傳世奢華——燒藍工藝


傳世奢華——燒藍工藝

點翠和燒藍不同的是,以金做底託。燒藍相較點翠容易一些,因此除了首飾,燒藍工藝還常常運用在器具上,搭配上瑪瑙,松石做裝飾,同樣為皇家所喜愛。

早期的燒藍工藝品,是由清代內務府,廣儲司設的"銀作"來生產,這些工藝品都是為皇宮貴族服務的,因此在這類作品上我們是很難看到古代工藝大師們的名字。直到清晚期,民間銀鋪才開始燒製這種器皿,銀胎琺琅的製作,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焙燒、鏨刻、錘揲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缺一不可,常見的琺琅釉顏色有藍、綠、紅、黃、白5種。

傳世奢華——燒藍工藝


傳世奢華——燒藍工藝

燒藍工藝多用來製作盒、罐、瓶或是小型擺件,可以根據需要鑲以瑪瑙、松石等做裝飾。"銀"作為貴金屬具有貴重和堅固性,而琺琅釉料晶瑩、光滑極具裝飾性,同時也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蝕性。作為宮廷陳設用品,它能為宮殿增添色彩,作為皇家生活用具,更能體現出封建皇帝的尊貴地位。

傳世奢華——燒藍工藝


傳世奢華——燒藍工藝

銀燒藍作為中國古代金銀器的一種,傳世的實物並不很多,主要原因是黃金和白銀均屬稀有貴金屬,不能大批量生產,又都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絕大多數為皇宮所用。

傳世奢華——燒藍工藝

以上內容部分來自網絡

傳世奢華——燒藍工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