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隨筆:梵山空影人心閒

梵山空影人心閒

散文隨筆:梵山空影人心閒

作為“貴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的梵淨山位於銅仁市江口縣、印江縣、松桃縣交界處,與我所居住地不足兩百里的車程,而與梵淨山的親近卻是屈指可數。

第一次遊梵淨山,那時剛好畢業走入工作崗位,約好了幾位朋友就來了。到了山腳下,聽人說山頂上陰晴不定,所買的東西也挺貴的,於是便在山腳下就準備好了雨具,還備了一大包零食。一切妥當之後,就向山頂進發。那時沒有纜車,只得順著一步一步的臺階爬到山頂。在狹窄的山道上,可以看到挑著百貨的挑山工,重重的貨物壓彎了扁擔,那光滑的扁擔在他們那黝黑的肩頭從左邊換到右邊,再從右邊換到左邊,但他們的步子都是穩當當的,不見肩上的貨物晃悠,無不叫人稱讚。還叫絕的是轎伕了,他們兩人或三人一組,不時從身邊吆喝而過,步履輕鬆自然,面對這高高低低的臺階,如履平地。有年長者或體弱者實在爬不動了,就可以讓轎伕把自己抬到山上去。

散文隨筆:梵山空影人心閒

那簡易的滑桿,是用躺椅做成,扶手兩邊各穿一根長竹子,然後兩端各用橫木固定,那橫木算作扁擔了。人坐在裡邊,既舒適,又不會感到眩暈。我們這一群毛小子,年輕氣盛,順著金刀峽來到了孤峰獨立、直插雲天的新金頂,隨後又來到氣勢宏偉的萬卷書前,看到久負盛名的蘑菇石,順著山勢又上了老金頂,算是給梵淨山看了個遍。此後每當與別人談論起神奇美麗的梵淨山時,卻終究沒留給自己太多的印象,倒是那一步步的石梯讓我難忘。梵淨山的石梯聽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步,每一千步處都有一片小石碑刻印著數目。那石梯一步接著一步,每上一步,總覺得離目標近了一點,剛開始還十分的留意,每到一處都要拍照留影,而後就只顧爬石梯,漸漸的就忘記了,也記不得自己到底是爬了多少級石梯才到這山頂的。

散文隨筆:梵山空影人心閒

第二次遊梵淨山是與八歲的兒子一道。有了第一次爬梵淨山的經驗,我格外留意梵淨山的美麗與神奇。一方面彌補曾留下的遺憾,另一方面也能為兒子當“導遊”。十餘年過去了,如今有了纜車,纜車順著山勢起起伏伏,在山巔像騰雲駕霧一般,有說不出的驚險與刺激。到了上行站就得步行曲曲折折的棧道。在一步一景的驚歎之餘,對梵淨山的印象逐漸豐滿起來。梵淨山集“黃山之奇,峨嵋之秀,華山之險,泰山之雄”,古人因其“崔嵬不減五嶽,靈異足播千秋”故稱梵淨山為“天下眾名嶽之宗”。兒子的閱歷尚淺,也許他聽不明白我所講的是怎麼回事。而他第一次乘坐纜車的經歷,也許如當初我爬石梯上梵淨山一樣深刻吧。

散文隨筆:梵山空影人心閒

沒想到有第三次遊梵淨山的經歷,那年到江口縣的一所中學交流學習,與一群剛剛進出大學校門的同事。此時的他們一如當年第一次遊梵淨山時的我。因為有了前兩次上梵淨山的經歷,現在的我對梵淨山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比他們瞭解得多,熟悉得多。走到一處,要注意什麼問題,有什麼值得觀賞的,哪裡照相的角度好等,雖不再有新奇之感,但一切盡在自己撐控之中。在山路上,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他穩健的步履,顯示出精神和力量。我們好奇的去打探他的年齡,老人家伸了伸手指,激情滿懷地說自己有八十多歲了,讓我們十分驚歎。看到我們嬉鬧的情景,老人對我們說:“你們年輕人來爬梵淨山,一定要看好腳下的路,不要看兩邊的風景,到頂點你就會融入天上。”

散文隨筆:梵山空影人心閒

我們聽到這裡卻一頭霧水,其中一同伴好奇地問:“老人家,為什麼說要不看兩邊的風景到頂點會融入天上?”老者聽了卻笑而不語。而我也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感到疑惑。我試著照老者的話去做,腳步慢了下來,心竟然也跟著靜了下來,突然間有了一種感悟,有了“金頂離天三尺三,手把雲兒作衣衫。”的寧靜與超然。也似乎明白了老者說話的用意。可誰又能禁受住路邊美景的誘惑呢?

朋友,如果有一天,你不再為梵淨山的神奇和美麗而來,仍舊不減熱情地期待梵淨山一遊,那時的你定明白了梵山淨心的真正意義了!

散文隨筆:梵山空影人心閒

作者簡介:胡泉,貴州省石阡縣人,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縣作家協會會員,喜愛閱讀,熱愛文字,作品散見於《貴州民族報》、《銅仁日報》、《石阡文藝》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