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拄拐教師和他的109個「孩子」

太和:拄拐教师和他的109个“孩子”

“高老師,俺想給俺爸打個電話……”在太和縣三堂鎮康莊村第七小學,孩子只要想遠方的爸爸媽媽,就會找負責留守兒童管理的老師高先玉。高先玉便拄著柺杖,來到留守兒童室,幫助孩子撥通父母的電話。

一本本留守兒童通訊登記本,在高先玉的櫃子裡已經壘起高高一摞。

今年54歲的高先玉,拄拐從教30多年,不僅教書育人,還成了109個留守孩子的“家長”。

從小腿部殘疾

一步一挪去上學

記者見到正在上課的高先玉時,他一手拄著柺杖,一手拿著粉筆在黑板上書寫。在他看來,自己雖不能像正常人一樣行走,但在三尺講臺上,一定要站著講課。

3歲那年,高先玉得了場怪病,腹瀉且高燒不退。父親找了鄉里的一位赤腳醫生,為他打了一針。燒是退下來了,可剛剛學會走路沒多久的高先玉,一條腿卻無法伸直了,成為一名殘疾人。

母親早逝,父親外出務工,照料高先玉的重任就落到比他年長18歲的哥哥身上。

“為了能讓我學會行走,哥哥請木匠給我特製了一個小板凳。”高先玉回憶,自己整天趴在小凳子上面,羨慕地看著同齡人玩耍嬉戲。

到了上學的年齡,晴天時,高先玉便靠著小凳子,一步一挪地往村口的學校走去。幾百米的路程,年幼的他得走上大半天。“為了能及時到校上學,每天還是滿天星辰的時候,我就早早出門。”

月工資50元

每月給學生送去15元

這樣的經歷,造就了高先玉堅韌的性格。上小學、初中時,他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最終考上了合肥一所中專學校。1985年,他畢業後回到了母校——高寨小學,成為了一名民辦教師。那一年,高先玉21歲。

那時,對留守兒童這個群體,高先玉早早有了自己的認識。參加工作的第二年,一次上課時,高先玉注意到班裡的學生張躍龍(化名)沒來上學。是不是家裡出了事情?帶著疑問,放學後,高先玉拄著柺杖來到張躍龍家。

他家是由兩間搖搖欲墜的土坯房組成的小院,來到屋內昏暗的角落內,高先玉見到了令人心酸的場景:衣衫襤褸的張躍龍正和白髮蒼蒼的奶奶依偎在一起,身前的地上有塊被啃了一半的紅芋和一碗涼水。

“俺媽走了,俺爸出去賺錢,好久沒回家了。家裡沒錢買菜,俺得在家陪奶奶……”沒等孩子說完,高先玉就一把將他摟進懷裡,淚如泉湧。

第二天,高先玉來到張躍龍家,把他接走上學,臨走前留下15塊錢。“多買點好吃的,注意身子,也給孩子補補。”高先玉囑咐孩子的奶奶,從那時起,他每個月都會送去15元,一直到孩子小學畢業。而當時,高先玉每個月的工資也不過50元。

為找曠課學生

雨天摔在泥地裡

上世紀90年代初,鄭智化的一曲《星星點燈》火遍大江南北。而在當地很多留守孩子看來,高老師就是照亮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那顆星星。

有一次,學生趙鵬宇(化名)一整天沒有到校,高先玉放學後電話聯繫趙鵬宇的爺爺,可老人也說不清楚孩子的去處。

這時,下起了大雨,高先玉越想越不放心,他一手拄著柺杖,一手撐起傘,想到附近孩子常去玩耍的地方去找找。由於雨大地滑,加上他腿腳不便,一不留神,摔倒在距校門不遠的一處泥路上,結果將有殘疾的腿摔傷了。

第二天,還未傷愈的高先玉不顧家人的勸阻,依然拖著傷腿趕到學校上課。看到老師艱難地走進教室,不少學生紅了眼圈,趙鵬宇還主動將自己的凳子送到講臺上,哽咽著說:“老師,我再也不曠課了,您坐著講課吧……”

從前年起,高先玉承擔起學校裡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就是從那起,他不僅僅是一位老師,更是這所鄉村小學裡109名留守孩子的家長。

“學校是我家,學生就是我的娃。”在說起學校裡的孩子們時,高先玉反覆說到這句話。

多年來,高先玉潛心鑽研,努力進取,多次被評為鎮優秀教師。“如果書教不好,得再多榮譽也是枉費。這份工作我已經做了30多年,回頭想想,這一路走得十分純粹,能給留守兒童當好‘家長’,是什麼榮譽都換不來的。”

前段時間,他被評為太和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