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5歲之前,一定要逼自己養成這個習慣


在35歲之前,一定要逼自己養成這個習慣


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的一個事實,就是學會與時間賽跑,你需要讓自己不斷去成長,而非變老。

衰老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成長卻是需要我們主動去適應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調整內心的心態,保持充沛的活力,對外界依然保有好奇之心,活得自在坦然。

如何讓自己獲得更好的成長呢?

麥叔覺得,在35歲之前,你一定要養成的一個習慣,就是閱讀。

01

閱讀是瞭解世界的一個窗口,它可以拓展我們的眼界。

莊子在《養生篇》裡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意思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或沒有邊界的。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生命的長度非常有限,不過百十年光陰。可世界之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我們不可能窮盡一生親自去探索未知的事物,而獲得經驗或知識。因次,閱讀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足不出戶就可以瞭解世界的宏大和宇宙的奧秘。

毛澤東在《實踐論》裡也說了:“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在交通阻隔、信息閉塞時候的古代,我們要了解外界事物,傳承知識文化,唯一的渠道就是讀書。


在35歲之前,一定要逼自己養成這個習慣


而信息智能時代,我們獲得知識和資訊的渠道更加便捷、高效。互聯網極大地提升了我們與外界的聯繫,同樣增加了閱讀的方式及媒介。

當今社會,不論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汗牛充棟,閱讀已經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讀書與不讀書,你的世界差別會很大。

02

閱讀可以提升我們的氣質,讓我們變得光彩照人。

電影《卡薩布蘭卡》裡,有一句經典臺詞:

“你現在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這句話應該是對讀書最好的詮釋了,經常讀書和不讀書的人,差別真的很大。

相由心生,境隨心造。

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也說過:一個人40歲以前的臉是父母決定的,但40歲之後卻是自己決定的,你要為自己40歲以後的長相負責。


在35歲之前,一定要逼自己養成這個習慣


腹有詩書氣自華。

不管你是一個人什麼樣的人,閱讀都可以改變你的心態,讓你去掉暴躁,變得平和,樂於與人相處,展現人性好的一面。

北宋詩人黃庭堅是一個嗜書如命的人,他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

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可見,閱讀可以讓人變得詩意和優雅,提升一個人整體氣質。

而俊朗的外表配上豐富的內涵,無疑是一個很有品位和修養的人。

03

閱讀可以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滿足,提高生命的質量和厚度。

如今的娛樂圈,一片浮華喧鬧,正在沉下心來閱讀的人,沒有幾個。

而我非常欣賞的男演員胡歌,就是其中之一。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來形容他,再合適不過了。

十多年前的一場車禍,幾乎讓胡歌斷送了性命。大難不死的他,臉和脖子縫了一百多針,為此消沉了很長一段時間。

後來他聽到母親的一句話:“以前,觀眾更在意的是你的外表,現在上天在你的臉上開了一扇窗,是希望觀眾可以更多的看到你的內在。”

他瞬間頓悟,打開了自己的心結。於是重新調整自己,邊讀書邊寫作,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豐滿起來。

多年之後,已經釋然的他在微博上寫過:一睜一閉眼,相隔已八年。回不去的容顏,求不來的蛻變。

可以這樣說,閱讀使胡歌重獲新生,讀書成了他拯救靈魂的良藥。


在35歲之前,一定要逼自己養成這個習慣


通過閱讀,他學會了與自己和解,也學會了如何去跟這個世界友好相處。

這些年,胡歌出演了多部霸屏電視劇,《偽裝者》、《琅琊榜》、《獵場》等都有口皆碑。

2016年,就在胡歌最紅的時候他決定息影一年,去美國唸書,讓自己充電。

讀書是一種修行,他卻敢於給自己按“暫停鍵”,這是看淡人生之後的豁達。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04

閱讀可以提升我們的思考能力,讓我們變得成熟而睿智。

導演王潮歌有篇著名的演講,名字叫《聽說,絕大部分人死於36歲》,其內容是:

“12年一個輪迴,到36歲,家庭、工作、生活都趨於穩定。有人在36歲的時候會倦怠,每天做同樣的事、吃同樣的飯、走同樣的路。36歲,截然分成兩種人:一種是重複著36歲;另一種就是開始尋找新的人生。”

一個人讀書越多,自身能力就會越強,文化底蘊就會越深厚,就越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在35歲之前,一定要逼自己養成這個習慣


通過讀書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大的後勁,所謂厚積薄發,就是這個意思。在二十幾歲時,可能並不明顯,但在更拼“內功”的三十多歲,就會暴露無遺。

所以有些人,35歲就已經“死”了;而有些人,35歲才剛剛開始。

讀書一定有種作用:讓我們成為少數人,讓人生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古人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是沒有道理。

05

閱讀可以讓我們有更多人生選擇,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眾所周知 ,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

這並不是說,猶太人跟我們的身體器官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對教育的重視和對知識的渴求,比任何一個民族都要強烈。

社會學家專門做過一項研究: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猶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學獎、25%的物理獎、27%的生理與醫學獎、41%的經濟學獎、12%的諾貝爾文學獎;同時還拿到了1/3以上的普利策獎、1/3以上的奧斯卡獎。

而猶太人在世界上的人口只佔0.3℅,這就是問題的根本。

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

我們中國13億人口,除去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運動和不運動的人,隔一天看,沒有區別。隔一個月,差別不大。但是老三年後,身體機能和精神狀態就會有巨大的差異。

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讀書與不讀書的人,長此以往,終有云泥之別。

閱讀,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和會思考的人。

在35歲之前,一定要逼自己養成這個習慣


臺灣作家龍應臺,多年前曾給兒子安德烈寫過一段話,至今讀來仍然發人深省:

“孩子,我要你讀書用功,不是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而成就感和尊嚴,會帶給你快樂。”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讀書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培養一個閱讀的習慣,以及長期堅持下去的毅力。

閱讀,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和會思考的人,也是為了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

而你是怎樣的人,就決定了你會遇到什麼樣的人。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餘生,願你永遠明媚開朗,不忘初心,多一點快樂,多一份淡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