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器官移植今起網絡自動分配供體 首例分給了成都患者

心肺器官移植今起网络自动分配供体 首例分给了成都患者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王玲)11月1日報道從青島到成都,接近兩千公里的距離,從早上六點半到中午十二點半,六個小時時間,自願捐獻器官患者的雙肺成功從青島某醫院的手術室“飛”進了四川省人民醫院的手術室。經過四個小時左右的手術,成都的盛先生換上了健康的新肺。

為什麼這例手術顯得尤為特別呢?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獲悉,11月1日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關於啟用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2.0版)的通知》正式實施的第一天。從今天起,心肺器官的分配將全部在網絡上進行,而盛先生就成為了全國首例網絡調配器官(肺)的受體,他的手術由被譽為“中國肺移植第一人”的陳靜瑜教授操刀。

心肺器官移植今起网络自动分配供体 首例分给了成都患者

網上登記移植需求 獲得網絡分配的第一例肺供體

今天下午16點30分左右,由陳靜瑜主刀的這臺手術正式結束。走出四川省人民醫院手術室的陳教授滿臉笑容,手術非常成功。記者瞭解到,今天的病人是個老成都,今年已經64歲了,多年來都受肺氣腫的困擾,必須時時刻刻吸氧生活。一個月前,他在網上登記了需要雙肺移植的信息,今天完成了手術,他成功的換上了一個健康的新肺,等到明天他完全清醒拔管之後,就能用全新的雙肺進行自由的呼吸了,再也不用依賴呼吸機或者氧氣瓶。

陳教授告訴記者,盛先生非常幸運,今天是全國進行網絡器官供肺分配的第一天,而第一例肺供體就分配給了他。“這個供體來自青島,今天早上6點30分才進手術室進行供體摘除,早上9點20分,我的團隊帶著供體搭上了從青島到成都的飛機,通過器官轉移綠色通道,中午12點30分供體正式進入省醫院的手術室,我的團隊爭分奪秒的飛到成都做了這臺手術。”陳教授說,這臺不到五個小時的手術進行得非常成功,等到明天盛先生清醒之後,他就擁有了健康新鮮的雙肺。

心肺器官移植今起网络自动分配供体 首例分给了成都患者

系統自動匹配信息 每30分鐘匹配五個患者

為了保證移植器官分配的公開公平公正,前幾年起,就對肝臟和腎進行了網絡分配的嘗試。從今天起,心臟和肺的器官移植終於也能進行網絡分配了。陳靜瑜告訴記者,盛先生換上的雙肺正是通過“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2.0”自動分配的,這個2.0系統中包含中國所有具有器官移植資質的單位。

“將供體信息輸入這個系統之後,會馬上觸發5個申請了器官移植的患者信息,系統會綜合這5個患者的所在地域、病情輕重緩急、血型、年齡等因素對這5個患者進行自動排序,最終選出最適合這一例供體的患者。如果這5個患者都不適合這一例供體,30分鐘後,會再次觸發5個患者,依次類推,直到供體找到完全匹配的器官移植患者。”陳靜瑜介紹,通過計算機系統進行移植器官的分配非常科學合理,完全排除了人為因素對器官分配進行干預的可能,這對患者來說是一件更加公平,也是中國器官移植領域的一大重要進步。在移植費用方面,和以前點對點分配所花費的費用沒有任何區別。

心肺器官移植今起网络自动分配供体 首例分给了成都患者
心肺器官移植今起网络自动分配供体 首例分给了成都患者

成立四川首個肺移植病房 聘請“中國肺移植第一人”為名譽主任

中國的肺氣腫病人非常多,病情輕微的只需要藥物調理即可,嚴重的則需要靠呼吸機維持生命,必須進行肺移植。但是國內的現狀卻是,器官捐獻中的肝、腎利用率都能達到99%以上,唯獨肺的利用率較低,連5%都不到,一是因為部分的肺作為供體來說受到了感染,不能進行移植,二是因為國內有資質的肺移植醫院有36家,但真正開展肺移植的醫院很少。在此情況下,在專家的帶領下,國內成立了肺移植聯盟,希望能以此帶動全國肺移植工作,到2020年時,國內的肺移植年手術量能達到1000例。

據四川省人民醫院外科主任醫師曾富春介紹,四川省的器官移植工作已經開展了十年,目前能進行除了心臟以外的所有器官移植工作。今天進行的肺移植手術是今年第四例肺移植手術,也是省醫院進行肺移植手術以來的第七例手術。除此之外,省醫院還是全省第一個成立肺移植病房的醫院,他們也在今天聘請陳靜瑜為四川省人民醫院肺移植中心的名譽主任。“未來希望在肺移植聯盟的推動下,進行更多例肺移植手術,讓更多的病人重獲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