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爲鄉村振興插上「金翅膀」

​​

農村電商為鄉村振興插上“金翅膀”


農村電子商務是信息化時代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利用農村電商平臺整合農業資源,進行集約化、規模化的訂單式農業生產,並通過網絡平臺拓展市場,形成產、供、銷緊密銜接的產業鏈,已經成為越來越多農民致富的選擇。農村電商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鄉村振興添加了新動能。

農村電子商務是信息化時代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指出,大力建設具有廣泛性的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設施,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

農村電商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通過“互聯網+”,對助力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推動農業轉型發展、促進產業興旺和農民增收致富、帶動農村創業就業等,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近年來,我國農村電商發展迅猛,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農村實現網絡零售額12448.8億元,同比增長39.1%。截至2017年底,農村網店達到985.6萬家,較2016年增加169.3萬家,同比增長20.7%,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商務部數據還顯示,2017年農村實物類產品網絡零售額7826.6億元,同比增長35.1%,佔農村網絡零售總額的62.9%。其中,服裝鞋包、家裝家飾、食品保健位居前三位,分別達到1600.3億元、1129.5億元、103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5%、6.4%和61%。

電子商務為農產品銷售開闢了“直通車”。長期以來,“買難賣難”是困擾農民的老大難問題。常常一邊是許多有機綠色蔬菜瓜果爛在地裡沒人收賣不出,一邊是新鮮優質農產品市民買不起買不到。通過發展電子商務,壓縮流通中間環節,促進產銷直接聯通對接,就為農產品打開了便捷銷路。農民在家動動手指就可以在網上趕集,實現“賣全國、買全國”,使小農戶可以低成本地對接大市場,並融入現代產業體系。通過構建暢通、安全、高效的農產品電商銷售渠道,也有助於培育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電子商務為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加速器”。通過發展電子商務,將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經營管理理念融入農業,推動農業生產向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為中心轉變,向優質高效、綠色生態農業方向發展,助推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在電子商務推動下,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農民不再侷限於“鋤頭+鐮刀”悶頭搞生產,還通過“鍵盤+鼠標”主動找市場,並根據市場反饋不斷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和優化生產佈局,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的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並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同時,農村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還會加速互聯網意識和現代文明向農村滲透,使農村居民的消費習慣、生活方式以及思維觀念發生深刻變革,從而促進鄉風文明,推動農村更快融入現代社會,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

電子商務為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金鑰匙”。我國農村貧困許多是因為地處偏遠、交通和信息閉塞、市場化程度低,但這些地區仍有不少特色農產品和優勢資源,發展電子商務可以突破購銷的時空限制,有效解決貧困地區特色產品市場不暢、渠道閉塞等問題。通過“互聯網+”的電商扶貧開發新模式,授人以漁,可充分挖掘貧困地區優質資源、提升資源價值,打造特色產業、培育支柱財源,在這個過程中既可增強貧困農戶的技能,提高其致富能力,還能帶動當地交通、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發展,實現“造血式扶貧”,有力地助推打贏脫貧攻堅戰。

當前農村電商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總體而言,我國農村電子商務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存在著基礎設施條件差、流通鏈條不完整、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等突出問題,尤其農村物流末端配送難、專業人才缺是制約當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短板。

物流等基礎設施的“硬瓶頸”。物流配送是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基礎。農村物流網絡不發達、鏈條不完整、配送成本高,特別是末端“最後一公里”配送難度大,成為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硬瓶頸”。目前全國仍有400多個鄉鎮和3萬多個建制村不通硬化路,有3000多個村莊不通電。受成本和交通基礎設施等限制,除中國郵政外,順豐、“四通一達”等主要第三方快遞企業的營業網點大多隻建到縣城,鄉鎮快遞服務覆蓋率只有30%∽40%左右,絕大部分沒有延伸到村。物流配送難不僅造成農村居民網購不方便,影響其消費熱情,也導致很多優質、特色農產品“賣得出、運不出”。特別是,由於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冷鏈物流,運輸過程中損耗過高,極大地制約了生鮮農產品線上銷售。

農村信息化程度低的“軟肋骨”。目前全國仍有5萬多個行政村(約佔10%)沒有通寬帶,農村居民電腦擁有率不高、信息化程度較低。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數據,截至2017年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為34%,與城鎮相差35.6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不少農民網絡意識不強,對網絡購銷一定程度上存在陌生感和不信任感。

專業技術人才嚴重匱乏的“老難題”。當前農村人口結構發生很大變化,不少有知識、有技能、懂互聯網的年輕人不願留農村,有的農村僅剩下“386199(婦女兒童老人)部隊”。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特別是把農產品通過互聯網外銷,既要開發市場、網上營銷,又要維持運營和提供售後服務,還要熟悉電子化收付,需要賣家掌握一定的電子商務知識和技能。現實中,多數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受教育程度較低,不會操作電腦和網絡,對新事物的接受與理解能力也有限。

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的“新掣肘”。電子商務的遠程交易屬性要求產品在質量等級、形狀成色、品質規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標準,儘可能實現標準化、品牌化。目前大部分農副產品多處於非標品狀態,標準化建設嚴重滯後。缺乏標準和等級分級勢必使消費者在網上很難甄別和選購,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產品的線上銷售。

支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建議

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應適應信息化要求,以農業流通現代化為目標,緊緊扭住“信息、物流、人才、標準”四個關鍵要素,抓好補短板、破瓶頸、增能力、建標準四方面重點,實現路通、電通、網通、人通,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更好地實現供需銜接,促進農村產業興旺和鄉風文明,為鄉村振興插上“金翅膀”。

加快補齊農村信息、倉儲等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寬帶普及,推進行政村寬帶全覆蓋,擴大農村4G移動通信網絡覆蓋面,推進農村互聯網提速降費,實施電信農村優惠費率標準,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進一步提高農村信息化終端擁有率,推動實施手機下鄉、電腦下鄉等惠農行動。加強“三農”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村級信息服務站建設,為農民提供信息諮詢、代購代銷服務,解決農產品分散化生產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農業電子商務產業基地、物流園、創業園,支持電商企業在農村建設倉儲、冷鏈、分揀包裝、物流配貨等設施設備。加大平臺建設支持力度,支持建立具備運營服務中心和倉儲配送中心功能的縣域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

著力突破農村末端物流配送的瓶頸。電子商務發展必須依託快捷高效的物流體系,要大力支持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建設。一方面,要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對目前尚未通硬化路的鄉鎮和建制村,確保到2020年全部通硬化路,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客車比例達到100%,加快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有條件的地區實施公交化改造。另一方面,充分整合農村基層流通網絡和物流資源,調動各方面參與農村物流配送的積極性,以“下行”帶動“上行”,打造“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渠道。

大力開展電子商務技能培訓。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電子商務技能培訓,縣鄉政府可多層面地組織提供免費視頻培訓。結合新型職業農民教育、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項目,對村鎮電商服務站人員、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進行電子商務實操技能培訓,使其掌握網上營銷推廣、與顧客交流、收發貨物、電子支付、售後服務等實用技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其市場研判、需求分析、市場培育能力,培養一批懂市場、會經營網店、能帶頭致富的新型農村商務人才。

加快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分級、採後處理、包裝配送等標準體系,通過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的標準化、優質化、科技化發展。加快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產品質量國家、行業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的制定修訂,加強鮮活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培育和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鼓勵支持電子商務企業制定適應電子商務的農產品質量、分等分級、分揀包裝等標準,推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誌認定和品牌化建設,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信用度。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生產基地標準化專業化建設、參與相關標準制定、開展農產品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引導各類主體執行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儲運等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