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胸足和蟹爪

阳澄湖大闸蟹——胸足和蟹爪

蟹有五对胸足,最前侧的一对个大如钳,早在战国时期便被荀子称为“螯”。唐代《岭表录异》描绘的“蟹螯上有细毛如苔”,正是绒螯蟹的标志性特征。螃蟹在遇到危险时会自切胸足,随着不断地蜕壳而再生新足,《埤雅》中引唐代《造化权舆》语“折其螯足,随后更生”,可见古人早已发现这一特性。但螃蟹成熟后不再蜕壳,自切后便无法再生。俗话说“没脚的螃蟹——横行不了”,明代即常用“无脚蟹”来形容孤立无援的人,《今古传奇》中便说道“你是孤身女子无蟹脚”。

阳澄湖大闸蟹——胸足和蟹爪

明代《菽园杂记》记载了一个关于“无脚蟹”的故事:松江簳山人沈宗正每到深秋,都要设簖捕蟹入馔,有一天看到两三个螃蟹堆在一起,走近一看,原来有一个无脚蟹没法爬行,两个螃蟹便抬着它正翻过蟹簖,他感慨“水族之微,乃有义如此”,便拆了蟹簖并终身不食蟹。丰子恺《护生画集》中《生的扶持》便是描述这一场景,图边李叔同的题词意味深长:“一蟹失足,二蟹持扶。物知慈悲,人何不如?”

阳澄湖大闸蟹——胸足和蟹爪

硬挺又略带弧度的蟹爪,也成为了艺术审美中的一种风格。在书画领域,“蟹爪”常用于形容笔法苍劲,明代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称赞沈石田的画“笔笔露刷丝蟹爪,真杰作也”。古人称定武本《兰亭集序》的“殊”字如蟹爪,清代高士奇见字帖后赞叹“笔健果类蟹爪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