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道教:略談道教的拜師

“拜師”是學習傳統技藝的頭等大事,中國很多傳統的項目都講究拜師學藝,道教也不例外,沒有師父就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嚴格的說沒有師承、沒有師父不算入門。行裡的人認為不是門裡出身,通俗地講“不正規”

初識道教:略談道教的拜師

像在娛樂圈的兩位重量級人物郭德綱和趙本山都是舉行收徒儀式收徒弟。趙本山收徒新弟子要跪下叩拜師傅,敬茶要舉過頭頂,畢恭畢敬,而且弟子要給師父下跪拜年。而作為德雲社的創辦人相聲界的大拿郭德綱收徒則是更加傳統,拜師必須要有“引保代”,引師,師徒之間的引薦人;保師,學徒期間師徒行為的保證人;代師,舊時相聲藝人文化水平不高,書寫拜師文書的代筆人。並且按照雲鶴九霄來排字輩。

初識道教:略談道教的拜師

中國社會歷來尊崇師長。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將老師比同父親,可見老師的重要地位。這是因為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養育靠父母,成才靠老師,老師是授業之匠,一個人事業成功與否要依靠老師的教育和培養。

初識道教:略談道教的拜師

道教也十分重視師父的作用,道教有“三寶”之說。三寶指的是道、經、師。道教認為,出家是第二次投胎,這時拜的師父,如同再生父親,所以我們稱為“師父”。一般情況下拜師的時候,師父會選擇一個好日子,做一個道場,舉行正式的收徒儀式,然後師父賜徒弟道名,成為某派第多少代弟子。全真道冠巾科儀序中,提到“倘有出家時本師未請冠巾,而本師遠遊他方,或已羽化, 可專拜學師,傍設本師牌位,遵科冠巾,亦無不可,切不可更改本師與己後取之法名。”可見本師的重要性。


初識道教:略談道教的拜師

正一派如果想成為一名道士,需要進行傳度儀式,傳度是道教正一派接引度化弟子的一種制度,信奉正一派的道教弟子傳度後才具備修道、學道的資格。而傳度的前提是要有師父才可以,沒有師父的傳度沒有意義的。《度人經》中講,“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傳度後就是以我們的修行、內功、經典去度化人,也就是說傳度後的目的就是要度己度人。

初識道教:略談道教的拜師

現在社會上很多“名師”請大家眼睛放亮點,多數是騙財騙色或沒什麼水平的。自己先多積善行德吧,有機緣的自會相遇,師也要考慮個人的人品、德行才會收的,隨便亂收的估計你學不到真東西,又花錢。要拜明師,自己先多積善行德,有機緣的自會相遇, 師父也要考慮個人的人品、德行才會收的,隨便亂收的估計你學不到真東西,又花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