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無私」無非是另一種角度的自私

所謂“無私”無非是另一種角度的自私。“無私”的人滿足的可能是情感、理念或理想;“無私”的人交換物和價格體系與常人不同罷了,無私是特殊的自私,無私是有邊界的無私。

所謂“無私”無非是另一種角度的自私

大多數我們看到不自私的行為。比如公益、孝心、母愛,其實背後更多的是利他與利己的統一。最深入人心的恐怕是父母對子女的無私奉獻。為了培養孩子可以付出大量的金錢,時間,精力,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父母在付出的時候內心對孩子實則是有巨大的期待,比如考上北大。比如出人頭地,比如生個孫子讓我帶。這個期待就是自私,甚至是捆縛了子女一生的枷鎖,子女滿足不了父母的期待就會一直活在愧疚中。

陳志武教授寫過一本書叫《金融的邏輯》。他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觀點,中國傳統社會之所以重視孝道,文化。因為我們金融系統不發達,不能通過金融系統實現財富在時間和空間的分佈。為了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給予親情的養兒防老,才成為必須。親情與孝道與無私無關。

所謂“無私”無非是另一種角度的自私

還有一層意思需要說透:自私不僅是相對自己之外的人,還得算上自己所在團體外的群體吧。我出錢出力當拉拉隊讓班裡籃球隊獲勝,老師表揚我無私,可我對於“我們贏”這種感覺的渴望,不就是一種自私嗎?我不計報酬到非洲做環保志願者,保護我們的家園,保障人類免於毀滅於非理性。做為人類,我的初衷仍然是自私的。

所謂“無私”無非是另一種角度的自私

有無私的人嗎,有人說修行得悟的人能達到無私的境界。我覺得不然。

追求本身是自私的,沒有追求也是一種自私。

無私者的基因在高等生物界是完全無法傳遞下去的,我們當然不能在這個時代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