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這個頭不好開。

我們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文字來描述世界的損失。

所有人都在盤點金庸的成就,對於文學界、對於新聞界,所有人對於金庸的瞭解都在幾個小時內暴增。

其實金庸的偉大之處不在於那些光輝事件,而在於他已經成為了華人的集體記憶,成為了華人文化中的一部分。

每個中國人都不用費腦子,就能從腦海中找出與他相關的影像。

時至今日,根據金庸先生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已經上映、播出的就超過100部

1955年,《書劍恩仇錄》開始在香港《新晚報》上連載。這是“金庸”的首次亮相。

相比金庸後續作品,《書劍恩仇錄》並不那麼討喜。

本書藉由民間傳說,將乾隆設置為漢人血統,與“反清復明”的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是親兄弟。

男主角陳家洛優柔寡斷,顧此失彼。因為懼怕“太能幹”的霍青桐,而轉向不諳世事的香香公主喀絲麗(霍青桐之妹)。然而為了成就大業,又可以勸服愛人委身乾隆。

其魅力或許還比不上愛慕人妻男配的餘魚同。

根據《書劍恩仇錄》改編的影視作品質量與關注度更是平平。

2002年播出的唐人版電視劇《書劍恩仇錄》是目前關注度最高的影視改編作品。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標記人數還不到2000,但已經是最多的版本了

不過在11版影視作品中,令書迷、影迷交口稱讚的香香公主卻不存在。或許原著中“美豔無匹,光彩逼人,秋波流慧,櫻口欲動”實在難得一遇。

2002版《書劍恩仇錄》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餘魚同李沅芷夫婦。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本劇最好磕CP,酒劍仙與巫後前緣

第二年初,金庸又在《香港商報》連載《碧血劍》。《碧血劍》的背景設定在明末,袁崇煥之子袁承志為復仇助闖王奪取大明天下。

相比《書劍恩仇錄》,《碧血劍》的影視改編作品數量更少,只有7部。

1993年版電影[新碧血劍]與2000年TVB《碧血劍》稱得上是不少80、90後的童年回憶。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電影版雖然有元彪、張敏、袁詠儀、吳孟達,但風頭全在李修賢跟李美鳳飾演的苦命鴛鴦身上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劇版的溫青青淪為配角,毫不出眾

但兩版及其一致地將原著改編得面目全非,且片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都是亦正亦邪的“金蛇郎君”夏雪宜,一個在書中並未正式出現的角色。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江華飾演的夏雪宜是很多人的追劇動力,電視劇不僅讓他復活了,還給他寫了一段新戀情

能令一眾編劇不約而同偏心加戲,《碧血劍》的隱形主角魅力之大可見一斑。

在金庸的15部小說中,改編成影視作品最多的,是“射鵰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

《射鵰英雄傳》最初於1957年—1959年在《香港商報》上連載,這部小說共改編成了10版電視劇和5版電影。

其中1983年TVB出品的,黃日華和翁美玲主演的那版,被奉為經典。

豆瓣評分9.1,至今仍是《射鵰英雄傳》所有改編中評價最高的。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1985年內地引入了《射鵰英雄傳》,引起了轟動,據說萬人空巷,連犯罪率都有所下降。這劇是改革開放後,70後、80後第一個集體記憶。

同年5月14日,翁美玲在家中開煤氣自殺,年僅26歲。

翁美玲的離世徹低將83版《射鵰英雄傳》推上了神壇。很多70後、80後提起這部劇,必會說到翁美玲是最好的黃蓉。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就像很多人把陳曉旭和林黛玉畫上了等號一樣,失去的總是最美好的。

說到這部劇,還有一個誤傳已久的謠言——

靖哥哥,我死後你要答應我三件事:一,我允許你為我難過一陣子,但不允許你永遠為我難過。 二,我允許你再找一個妻子,但她必須是華箏,因為她真心愛你。 三,我允許你來拜祭我,但不能帶著華箏來,因為我畢竟還是很小氣。

這段流傳很廣的經典臺詞,是83版《射鵰英雄傳》編劇所加,並非出自金庸原著。

金庸本人最認同的也並非這一版,而是2003年李亞鵬、周迅主演的那版。

這版《射鵰英雄傳》是投資最大的,同時也是受爭議最大的。目前豆瓣評分6.9,還是多年來緩慢上升的結果。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觀眾的負面評價主要集中在周迅的原聲,現在還有網友怨念,為什麼當初不找配音——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金庸對於周迅很滿意,接受採訪時曾說過——

你如果看我原來小說,周迅演得很好,很漂亮,李亞鵬演得也很好的,大致扮演郭靖,比香港的、臺灣的那些 《射鵰英雄傳》都好。人家批評周迅不好,因為人家對於翁美玲這個記憶很深,記憶太深。你比較一下,你看看這個,這幅比較,很明顯,周迅跟翁美玲比較哪個漂亮?當然周迅漂亮。

劇中還有最美梅超風——由楊麗萍飾演。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張紀中請來楊麗萍飾演梅超風

隨著時間的推移,認可03版《射鵰英雄傳》的觀眾越來越多。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射鵰三部曲”的第二部《神鵰俠侶》,於1959年—1961年連載於香港《明報》,共改編成了8版電視劇,5版電影。

如果說83版《射鵰英雄傳》離90後還有些距離的話,那對於1995年TVB出品,古天樂、李若彤主演的《神鵰俠侶》,應該很熟悉了。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因為這部劇的兩位主人公,都太符合期待。

且不說白古對於“俊秀少年”的還原,就連金庸筆下的小龍女,也是活過來了。

小龍女是位絕世美人,美得出奇,金庸曾這樣描繪——

世人常以“美若天仙”四字形容女子之美,但天仙究竟如何美法,誰也不知,此時一見那少女,各人心頭都不自禁的湧出“美若天仙”四字來。她周身猶如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似真似幻,實非塵世中人。

不光美,還要美得出奇,有冷若冰霜的氣質。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就算沒看過原著,看到李若彤演的小龍女,也就對她的外貌性情有了認知。

而這認知,深深地影響到了人們對於小龍女一角的要求。

2006年,黃曉明、劉亦菲主演的《神鵰俠侶》首播,成為了90後最熟悉的武俠電視劇之一。

在演小龍女時,劉亦菲僅18歲,與書中所寫“十六七歲年紀”最為相近。她所飾演的小龍女,受認可度僅次於李若彤。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仙氣十足的劉亦菲

19歲的楊冪在片中飾演郭襄,那位一見楊過誤終身、明慧瀟灑的少女。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這可能是楊冪最討喜的角色了

這版的主題曲由2005年《超級女聲》季軍張靚穎演唱,其中使用的海豚音曾風靡一時。

“射鵰三部曲”的終章,《倚天屠龍記》,於1961—1962年連載於香港《明報》,改編成了7版電視劇,4版電影。

影響力最大的三部電視劇是1994年臺視版,2001年TVB版,和2003年陸港臺合拍版。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在現在的眼光中,張無忌是金庸小說中最讓人生厭的男主角。但《倚天屠龍記》中的女性角色,卻都讓人讚歎。

比如後期的芷若——

周芷若冷笑道:“咱們從前曾有婚姻之約,我丈夫此刻卻是命在垂危,加之今日我沒傷你性命,旁人定然說我對你舊情猶存。若再邀你相助,天下英雄人人要罵我不知廉恥、水性楊花。” 張無忌急道:“咱們只須問心無愧,旁人言語,理他作甚?” 周芷若道:“倘若我問心有愧呢?”

比如搶婚的趙敏——

趙敏微微一笑,說道:“我有幾句話跟張教主說,說畢便去,容日再行叨擾。”楊逍道:“趙姑娘有甚麼話,待行禮之後再說不遲。”趙敏道:“行禮之後,已經遲了。” 趙敏向範遙道:“苦大師,人家要對我動手,你幫不幫我?” 範遙眉頭一皺,說道:“郡主,世上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既已如此,也是勉強不來了。” 趙敏道:“我偏要勉強。”

這三版《倚天屠龍記》中的女演員,也都是紅極一時的。臺視版的周海媚、葉童,TVB版的黎姿、佘詩曼,合拍版的賈靜雯、高圓圓,個個都是大美人。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2003年《倚天屠龍記》中的四位女演員

除了這三版電視劇,還有一部電影讓人魂牽夢繞——[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王晶執導的這部影片,對原著改編較大。片中張敏所飾演的趙敏,黎姿所飾演的周芷若都多了些邪氣,豆豆的小昭豔麗俏皮,堪稱絕色。

只可惜這部電影由於票房不理想,放棄了拍續集的計劃,絕色成了絕唱。大都之約難再續。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張敏回頭和青霞喝酒、朱茵眨眼、祖賢穿衣並稱古裝四美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周芷若一出場就是蛇蠍美女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紅衣小昭最為俏麗

創作於《射鵰英雄傳》後的《雪山飛狐》《飛狐外傳》自然不可分開討論。雖然後者成書晚於前者,卻是地地道道的前傳。

兩部書都發生在清乾隆年間,時間線在《書劍恩仇錄》之後,而紅花會的人物在書中也有出場。

《飛狐外傳》以闖王護衛後代胡斐的成長史為主線,但看點還是在他與程靈素袁紫衣之間的情感糾葛。

程靈素大概是金庸筆下相貌最為平庸的女主角了。她是“毒手藥王”無嗔大師關門弟子,名字由《靈樞》、《素問》兩本醫學經典而來。

程靈素不美,除了一雙明亮之極,精光四射的眼睛外,容貌卻是平平。

書中說她:

肌膚枯黃,臉有菜色,似乎終年吃不飽飯似的,頭髮也是黃稀乾枯,雙肩如削,身材瘦小,顯是窮村貧女,自幼便少了滋養。一身荊衩布裙,衣衫甚是乾淨齊整,漿洗得不染絲毫塵土泥汙。她相貌似乎已有十六七歲,身形卻如是個十四五歲的幼女。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為了觀眾的接受度,影視作品選的演員大都貌美,劉曉彤是其中最平凡的一版了,可雖然以程靈素為原型卻人設大改,名字也變成了么一一

雖貌不驚人,程靈素卻機敏過人,痴情非凡,可以算是書中最惹人喜愛的角色。以至於當她為救胡斐中毒身亡的時候,讓男主不免被扣上了濫情、外貌協會的帽子。

有著程靈素做襯,袁紫衣的罵聲一直不少,遠沒有跟程靈素分庭抗禮的人氣。身為尼姑卻扮得貌美年輕女子一直為人吐槽。因而即便是“雙眉修長,眼大嘴小,姿形秀麗,容光照人”也常年駐紮在金庸筆下最令人討厭的女主角名單裡。

《飛狐外傳》結尾,三人的感情全部無疾而終。

到了《雪山飛狐》,故事則主要圍繞胡、苗、範、田這四大家族的百年恩仇展開。四家祖上都是闖王李自成身邊的衛士,四人情同手足,卻因為誤會結下死仇。

金庸曾坦言,《雪山飛狐》受到了大仲馬《基督山伯爵》的很大影響。

作為男主角,胡斐在《雪山飛狐》中的形象遠不如父親胡一刀、岳父苗人鳳來得生動。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誰能拒絕黃日華演的大俠呢?圖為TVB1999版《雪山飛狐》

《雪山飛狐》的開放式結尾令書迷討論至今,無疑也給予了影視劇更大的發揮空間。

作為關聯如此密切兩本小說,“飛雪”在影視化時也大都被合在一起。7部影視作品中,1991年的電視劇《雪山飛狐》可謂獨領風騷。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龔恩慈飾演的程靈素也常被認為是最貼近原著的一版(除了外貌)。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龔恩慈飾演的程靈素還是漂亮了

片尾曲《追夢人》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說遠超電視劇自身。

《追夢人》這首曲子有四個版本的歌詞,本曲是第三版,是羅大佑為了紀念三毛特意改編的

附在《雪山飛狐》後的兩篇中篇小說《白馬嘯西風》《鴛鴦刀》的存在感極其微弱,它們甚少被改編成影視作品。

《白馬嘯西風》唯一的記憶點或許就是那句: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雖說引用之人也大都不瞭解這句話的出處。

不過,《白馬嘯西風》可看做是《連城訣》的前身。

1963年的《連城訣》(本叫《素心劍》)應該是金庸最黑暗的一部武俠小說了。人性之惡在書中體現得叫人膽寒。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狄雲與師妹戚芳的愛情悲劇讓人唏噓絕望

父女、夫妻、師徒間罕見溫情,充斥著利益算計,陰謀仇殺。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2004版電視劇改編得較為到位

《連城訣》的殘酷也許使人望而生畏,目前只有5版影視化作品(還有一部正在拍攝)。

《天龍八部》

前後共有三版,並在2005年第三版中經歷6稿修訂,結局改動較大。

“天龍八部”是佛教術語,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天龍八部”。

以佛教術語命名,《天龍八部》自然也應當放到佛教背景中理解。

總得來說,《天龍八部》是一出悲劇,每個人都陷在求而不得的困境。

一夕之間,喬峰變蕭峰,漢人英雄成了“契丹狗”,與紅顏知己暢想大仇得報後隨即隱居,卻錯手殺死摯愛,只留得塞上牛羊空許約,一直誣陷自己的大惡人還是親生父親;段譽總是偶遇親妹(雖然後被證明只是族妹),厭惡武功拒絕皇位,最後卻都擁有了;虛竹只想當個和尚,莫名其妙被授傳神功,娶了高貴的妻子,卻再也無法成為普通的小和尚。

一言以蔽之,眾生皆苦

有關《天龍八部》最佳劇版的爭執由來已久。TVB1997年版與2003版都有很多簇擁者。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其實兩部風格不大接近

03版的服化道自然是TVB無法比擬的,可97版的形象實在深入人心。而配樂也是港版《天龍八部》的一大特色,熟悉劇情的人往往只需聽到配樂就能判斷出場人物或劇情進度。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比如我們出場自己扛音響的喬幫主:沒有人能在我的BGM裡打敗我

由林夕作詞,周華健演唱的主題曲《難唸的經》,則是全劇的最佳詮釋。

笑你我枉花光心計 愛競逐鏡花那美麗怕幸運會轉眼遠逝 為貪嗔喜惡怒著迷責你我太貪功戀勢 怪大地眾生太美麗悔舊日太執信約誓 為悲歡怨哀妒著迷啊 捨不得璀璨俗世啊 躲不開痴戀的欣慰啊 找不到色相代替啊 參一生參不透這條難題吞風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欺山趕海踐雪徑也未絕望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憑這兩眼與百臂或千手不能防天闊闊雪漫漫共誰同航這沙滾滾水皺皺笑著浪蕩貪歡一晌偏教那兒女情長埋葬

03版片尾曲《寬恕》歌詞同樣由林夕操刀,更是請來王菲演唱。

陳世驤曾評價《天龍八部》為“有情皆孽,無人不冤。”但若要在其中找一個缺點,那便是王語嫣。這位“神仙姐姐”形象淡薄,為人更是涼薄。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李若彤與劉亦菲的王語嫣俱深入人心

新版對王語嫣跟段譽的結局做了大修改。王語嫣繼續守護表哥,算是殉道;段譽則破執,發現自己愛的神仙姐姐只是那尊玉像,最後比段正淳更幸福,正兒八經地享齊人之福。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在更多人心中,二人還是終成眷屬的

1994年的[新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其實跟原著關係不大,只是借了幾個書中的人名和人物關係,寫了一部新作品。完全可當作同人姬片來看,千萬無需考慮邏輯或合理性。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的詩裡蘊含著三位女主的姓名,看著片光顧流口水了

1965年《俠客行》中,金庸似有意突破。但這部作品遭受的冷遇比《連城訣》更甚。

5部影視作品中,偉仔與雯女共同出演的年代過早,普及度不高;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89年港版電視劇,年代感十足

2001大陸版電視劇沒少被吐槽造型雷人,也難以在電視臺見到重播。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這個造型,確實代表了內地電視劇一段時期的別樣審美

附在《俠客行》後的短篇小說《越女劍》以勾踐滅吳為背景,像是故事新編,關注度寥寥,更是隻有一版改編電視劇。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越女劍》主演之一正是本月20日去世的嶽華

《笑傲江湖》是一部沒有設置特定朝代的小說,十足的架空文。這部小說中,金庸試圖通過人物來刻畫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現象

令狐沖也不像是金庸筆下以往的“俠”,他更自由,也選擇做了隱士。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96版豆瓣評分8.3,梁藝齡的任盈盈譭譽參半

1996年呂頌賢版的令狐沖瀟灑倜儻,2001年李亞鵬也可分庭抗禮。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李亞鵬的令狐沖這兩年也被翻案,許晴的任盈盈則跟梁藝齡同樣沒收穫太多好評

當然,2001版最值得八卦的還是,演唱片尾曲的王菲。

影版[笑傲江湖]前有胡金銓,後有程小東(他也參與了胡金銓版本的拍攝),但情節全部改動頗多。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1990電影版的主演許冠傑常被吐槽顯老

程小東版本的焦點全在林青霞的東方不敗身上,畢竟[笑傲江湖2]的副標題就叫東方不敗。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試問提起東方不敗有誰不會第一時間想起一襲紅衣的青霞姐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然而真正符合原著描述的東方不敗大致是這個樣子的

之後他乾脆又拍了部[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從那以後,東方不敗就成了熱門搶手角色。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對,這又是一部姬圈盛宴

金庸的封筆之作《鹿鼎記》嚴格說一點也不像武俠小說。某種意義上而言,它甚至是

反武俠的。

金庸在前邊14部作品裡為我們構建的武俠、江湖世界,在這部《鹿鼎記》裡全被打破了。

陳近南是金庸筆下最後一個可謂之“俠”的人物,他的死亡象徵著正統俠道的終結。殺死俠,讓英雄終結於荒誕,輕於鴻毛,這是金庸對自己此前作品的反思與回溯。

“俠之大者”郭靖死守襄陽,城破殉國,蕭峰自絕換來兩國數十年和平,陳近南呢?窩裡斗的犧牲品,嚥氣前偏偏還叮囑徒弟不許尋仇。死得憋屈,死得窩囊。

從此世間再沒有傳統俠客的容身之處。這出悲劇裡充滿了無恥的笑聲。

《鹿鼎記》前前後後也拍過十餘部影視作品,不久前還有新版翻拍的消息爆出,劇集的質量也整體較高。

1984版梁朝偉版,1998年山雞哥版,2000年張衛健版,均稱得上經典。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三部作品側重點各不同,其中《小寶與康熙》改動最大

不過,飾演了三部電視劇中評分最高的陳小春,是很多人心中韋小寶的最佳代言人。

雖然集齊了酒色財氣,可陳小春版的韋小寶總是那麼鮮活可愛,他與康熙之間的情誼更是真摯。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雖然韋小寶與康熙之間不乏欺騙跟利用,但小桂子永遠當小玄子是朋友

至於《鹿鼎記》的電影版自然首推王晶與周星馳合作的兩部[鹿鼎記]與[鹿鼎記2:神龍教]。

王晶對《鹿鼎記》的改編一定少不了,夾帶私貨是他的習慣。


100部+影視劇,也拍不透金庸的15部小說

劉松仁飾演的陳近南在片中的原句是:讀過書明事理的人大多數都已經在清廷裡面當官了。所以如果我們要對抗清廷,就要用一些蠢一點的人,對付那些蠢人,就絕不可以跟他們說真話,必須要用宗教形式來催眠他們,使他們覺得所做的事情都是對的,所以“反清復明”只不過是一個口號。跟“阿彌陀佛”其實是一樣的。清朝一直欺壓我們漢人,搶走了我們的銀兩跟女人,所以我們要反清。

1972年,金庸正式“金盆洗手”。雖然對此前的小說仍有修訂,但不再發表新作。

改編自他作品的電視劇、電影再多,都不及原著的萬分之一。

無論如何,你都該讀一下他的文字。

金庸參與定義了我們對江湖的定義,對武俠的理解。他的作品早就融入了我們的語言體系,是我們便捷交流的方式。

就像提起劉正風,曲洋,你必能想到知己;要說矢志不渝,“四海列國,千秋萬載,就只有一個阿朱”;至於親情,總有一句“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或許有人因“武”愛他。誰不曾在課間跟同學操練“降龍十八掌”、“九陰白骨爪”,挽個劍花紮起頭髮,幻想自己是他筆下的俠客。

當我們在悼念金庸時,我們也在悼念著自己,悼念著遠去的,在課上偷看武俠小說的少男少女。

如今你大鬧過後悄然離去,只慶幸舊夢猶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