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愛好者必須關注的傳世行書

我們知道,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上,初民的線條表現力便很強了。從審美的角度說,這一類漂亮的線條已經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胎兒——書法藝術。

書法愛好者必須關注的傳世行書

漢字產生後,線條的隨意性便由線條的組織性來約束和替代,線條在按照字形去組織字的同時還要“好看”。其中的潛在意識,正是書法藝術美感的漸積過程。

行書之名最早出於《晉書·衛恆傳》。“行”本出於甲骨文、金文的路徑相交之形,後引申出行走、移動、流動等義。故“行書”之名即體現其書寫時有如行雲流水,通暢順利,字裡行間表現出流動形態的特徵。

書法愛好者必須關注的傳世行書

天下第一行書

明朝豐坊《書訣》說:“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如行雲流水,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點出運筆節奏輕鬆自然,連貫不斷,藉由點畫牽絲與使轉的流動感,揭露出楷、隸、篆嚴謹的書體不易顯現的內在關聯,發揮書寫者跌蕩的情意。

行書最著名當屬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被宋代米芾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請將手機橫過來欣賞)

書法愛好者必須關注的傳世行書

《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的盛遊之事。全篇寫的從容嫻和,氣盛神凝。被後世學書者尊崇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共計三百二十七個字,逸筆天成,而且變化結構、轉換筆法,匠心獨運而又毫無安排造作的痕跡。這樣的基於資質超群,功力深厚的作品,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 ,確實是當之無愧的。

天下第二行書

唐代顏真卿所書《祭侄文稿》,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亂時,顏真卿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軍進逼,顏季明,即顏杲卿第三子,顏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與顏真卿共同聲討安祿山叛亂時,由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聯結,形成犄角之勢,齊心效忠王室,抵抗叛軍。

但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先後罹難,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

書法愛好者必須關注的傳世行書

事後顏真卿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則魯公在援筆作文之際,撫今追昔,縈紆忿激,血淚交進,悲憤交加,情不能自禁。

顏真卿此文,正義凜凜,有不忍卒讀之感,故黃庭堅《山谷題跋》說:“魯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動人。”

書法愛好者必須關注的傳世行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