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军: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

李晓军: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

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有他独特的表述方式

一、中国文字

象形是中国文字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字的组合是为了记录事件,表达语义,传达信息。然而中国的汉字由于它具有象形性,他能够以另一种组合方式来传达信息。

李晓军: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

我的作品《贺兰的日记》就是这样的一件以中国汉字为基础元素的作品。表述贺兰山地区曾经发生过的“放牧”、“出游”、“狩猎”、“圈养”等日常生活场景。当然,这些作品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书法作品,它是将现代创作模式运用于典型的中国古文字组合而成的。

李晓军: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

以下是以汉字为基础设计的与时尚生活相结合的金属饰品。

李晓军: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

这批作品是基于对中国汉字艺术性的当代思考而产生的,它将远古的中国汉字与当代的时尚生活相结合,把中国汉字所具有的通行于世界的线性语言作为基础,展示中国汉字独特的审美魅力。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的文字与世界的距离并不遥远。

二、中国书法

1、 汉字不都是书法而书法离不开汉字

中国书法并不是单纯的对汉字的书写,而是强调在汉字书写的技法训练过程中对个性的寻找和释放。每一个成功的书法家,都是在传统技法功力之上的自我心性表述。“书为心迹”,便是心与技合一的最好表述,也是中国书法修炼的至高境界。

李晓军: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

书法都是由线构成的,从线像上说,当你截出局部的时候,它失缺了文字的含义,成为一种不可读,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几个点、几条线中感受到作者的生命状态、精神状态和审美情趣。因此,中国书画作为不是单纯的视觉艺术的一种存在,它的根性就是心灵的痕迹,亦是人格特征的表述。

李晓军: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

三、中国文人画

中国文人画是以寻找自己并表述自己生命状态为目的的一种绘画形式。

(1)书画同源

(A)象形性:中国文字与绘画的起源与象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字的象形性亦是一种绘画形象的表述,故有书画同源之说。

(B)线性审美的一致性: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对线的审美技术要求相对一致。中国绘画强调写的意识,亦是对线的美的一种追求。

李晓军: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

(2)中国文人画与西方绘画之不同

西方绘画致力于发现世界(向外),中国文人画着重于寻找自己(向内)。西方绘画致力于表述事物存在的科学性,如结构、色彩、光影、解剖等;中国文人画着重于反应自身的生命感受及精神特征,如个性、气质、神采、修养等。西方绘画以反映事物的新奇,即时感受以达到与别人不同之创新(表述新的发现,反映即时感受),中国文人画以感悟,修行的方式进入绘画,从绘画中体悟自己。在真实自然表述自身生命特征中,以不同于他人的人物个性特征区别于同类,从而达到与别人不同之“出新”(感悟式)。

总之,西方的“创新”是为什么而干什么,可以是一种反向思维模式,而中国的“出新”是一种生根发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种漫长的修行模式。

李晓军: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

四、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是修行之道

(1)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不是单纯的视觉艺术

中国的写意画着意点不在精神的展现,在于人格的表述。強调人生生命状态在中国式的笔与墨中放弃功力之心的真切的自然流露。

齐白石以精微内敛为特色,吴昌硕以豪迈开放为特色。这都是以他们各自的性格为支撑,由内在的气质性情生发而来的。

李晓军: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

(2)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的从艺之路亦是修行之路

中国传统绘画之《芥子园画谱》与梅、兰、竹、菊的画法,是中国绘画的技法传授,亦是中国绘画寻找自己的修行之路。

李晓军: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

《芥子园画谱》是一本画谱,更是一部“经书”。他是在中国绘画中尋找自已的“形式”经文。如同佛家修行,经文不变但身受不同。梅兰竹菊之于画界几百年来形式不变,然而却幻化出万般风采。风采之处无不闪现着人性的光茫。中国绘画中的“技”亦是“道。只以“技”视之似陈腐不堪。遵之以“道“亦知修途无尽。

李晓军: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

李晓军: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

寻找自己是一个漫长之路,所以中国的画家往往都是老有所成。所谓的出新也是在修行之中,自然生发的,就像一棵大树自然生长的状态与修枝生长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从外观上看都能感受到大树形态的美,但外在形象所体现出的生命感是不同的。中国人所追求的是生命的自然状态的生发和表述。

李晓军: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

虽然现在社会发展迅猛,科技高度发达,但中国人却永远想往着寄居山林与自然共呼吸,梅妻鹤友式的生活场景,因为那里才是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的精神家园。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不单纯是视觉的,更为重要的一方面说它是体验式的,只有从体验中才能感受到中国书画在修行过程中的那些感悟。不入其门焉能知其奥者。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需要亲口去尝一尝。欢迎大家都来感受中国书画的“味道”。

李晓军: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

以上内容为李晓军先生在尚艺书院讲座的摘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