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布衣结社的“东社诗会”(扬州江都宜陵镇)

清康乾时期,江都诗坛出现了一支奇葩,它就是宜陵的“东社诗会”。它的成员虽然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布衣,但却在江淮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宜陵“东社诗会”成员共五人,时人称为“东社五布衣”。他们是:

姜尚远,字履坦,号蜨巢,家贫幼孤,全靠他母亲丁氏抚养成人。丁氏的苦节事迹,曾载入县志。姜尚远虽出身贫苦,但他刻苦攻读,工诗善画,其诗品画风萧疏冲澹,入载《清画家诗史》与《画家知希录》。

姜绅,字修白,爱诗,曾去庐山观瀑,欣然有所感,有所悟,后遂号瀑岩。

姜绂,字方来,号补堂,为人豪宕不羁,好诗,虽酒酣,仍能作诗,著有《釜尘集》。

沈大修,字齐先,号春田,工诗善书。中年因病失明,筑老榆书屋,整日苦吟,入载《皇清书史》。

李惠源,字衡山,宜陵永春道院道士,炼师。虽著黄冠而有诗癖,对诗的痴迷到了遇人便言诗的地步。时间一长,甚至使人见憎。由于家贫如洗,在镇东建茅舍三间,供养老母。

基层布衣结社的“东社诗会”(扬州江都宜陵镇)

”东社诗会”的五人,在史籍和地方文献上难觅关于他们的记载,仅能从留存于书簏的残篇断句中略见一二。从这些简略的材料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出身贫寒的文化人,没有什么社会背景,也从未取得过什么功名。他们都安贫乐道,淡泊生活,同样的好诗,有的还喜书工画。正是这共同的志趣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在李惠源的茅舍中结社,题曰“东社”,专以吟诗为乐。他们不仅经常聚会作诗,还将所作之诗结集刻印,曰《东社诗钞》。这从李惠源的《春日东社新成述怀》诗中可见一斑:“萧疏茆屋结溪东,埜鹤营巢辛苦同。陶铸古今归笔墨,招邀风月入簾栊。”“修禊年年似会稽,兔毫茧纸自分携。”“年来长物家何有,一壅村醪两袖诗。”“老去更知书味好,闲来方觉布衣尊。”姜尚远也在《蜨巢》诗中自叙了自已的心迹:“蒲团恰似老僧家,心静真能远市哗。半枕吟魂清蝶梦,一窗凉月到梅花。诸孙争字先伸纸,野客谈诗自注茶。不是闲身潇洒甚,十年前已悟南华。”(头条号:江都史话 原创作品)

基层布衣结社的“东社诗会”(扬州江都宜陵镇)

“东社诗社”的这几位布衣诗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虽只茅屋三楹,村酒一瓮,且纸筆自携,但就是在这清贫,简朴的境况中,依然志洁趣高,品格自持,结社吟诗,对景征歌,以为“老去更知书味好,闲来方觉布衣尊”,这是何等的安然自得,何等的艰辛不易,又是何等时难能可贵!(头条号:江都史话 原创作品)

也许正是由于他们远离了尘嚣的城邑,超然于俗世之外,才能使他们沉浸在自已所热爱的诗文之中,也才使他们的诗文中透出了那么一股清新自然之风,令人耳目一新。

基层布衣结社的“东社诗会”(扬州江都宜陵镇)

扬州一代名儒阮元,对“东社五布衣”的诗评价很高。沈大修的五言“鱼虾喧晚市,梁稻老西风”;“野桥随岸曲,老树入秋红”;“松高庭日落,僧老院苔深”;李惠源的七言“溪桥宛转扁舟入,竹树参差小阁低”等诗句,都生动而细腻地展现了村居小镇的自然风光与乡居生活的真实场景,得到了阮元的特别赞赏。阮元在所编的《淮海英灵集》中,不仅将东社五人与顾图河、宗元鼎等大家并列,其收彔22首诗的数量还大大超过了宗观、宗元豫、徐元庆、殷誉庆等名士。后来,阮元还在另一本著作《广陵诗事》中专门介绍东社五人,说他们“钟毓淳秀发于篇章者实不可泯”,可见其推崇东社五人的程度。

朱毓麒(朱玉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