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精華之處在下半句,卻鮮有人知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精華之處在下半句,卻鮮有人知

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就是說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福氣,做長輩的不需要太擔心,不用為他們太操勞。大家都知道上半句,下半句才算精華之處,卻鮮為人知。

這句話來自一個傳說,當時在明德年間有一個羅秀才,家境貧寒因考場失意,就離開了家鄉做了一個教書的先生。但是他拋下了自己的妻子兒子,他離開後,妻子本身是大家閨秀,料理家務自然不是那麼順利,因為只能與兒子一起勉強的管理這個所謂的家,過幾年後,秀才回來了,此時兒子已經七歲了,看到兒子非常的開心。想考考兒子的知識。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精華之處在下半句,卻鮮有人知

因此羅秀才就隨便的考驗兒子對對子,結果兒子表現令他十分的失望,羅秀才恨自己科舉無緣又想到兒子這般愚笨,對兒子不在抱有任何希望,一氣之下就出家當了和尚。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精華之處在下半句,卻鮮有人知

當時羅秀才出家對家庭打擊很大,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妻子也想開了,因此在自己沒事的時候也開始教育自己的兒子,後來生活條件好些了手裡攢些錢了就專門請了老師老教導兒子,其實兒子還是很聰明的,在老師的教育下,進步很大,後來參加了科舉考試一舉考上了狀元。兒子有今天的成績十分感謝自己的母親,因此特意給母親辦了一場壽宴。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精華之處在下半句,卻鮮有人知

而此時出家已久的羅秀才知道兒子考上狀元有,別提多開心了,迫不及待的回到家裡,結果來到自己家門口,開門的並不認識他,向主人稟白是一個和尚來化緣的,羅母知道後就讓給點銀兩,但是和尚並沒有收下,看門的說他要見新科狀元,秀才見到狀元后在牆上提了一首詩:“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這句話就是告訴天下的父母也是告訴秀才自己的,兒孫自由兒孫的福氣,不需要對他們過於的管束但是也不能不管不問,不然會適得其反,但也有人說兒孫有兒孫的福氣,長輩們不需要過多的干預或者擔憂。她們的生活命運不需要太擔心。正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上半句都知道,下半句才是精華之處,卻鮮為人知。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精華之處在下半句,卻鮮有人知

如果兒孫有福氣生活照樣可以很好,如果沒有福氣,即使你家財萬貫,最後還不夠揮霍的,反而會害了自己的子孫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