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設門禁的高校在「裸奔」?爲何校園開放如此難……

蔡元培在北大開學典禮上講話:(今日)是北京大學准許平民進去的第一日。從前這個地方是不許旁人進去的,現在這個地方的人都能進去。

——1920年1月18日


人們在談起理想中的高校時,總喜歡說“沒有圍牆”,高校也熱衷於推廣共享的概念。然而,現在自由進入大學卻變得越來越難。繼2017年中山大學發佈“限外令”之後,最近,南京大學也設立門禁系統。


沒設門禁的高校在“裸奔”?為何校園開放如此難……


南大此舉在公立高校中雖非首例,但自發布日起,仍在校內外引發熱議。

專家、網友有贊有彈

中山大學張志安教授表示,“公辦大學不是公立公園,對於訪客和遊客等校外人士,門禁只是多一道身份確認程序,適當限流有其合理性,關鍵是要把握好這個度”。

不過,武漢大學社會學系一位教授認為,“大學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並不只是一個學校的資產,也是學術、文化等各方面的象徵,是全民共享的文化資產”。大學校園設置行人“門禁”,可能會引起公眾對學校的反感與不滿,他們會覺得該大學不友好、不開放,缺乏氣度和人性化管理。

南京大學某副院長則認為,在大學校園社會化、公共空間化的時代,並非不需要進行校園管理。中國的國情較為複雜,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治安事件和安全事故的發生,校園實施門禁管理,事實上有助於公共利益最大化和個人安全的有效保障。

網友得知此消息後也不淡定了,微博留言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

贊同設置門禁者:


沒設門禁的高校在“裸奔”?為何校園開放如此難……


沒設門禁的高校在“裸奔”?為何校園開放如此難……


沒設門禁的高校在“裸奔”?為何校園開放如此難……


不贊同設置門禁者:


沒設門禁的高校在“裸奔”?為何校園開放如此難……


沒設門禁的高校在“裸奔”?為何校園開放如此難……



作為一種精神象徵,大學校門的開放與關閉,總是牽動社會的神經。作為社會文明的高地,開放是高校應有的胸襟,這就決定了高校不能對公眾封閉,而應適度開放。

但是,高校最基本的職責還是教書育人,這決定了高校的開放,必須以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為原則,否則便是捨本逐末。

誰讓今天的大學不開放了

北大校園原創歌曲《什麼時候》中有這麼一句歌詞:什麼時候未名湖畔,來往著一個個的旅行團,什麼時候南牆建了又拆,校園附近變成了商圈。


大學市場化

大學迅速市場化的過程,並非沒有問題。大學成了圈地拿錢的項目,學生成了商品,這些歷來被人們詬病。於是,一旦大學出現了浮躁、娛樂化的傾向,很多人就認為市場化是“大學墮落”的根源,繼而希望建起寧靜祥和的封閉校園。

遊客量暴增

廈門大學思明校區依山傍海、風景秀麗,是許多遊客心中的“熱門景點”。雖然學校從2012年起,就開始實行“分時段有限度開放”,但仍然不足以阻擋洶湧的客流。

數據顯示,2017年,該校區入校參觀人員高達700萬人次;就在今年暑假期間,7月29日至8月26日,29天裡就有66萬多人次入校。日均2萬的人流,會對學校的教學、科研、師生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可想而知。

校園安全隱患大

2016年6月15日下午,某大學女學生在教學樓內遭到不明人士的性騷擾。同月,另一所高校又出現意圖不軌的性騷擾嫌疑人,在路上攔截在校女學生。而且,你或許沒注意,在你上廁所的時候,正有偷窺攝像頭盯著你。

登錄百度,只要你輸入相關關鍵詞,搜索就會自動為你匹配。


沒設門禁的高校在“裸奔”?為何校園開放如此難……



大學校門該怎麼開?

真正讓大學關上校門的,與其說是對“純潔校園環境”的追求,不如說是計劃思維的管理思路。

中山大學以“安全”為理由限制外來人口進入,南京大學以“維持校園秩序”為理由設置門禁,廈門大學則以“遊客眾多”為理由限制參觀的時間和人數。

是因為外來人口破壞了學校安全嗎?當然有可能,但解決方式不僅是關上校門這一種方式。或許國外高校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鑑。

哈佛大學採取引導方式

美國哈佛大學明確要求訪客尊重校園隱私,禁止拍攝學生老師的照片、不能使用擴音器、不能進入私人活動空間、保持步行等。

設置規則,在遊覽的過程中教會遊客去遵守規則,本身也應該成為大學與城市接觸過程中應當學會的一門課,而不是直接指責遊客沒素質。

劍橋大學採取收費減少遊客

事實上,就算是以開放著稱的海外名校,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開放。劍橋大學的幾十個學院散落在劍橋城中,與城市融為一體,遊客可在城中自由參觀。但是,各個學院內部卻不是完全開放的。

國王學院、三一學院作為劍橋大學最著名的兩個學院,都採取了收費、限時開放的方式,國王學院向每位遊客收取7.5英鎊門票,三一學院則會收取2英鎊。這種做法,並非因為劍橋缺錢,而是為了防止學校淪為“免費景點”,而被遊客佔領。

加強學校與城市社區的融合

為什麼社會人士熱衷於進入校園,更多的原因可能在於社區共享資源達不到市民的需求。所以,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在於高校校門如何開,而是如何提高校園與社區的無縫銜接。

1993年,耶魯大學的一名青年學生在校內遭到兩名西班牙裔城市青年的衝動性槍擊而身亡。這在當時引起轟動,也引發了有關耶魯校園安全的爭議。但是耶魯大學並沒有通過建築圍牆來提高安全係數,而是注重加強與周邊社區的合作,來消除隔閡。

總結

中國的現實情況與國外不同,所以無法照搬國外的一些方法,但是高校在制定各類限流政策之前,或許可以聽聽公眾的建議和意見,爭取公眾的理解和支持。當然,遊客在參觀過程中也要遵守規則,自覺維護好校園環境和設施,維護好教學、科研秩序。

否則,高校越開放,麻煩就越多,開放的大門也只好慢慢關上了。高校或許可以在提高觀訪者維護良好校園環境的意識方面多做些努力。

本文綜合整理自:《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浪潮工作室、新浪微博,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