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大师——于非闇

于非闇,原名于照,字非厂,别署非闇,又号闲人、闻人、老非,山东蓬莱人,母系为爱新觉罗氏。于非闇幼时读过私塾1908年入满蒙高等学堂,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一年后任教于北京市立第二小学,兼任及北京《晨报》美编,同时随民间画家王润暄学习绘画。写有《都门钓鱼记》、《都门艺菊记》、《都门养鸽记》等书,影响颇大。1935年到故宫古物陈列所(今故宫博物院)工作,临摹、研究了故宫收藏的大量绘画,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此时他担任古物陈列所附设的国画研究馆的导师,并先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学校、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华北大学、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36年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首次个人画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相继担任了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画师、副院长等职。

又见大师——于非闇

于非闇是近现代中国画史上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研究与创作,并有着重要成就的画家。正是于非闇及其同志者的努力,使传统工笔画的精华得以传承,为现代工笔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众多文人墨客所赏识与效仿。

于非闇从46岁才开始研究工笔花鸟画,起步虽晚,但大器晚成,成就极大。这与他曾学过园艺学、鸟类学,为后来画工笔花鸟画打下基础。到了40年代其名声与张大千不相上下。

作画主张师古而不泥古,更重师法造化。能再现一草一叶瞬间动态特点,而不似静物之拘板。在勾线用笔上吸收了书法的方法,填色上主张柔婉鲜华,表现出形象的气骨。反对过于工巧细密而失掉笔墨高韵和整体精神。作画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他兼工人物、花鸟、兰竹、俱得古人三昧。李公麟,字伯时,安徽桐城人,博学多能,绘画题材多样,技术全面,不仅精于人物鞍马、神仙佛道,也能做一些山水、花鸟。确立了“白描”画法的创作形式。


又见大师——于非闇


在于非闇的绘画作品中,宋人高古的气韵,精到的笔法与色彩的艳丽并不像冲突,不会因“艳”而显出“俗”,正是绘画大师的高明之处。所以艳美之色与高古之意,整体的贯穿在于非闇的作品之中的,是一格基调,也是识别其作品的根本。

在书法上,于非闇仍是以古为师,习宋徽宗赵佶独特的“瘦金体”书法,并且相当有造诣,是近代写“瘦金体”首屈一指的大师。对于工笔画家来说“瘦金体”不仅能够锻炼笔力,而且这种瘦硬的书法风格与工笔画相得益彰。


又见大师——于非闇


《木笔山鹧图》中,用酣畅挺拔的“瘦金书”题写了一首白居易的诗《题灵隐寺红辛夷花一戏酬光上人》:“紫彩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颇见其趣。其书法配其工笔花鸟,古意更浓。

于非闇的书画风格鲜明,并注重文化和内心的修养与绘画书法的结合,是一位全面的文人气的书画名家。

于非闇的弟子中,最出名的两位是田世光和俞致贞,田世光和俞致贞作为美院的教授,弟子很多,其中田世光的弟子中,最著名的当属龚文桢、金鸿均等。

作品欣赏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又见大师——于非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