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湧入能否重塑我國石化行業格局?一文探討化企如何破繭成蝶

外資湧入能否重塑我國石化行業格局?一文探討化企如何破繭成蝶

近年,我國石化產業政策約束不斷放鬆,外資投資限制也大幅削減。外資的到來,不僅帶來先進的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烴技術和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產品,而且新的投資運營模式、新的產品標準、先進的智能製造理念及與國內企業全新的競爭合作模式,都將對國內企業帶來巨大的示範和先導作用。但從長遠來看,外資等大資本的集中投入,將塑造國內石化行業新的市場格局和運行邏輯。


外資湧入能否重塑我國石化行業格局?一文探討化企如何破繭成蝶


文/呂曉東,供職於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

未來,石化企業如何抓住行業演變過程中資本、技術和品牌的發展邏輯將是關鍵,而傳統意義上的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或不再是企業發展過程中追求的第一要義,行業競爭也將從“混戰”模式,轉變為新的“分層競爭和互補”模式。

  • 2018年4月,北歐化工計劃在廣東惠州生產全球領先的高品質化工終端產品;
  • 7月,巴斯夫宣佈將投資100億美元在廣東湛江獨資建設運營精細化工一體化基地;
  • 9月,埃克森美孚宣佈了在廣東惠州的100億美元獨資石化項目。
  • 隨後,沙特基礎工業公司(SABIC)與福建省政府就投資“世界規模”千萬噸級石化項目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殼牌計劃擴大與中國海油合作,建設惠州煉化三期項目。

外資不斷進入,加上大型民營資本加入,將使我國石化行業投資環境面臨五大挑戰,並將促成行業發展邏輯發生轉變,石化行業進入後項目時代,同時呈現資本、技術和品牌等重要時代特徵。

新的挑戰

政策門檻不斷降低,環保約束不斷提升

自1998年石化行業重大改革以來,近20年,我國新一輪石化行業改革不斷深入。2015年,我國放開地方煉油企業原油進口使用權,同年,下放省級石化項目審批權限。

2018年,放寬加油站及石化項目外資准入和合資比例限制,BP、殼牌宣佈大舉佈局國內加油站,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企業宣佈在華獨資設廠。

但在行業政策門檻不斷降低的同時,我國環保政策的約束不斷加碼。2015年,我國繼“大氣十條”後發佈“水十條”;2016年,“土十條”發佈,同年“工業汙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實施;

2017年,全國碳交易市場啟動;2018年,新《環境保護法》實施,環保稅開始啟動徵收。其間,生態環境部實施了多次環保督察,“藍天保衛戰”和“秋冬限產”行動。國內石化行業出現投資容易、開工難的新形勢。

煉油產能過剩向化工板塊傳導

2017年全國煉油能力約8.16億噸/年,煉油開工率僅為69.5%,遠低於81.6%的世界平均水平。未來,在原油進口放開、審批權限下放等一系列改革紅利刺激下,預計到2025年,國內煉油產能將達9.6億噸/年左右,開工負荷71%左右。

面臨嚴峻的煉油產能過剩形勢,國內煉油向化工轉型已是業內共識。但目前,化工市場對煉油轉型帶來的潛在新增供應認識並不充分,仍停留在“油是油,化是化”的市場認識上。

目前,新建大型煉油化工一體化企業已大幅壓縮成品油產出,部分企業成品油收率甚至低於40%,目的就是增加化工原料和化工產品產出。現存煉油企業為滿足成品油質量升級所需,大規模建設重整裝置,

近年山東地煉重整裝置新增產能已達千萬噸以上。

重整裝置建設的同時,將新增大量純苯等芳烴供應,同時為未來進一步生產PX(對二甲苯)提供了可選項。此外,部分煉油企業利用煉廠丙烯、液化氣、石腦油資源,力圖通過建設PDH(丙烷脫氫)裝置、DCC(深度催化裂解)裝置,延伸丙烯產業鏈向化工轉型。

不僅如此,許多傳統地煉企業也在向下遊產業鏈積極延伸。如利華益發展聚碳酸酯等工程塑料,匯豐石化、恆源石化發展烯烴裂解及芳烴深加工產業鏈,金誠石化、華聯石化發展碳纖維、高品質針狀焦,海科集團發展石油化工與鹽化工結合的特色產業。

國內煉油和化工市場目前的格局,也是許多外資企業進入國內市場需仔細評估的方面。巴斯夫就採取了不建設煉油產能、進口石腦油方式建設其百億美元投資的石化基地;埃克森美孚也採用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烴的方式,不產或少產成品油。

外部市場環境和競爭壓力加大

預計2017~2025年,北美將新增聚乙烯產能約1200萬噸,新增產能中的50%以上需要出口。預計南美地區僅能分流15%左右,大多數只能流向中國市場。如不考慮貿易摩擦的影響,屆時來自美國的低成本聚乙烯進口占比或將從現在的6%左右提高至30%左右,對國內市場的衝擊將不容忽視。

特別是LLDPE(線型低密度聚乙烯)產品,2025年,北美出口產品中LLDPE份額將從目前的36%左右提高至2025年的48%,北美大量低成本α-烯烴共聚產品將為北美LLDPE提供極強的競爭力。

面對競爭,國內企業將較為被動,但應該看到的是中東地區也曾在2005年前後利用其乙烷資源大規模擴張其石化產能,並向東北亞市場出口,但國內仍實現了石化項目的大量建設和產能的快速擴張。

隨著中東乙烷資源優勢的消退,未來中東化工產能建設大幅放緩,北美頁岩氣革命帶來的產能擴張,或將重複這一過程。國內石化行業所面臨的挑戰雖說是來自外部,但更應考慮如何正視,如何順應。

國內石化市場騰挪空間縮小

按照目前幾大煉化及煤化工項目的建設計劃,預計到2025年國內乙烯當量自給率將提高至近80%,丙烯將突破90%,丁二烯和PX更是近乎100%自給。

從貿易均衡角度來看,國內屆時無法避免完全不進口中東和美國的低成本衍生產品,大宗石化產品市場在自給率80%左右的時候,實際上已經處於供需平衡狀態。

此外,七大煉化基地的設立及化工園區的清理整頓也提高了國內石化企業新建項目的准入門檻,包括山東地煉在內的眾多中小煉化企業將因此面臨較大的政策壁壘。而隨著未來碳交易擴展至石化行業,以及未來可能徵收的碳稅,煤化工等生產路線的競爭力將明顯受到影響,削弱了其進一步擴大產能的動力。

企業在這樣一個市場環境下,唯有藉助市場對產能的消化、技術的突破、資本的運作,才能為自己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全產業鏈競爭格局正在形成

近年,隨著國家向地方煉油企業放開進口原油使用權、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和成品油出口配額,地方煉油企業原油資源得到保障、成品油出口渠道打通,其開工率不斷提高。

目前,政策、技術、人才、資金等因素已不再是民營企業進軍煉化行業的門檻,在市場放開的背景下,民企在這些方面反而積累了一定的優勢,逐步形成集石油儲運貿易、油品加工、成品油銷售、燃料油銷售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部分企業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石油、成品油管道和加油站建設方面進展迅速,石化行業的競爭正向著全產業鏈競爭蔓延。

時代特徵

後項目時代:投資回報率關注度上升

2010年前,我國石化行業基本處於項目時代。由於當時國內石化行業的資源、技術及資金均處於壟斷狀態,市場供應側壓力較小,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在處理項目和投資的關係上,依然停留在以項目為核心、項目引導投資、項目驅動投資上。

2010年後,我國石化行業逐漸進入後項目時代。

隨著原油進口權放開,石化生產原料資源的豐富,國內資金門檻的降低,融資途徑的增加,國內石化行業經營主體大規模增加;同期,國內自主研發投入增加,可選擇的商業化技術增多,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問題,導致國內石化技術擴散加快;隨著金融市場的成熟,以及民間資本的活躍,極大增加了項目的融資途徑,降低了項目的融資門檻和資本對生產的影響。

受此推動,國內快建快投了一批丙烷脫氫(PDH)、甲醇制烯烴(MTO)及煤化工項目,但大型煉化項目稀缺。實際上,在2011~2017年,國內僅有中韓武漢和中國石油成都乙烯兩個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投產。

除了油價和市場原因外,企業和政府對大型項目的態度發生轉變也是因素之一。由於市場資金環境趨緊,環保等政策約束增加,企業對大項目投資變得謹慎;而政府對大型項目審核趨嚴,資金開始對大型項目的回報率愈發敏感。

資本時代:從項目生產經營向資本運營轉變

未來,我國石化行業將進入資本時代。石化行業本身就是資本密集型行業,資本導向發展是其內生動力。隨著近年跨國資本、主營資本、民營資本等資本主體不斷增多,國內資本市場制度的不斷成熟,為石化行業股權投資等鋪平了道路,如新興煉化企業改變傳統地煉主要通過銀行獲得債券融資,通過股權融資,打通了資金通道。

此外,浙江石化、恆力石化背後持股方多為上市公司,盛虹石化正在籌措借殼上市,資本運營靈活;另外,新興民營煉化通過與地方國有企業的綁定,實現了地方融資支持。

為適應行業發展和國內供給側改革要求,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之後,國內主營石化企業在數十年的發展和積累後,正嘗試引入外部戰略投資,建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實現資本結構多元化,完善治理結構,優化國有資本配置和回報。

外資資本的進入,則為我國石化企業長期投資起到示範和引導作用。國內石化行業投資風險偏高,對行業週期超額回報更為重視,往往快建快上,依靠景氣週期回收投資,缺少中長期投資觀念和運營研發投入。跨國外資對行業的中長期投資的審視角度,將為國內行業投資提供新的視角。

總體來看,石化行業資本時代本質上是資產資本化、資本市場化的過程。資本的逐利性將使行業發展從項目的生產經營向資本的運營轉變。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國內石化產業環境不斷成熟,競爭主體不斷增多,想要直接進入大型項目建設門檻將大幅提高,未來業內通過整合、併購、風險投資等方式進入石化行業的現象將不斷出現。

技術時代:新技術促進新週期到來

未來我國石化行業發展的另一特徵就是步入技術時代。國內石化行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乙烯、芳烴等整套技術和裝備基本實現自主,煤化工等技術也取得突破。

但在高附加值產品等領域自主技術依然匱乏,商業技術可獲得性依然欠缺;在國外企業主導的產品質量標準快速升級過程中,國內工藝技術跟進速度慢,新的貿易和技術壁壘不斷形成;而在此輪由北美主導的輕烴原料革命中,國內石化行業從資源獲取和技術開發上,參與度也不高。此外,國內並未形成有效的技術壁壘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往往是相關技術一旦獲得突破即出現技術的快速擴散,國內產能隨之出現過剩。

外資大舉進入,將為國內帶來包括埃克森美孚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烴技術、巴斯夫先進化學品生產技術等先進石化技術。同時,浙江石化等民營資本對UOP公司等國外先進生產和工程技術的大規模引入和應用,將對國內相關技術的開發及應用有著巨大示範效應,並將推動國內石化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從週期角度看,未來隨著產能投放的放緩,預計下一輪石化週期將在2025~2030年出現。屆時,傳統消費市場,如東北亞地區的自給率將顯著提高,頁岩氣革命帶來的原料紅利將大大削弱,傳統北美等新增頁岩氣產能減少,同時開採成本出現上升。

雖然阿根廷、非洲等國家和地區頁岩氣區塊有較大開發潛力,但其規模和影響力勢必將弱於北美地區,對全球煉化行業貢獻不如本輪週期。此外,隨著北美原油、乙烷等資源出口增加,其資源價格勢必出現上漲,傳統資源國成本優勢將被削弱。

因此下一輪石化景氣週期的迴歸,在依賴供需基本面好轉的同時,將更加依賴投資者剋制慎重的投資選擇,如何利用新技術,如甲烷直接制乙烯技術、合成氣直接制烯烴技術,以及通過數字信息技術對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和價值鏈實施改造,進而促成新的週期形成並帶來巨大效益。

從本質上看,國內石化行業技術時代的到來,是大資本和大技術緊密結合的產物,資本促成技術,技術保護資本,新的行業壁壘隨之形成。


品牌時代:品牌塑造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

我國石化行業的品牌建設一直較為落後,由於缺少技術壁壘,產品差異化程度不足,國內企業對品牌的塑造難以形成統一標識,產業鏈相關企業對產品的選擇也僅限於低價優先,國內進口及部分合資企業產品,通過國內代理銷售後,多數也只是單純的產品分銷。行業競爭多表現為價格競爭,市場佔有率競爭和渠道控制力競爭。

未來,隨著外資、獨資企業本土化,國內行業將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外資企業貼近市場和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策略,如巴斯夫憑藉其差異化的產品和技術,為客戶提供完整的系列化產品。

同時,巴斯夫針對汽車、建築、包裝、醫藥、油漆與塗料、食品與農業、電子與電氣等不同行業領域,設立了專門的服務團隊,提供包括服務和技術支持的,定製化、系統化、全方位的專業“解決方案”。

在巴斯夫與戴姆勒合作開發Smart Forvision概念車期間,其汽車服務團隊整合各部門的專業特長,共同改進電動汽車的經濟性、安全性和環保性。在車頂部位,由功能型解決方案板塊提供塗料,由與電池相關的各業務部門提供電池材料;在車身部位,由塑料業務板塊提供車窗聚合物薄膜和高性能隔熱材料等創新型材料;在車輪部位,由塑料業務板塊提供塑料材料,製造全塑車輪。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實現與客戶的共同發展,甚至引領客戶發展,最終形成了巴斯夫產品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從本質上看,品牌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企業產品一致性的品質、明確的標準,完善的售前、售後乃至金融服務,根本上,是企業文化的始終連貫。

認準企業所在行業層次挖掘潛力

未來,我國石化行業競爭模式將發生改變。隨著“資本、技術和品牌”新壁壘的形成,企業所處的行業位置將有更清晰的層次。傳統煉化企業將以更靈活的原料選擇、具有彈性的生產、更豐富和更具差異化的產品為競爭優勢,形成全產業鏈企業群。這些企業以傳統主營企業、外資獨資企業為主,同時部分煤油化一體化企業也將進入這個領域。

對於煤化工企業,合成氣巨大的開發潛力、低成本的化工產品,以及在煤炭、能源、天然氣、甲醇市場多頭髮展的格局,將形成特有的企業群體。對於進口輕烴及甲醇生產化工產品的企業而言,靈活的原料採購和生產運營、更具地域性的產品定位,將對企業群形成補充。

如果說外資的進入為國內石化行業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產品新理念,大資本的攜手進入,則將釐清行業格局和邏輯,促成各層次企業間壁壘的形成,各企業分工將更為明確,原來的行業“混戰”模式將逐漸打破,新的競爭格局逐漸形成,更應該引起企業的關注。層次間企業互為補充,層次內企業則表現為更直接的競爭。

屆時,認清企業定位、發展優勢和邏輯,是企業在傳統市場之外能夠爭取到的最大潛在發展空間。

外資湧入能否重塑我國石化行業格局?一文探討化企如何破繭成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