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題寫的大學校名之——復旦大學

孟雲飛/文

一、校名題寫

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復旦”二字由創始人、中國近代教育家馬相伯先生選定,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強調國人自強不息,寄託當時知識分子教育強國的美好願望。

毛主席題寫的大學校名之——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老校門

新中國成立之初,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陳望道教授於1950年11月29日致函毛澤東主席,代表復旦師生員工請求毛主席為復旦大學題寫校名,擬在1951年5月27日校慶時換新匾,發新校徽用。信函發出後,一直未能得到回覆。1951年5月11日,復旦大學秘書長鬍曲園致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張志讓 (當時張氏兼任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請他在合適的機會當面請毛主席題寫校名。如有可能徵得主席辦公廳同意,暫從毛主席手寫體中選取也不妨是一種辦法。

毛主席題寫的大學校名之——復旦大學

馬相伯

校慶在即,事不宜遲。23日,胡曲園又去電報催問張志讓,得回電如下:北京,胡曲園,已面陳,蒙允題,可允將所輯字用。季龍。(注:北京為發電報地址,季龍為張志讓字)。復旦大學旋即取用毛主席寫給周谷城教授信的信封上“復旦大學”四字,趕製成匾,安置在校門上。

毛主席題寫的大學校名之——復旦大學

1951年下半年,陳望道因事北上,專門拜見了張志讓先生,再次提請毛主席題校名的事。不久,張志讓在中南海毛主席出席的一個場合裡,想趁此機會向毛主席提出復旦的要求,並就此與一起參加的最高法院副院長吳溉之談及這一想法。吳溉之出了一個主意,說自己與主席的一個秘書熟悉,此願望可由毛主席的這位秘書轉達。於是張志讓請吳溉之先生轉託。很快,張志讓就接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親筆函,內裝毛主席題寫在白宣紙上的“復旦大學”四字,尺寸為27.5X13.9釐米,題詞未落款。復旦接到毛主席的墨寶後,隨後即放大複製成校門新匾,又縮小而製成新校徽及校用信封信箋等沿用至今。原件真跡請榮寶齋精工裝裱後,由校辦轉檔案室珍藏。

毛主席題寫的大學校名之——復旦大學

二、校名賞析

“復旦大學”這四個字剛柔相濟,氣勢連貫。“復”字雙人旁的兩撇下筆順暢,使轉自然,有意佔據左邊空間的三分之二,豎畫縮短一股虛蕩之氣飄然而出;右邊的“復”上密下疏,剛好與雙人旁成呼應之勢。“旦”字的“日”中中間一橫變為一點,使得整個字靈動起來;“大”字若一朝氣蓬勃者,昂首挺胸,闊步向前;“學”字至最後一畫收住,將前三字的欹斜之勢予以調整。

毛主席題寫的大學校名之——復旦大學

毛澤東作為偉大領袖的形象蓋過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說,這四個字只是他氣魄風度的一種體現。他精於書法,乃中國近現代書壇巨匠,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書法家之一。再看這四個字,覺得甚是巧妙,彷彿將要掙脫邊框的束縛脫穎而出,輕重徐疾之處得益於無慾於佳乃佳,輕一分則太弱,重一分則太薄,恰到好處,妙不可言!

毛主席題寫的大學校名之——復旦大學

此文原載於《光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