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對區塊鏈思考很深——資源配置能否用共識算法取代價格機制?

文丨互鏈脈搏特邀專欄作者·陳波


互鏈脈搏按:都說區塊鏈改變生產關係。但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前人所長姚前看來,區塊鏈技術的出現 ,使得原來資產配置的方式出現了第三種可能:算法機制。它可以伴生於價格機制和公司機制。姚前在最新文章《算法:經濟資源配置的新機制》對此進行了詳細描述。互鏈脈搏邀請中央財經大學區塊鏈共識經濟學課題組陳波等老師,對姚前的思考進行容易理解的剖析,並深化了算法共識機制對企業的影響。

作者:中央財經大學區塊鏈共識經濟學課題組 陳波、張勝楠、王怡雯

中央財經大學區塊鏈共識經濟學課題組介紹:由陳波副研究員主持成立的跨學科研究團隊,主要從事區塊鏈經濟學、人機混合預測技術的研究,提出了共識經濟學的理論框架,發佈了《共識經濟學白皮書》等成果。


10月15日消息,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出任中證登總經理,第二天他署名發表的文章——《算法:經濟資源配置的新機制》在區塊鏈圈子裡引起了很大震動。這是姚前在擔任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期間作出的深度思考。

在絕大數人都唱衰區塊鏈的時候,姚所長非常冷靜的從制度經濟學角度出發,探討了算法對資源分配機制和經濟制度的影響。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哈耶克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學派和前蘇聯的計劃經濟學家有過激烈的爭論,即隨著技術的發展是否能夠通過大規模的數學計算實現資源的最優分配。當時的背景是老三論(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正在蓬勃發展,可以看作早期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浪潮。

這場爭論的結果後人皆知,自由主義勝出並塑造了戰後全球經濟的發展版圖。但是對於算法是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以價格機制為代表的經典資源分配模型的爭論近些年開始再次掀起。前幾年馬雲提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可以實現中央計劃經濟即是一個例子。

今天在區塊鏈發展的背景下,我們再次討論算法對資源分配的作用,到底與以前有了哪些新的變化?這是特別值得經濟學界關注的問題。我認為在姚所長的文章中有兩個觀點尤其值得關注。


算法是否可以成為並行於價格機制的一種最優資源分配方式?


傳統的經濟學模型建立在供求關係決定價格的理論基礎之上。如果我們從技術主義的角度看,這一模型同樣具有分佈式計算的特徵:交易主體是分散的個人或者企業法人,價格機制即是智能合約,各種產權登記系統同樣有效實現了確權及追溯功能,而法幣則是這一經濟模型的最大共識。

那麼是否存在著一種可能,即某些算法同樣可以實現上述的資源分配能力?或者更為保守的講,對於某些特定資產,是否存在某種共識算法可以優於價格機制?

姚所長的文章中討論了這種可能性。一直以來人類的經濟發展依賴於對於價格機制的不斷優化和再次發現。每一次演進的背後動因是人類在不斷的生產生活中,不斷擴大地域和認知上的活動範圍,並且不斷總結經驗進行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嘗試。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張,從有形商品到無形商品的發展,人類對成本-收益曲線的改造能力可能接近極限,而於此同時互聯網沉澱了大量的數據資產。對於這些數據資產,經典的經濟學模型從確權到定價均存在著巨大的缺陷,因此也需要一種新的共識算法實現對更“輕”資產的資源配置能力。

我們認為這是區塊鏈技術改造經濟規則的基本背景和出發點,也是不同於傳統經濟、互聯網經濟的本質差異。算法經濟的實質絕不僅僅是對成本或效率的改善,而是對互聯網經濟的邊界突破,通過分佈式、可編程的智能合約技術,實現共識算法的多樣性,從而解決不同應用場景下數據類資產的確權、流通和最優分配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算法經濟是對價格機制的進一步推廣,這正是源於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可能性。


算法是否可以改變企業組織形式?


這個問題可以闡述為:區塊鏈上企業是否仍是一個交易成本最低的組織形式?根據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企業產生的原因是企業組織勞動分工的交易費用低於市場組織勞動分工的費用。只要有分工就必然會有企業組織。作為價格機制的替代物,企業是一種替代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組織。價格和企業的邊界在於兩者的成本。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仍然有效,但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企業在區塊鏈上是否還是一個有效的生產組織者?企業是法幣世界的產物,其所有權和收益權結構也是按照法幣的產權制度設計,但是在區塊鏈上這一組織形式似乎缺乏活力。

共識算法的本質是快速聚合信息,而這些信息掌握在人的手中,但是如果依賴於企業組織層面的決策實現信息的聚合,這個過程太漫長了。共識的本質是人的共識,是企業背後的決策者、經營者或者操作者,讓他們開放信息,形成行業或者某種應用場景下的共識。但顯然企業傾向於限制信息公開,這與區塊鏈的基本精神相悖。

區塊鏈上很難定義企業組織,因為法幣的產權結構無法簡單複製到區塊鏈上。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分佈式自組織,簡稱DAO)的出現正是對企業組織的一種變革。DAO是以人為基本協作單位,因為共識算法和智能合約已經極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導致企業組織的存在意義大幅下降。這對於鼓吹企業上鍊可能是一種打擊。我們認為從長期來看區塊鏈必然會對法幣的產權體系帶來重大沖擊,CODE IS LAW的威力將會不斷顯現。

企業和算法的邊界將會更加模糊。企業和算法在同時有機組合生產資料的過程中,到底是現代軟件的設計和運維成本低還是企業的人工管理費用低決定了企業和算法的邊界。而對於各行各業沉澱的數據類資產,算法的效率會遠遠高於企業,從這類資產實現突破具有良好的性價比。

從廣義上看,價格、企業與算法是三種資源配置機制。從價格到企業是“物質廣度”上的拓展,人們可以交易的範圍越來越大,企業降低了物物間的交易成本。從企業到算法則是“經驗廣度”上的拓展,當無形的經驗可以通過算法“有形化”,並且不用花時間學習內部知識就可以拿來用,這樣就大大降低了人們獲取相關經驗和知識的成本。

但無論價格,企業或者算法,最終都是為了形成穩定的共識。理論上只要一部分人達成共識,就可以進行互相交易和資產配置,DAO的短期契約可以看成是這種(微)共識,它讓共識更容易、更快的在一定範圍內達成,讓市場更加細分,這些共識彙集在一起形成穩定的自組織結構,其中包含了價格共識。(完)

本文由互鏈脈搏首發,原文地址:https://www.blockob.com/posts/info/548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