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刚刚,金庸老人家走了!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没有一个男孩子没有偷偷躺在被窝里面看过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也没有一个女孩子没有看过荡气回肠的金庸武侠剧!

金庸作为一个时代的神话,被称为“文坛圣侠”,是武侠小说作家界的“武林泰斗”,还被称作是香港“良知的灯塔”。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许多名人也是金庸迷

阿里巴巴的高层没有一个不是“武侠”人物!


李开复就曾在自传中写到他对于金庸的喜爱,他在美国上学期间一直在看金庸的小说,把每一本金庸小说都读了整整五遍。

2000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托朋友代自己在香港约见自己的偶像金庸,他说当时自己激动了几天,买了他的书,兴冲冲地期待着与金庸见面和签字。后来两人相谈3小时后成为忘年交。金庸还送给马云别号“马天行”,意指天马行云,但从不踏空。

马云对于金庸的小说有多痴迷,从他的绰号“风清扬”就可以看出来,一个痴迷金庸小说的企业家有多疯狂,从阿里巴巴的内部花名册就可以看出来!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不仅仅当初创业的团队的名字全部都有属于自己的花名,即便是后来马云亲自挑选的接班人也是有着浓厚的武侠色彩!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将金庸文化中的侠义文化贯彻到底,马云以54岁的壮盛之年退隐,这个锅得分金庸一小口。众所周知,金庸小说里的侠士,结局只有两种,要么成烈士,要么当隐士。这样来看,当隐士不算最坏。以金庸小说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观之,归隐山林并不一定意味着失败,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代表着进入一种挣脱了权力秩序羁绊的自由之境。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从查良镛到金庸

半生颠沛流离终究还是侠之大者!


命运有时说来也奇怪,查良镛虽然一生都未实现他的外交官理想,但他后来也说:“虽然没有成为一名外交官,但我并不后悔。我自由散漫的性格确实不适合做这个职业。外交官的规矩太多,说不定做到一周我就被开除了。”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于是命运把他带进了人生的另一个方向。1946年秋天,《大公报》刊登启事: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应聘者蜂拥而来,竟多达3000人。查良镛凭借自己的才华被千里挑一,进入上海《大公报》,正式步入了报人生涯。

1948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查良镛被派到香港工作,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那时在香港工作并不是一个好差事。跟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来比,那时的香港比上海要差得多。但香港在发展,查良镛作为报人、作为金庸的人生也在一步步走上正轨。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1950年,《大公报》旗下《新晚报》创刊,查良镛被调到《新晚报》,做了副刊编辑。

当时《新晚报》总编辑罗孚注意到,比武擂台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于是灵机一动,决定邀请编辑陈文统在报刊上连载武侠小说。小说连载后引起轰动,自此打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门。

这部小说叫做《龙虎斗京华》,陈文统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梁羽生”。

1955年2月初,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快连载完了,但他还没有想好下一部写什么。

罗孚便只好找到另一个武侠迷查良镛:“梁羽生顾不上了,只有你上了。”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于是查良镛的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录》问世,反响甚至超过了梁羽生。他将名字最后一字一分为二,署名“金庸”。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创办明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香港的政治风气比较复杂。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说谎声。金庸忍不住了:“我必须发声。”于是,他找到昔日同学沈宝新,两人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

办《明报》要十万块,金庸自己就出了八万。他将自己写小说和稿子赚的钱全部投了进去。他每天一篇的社论,在众多报纸中独树一帜。当时金庸一边写小说,一边写社评,小说要写八九百字,社评要写一千多字。还要随时关注国际时讯,精力消耗很大。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每天一睁眼,就有两千字的稿子等着他。晚饭都不吃,要写好社评才能坐下来安心吃饭。社评写完的时候,一般也就到了报纸要发的时候。时常看到金庸在边上写,报纸排字工就站在旁边等着他。

金庸一直持续地为正义发声,也将家国天下的主题融入进小说中,于是便有了《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身为持续发出声音的公众人物,金庸必然会被某些势力视为眼中钉。有人放出话来:要消灭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金庸说:“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以至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金庸和倪匡


最危险的一段时间,金庸听到风声,还跑去欧洲躲藏了一个月。连载的《天龙八部》只好找倪匡代笔。一个月后,金庸回到香港。倪匡笑着对他说:“抱歉抱歉,我讨厌阿紫,所以把她的眼睛写瞎了。”

但不屈服的金庸又撰写了政治寓言小说《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可谓是金庸的真实写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舆论风气归于平静。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


在完成了一次次谢幕后

这次,他真的退出江湖了


儿女情长今犹在

江湖侠骨已无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