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非要保護洱海

  在高原,湖泊尤其珍貴。雲南人珍惜水,他們習慣叫湖泊為海子。海——生命起源的地方。海拔1980米的洱海,是雲南九大高原明珠之一,也是雲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在大理蒼山的環抱中,這樣的一個海子,成為了大理的經濟文化旅遊中心。大理人,視洱海為母親,它孕育著生命。

  洱海形成於冰河時代末期,距今約一萬年。由於洱海是斷層陷落湖泊,湖水透明度很高,自古被稱作“群山間的無暇美玉”。洱海不僅僅具有旅遊觀光的功能,更重要的,它是大理及周邊人民的飲用水源。

  幾千萬年來,人們傍海而居,習慣了有洱海的庇護。隨著近代文明的不斷興起,人類對於自然的索取越來越甚。長期以來,洱海周邊湖濱溼地受到不同程度地侵佔,人進湖退,一些湖灣和灘塗被蠶食,部分湖岸房屋、客棧、餐飲密集,鋼筋混凝土和石砌擋牆阻斷了水體和溼地生態系統,生活汙水直接排入洱海,對洱海湖濱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脆弱的水生態讓洱海不堪重負。

  白族先民為之驕傲的“金月亮”,如今也面臨著水質不斷惡化、生態系統受到破壞、藍藻不時爆發的困境。

  PART1

  一份洱海自檢報告

  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洱海“病了”,有人信,有人不信。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2005年底至2016年底,洱海逐月水質達標率(即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II類水質標準)僅在16.7%~66.7%之間,12年間,僅有1年(2008年)洱海水質標準年度考核。因此,2017年初,大理市召開開啟洱海保護治理搶救模式實施“七大行動”動員大會。洱海水質“十一五”期間有21個月為Ⅱ類;“十二五”期間有30個月為Ⅱ類;2016年有5個月為Ⅱ類,2017年有6個月為Ⅱ類,2018年1~5月為Ⅱ類。

  洱海來水主要通過地表徑流、湖面降水及地下徑流進入洱海。多年平均(1956-2013年)淨入湖水量為8.26億m³。但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至今,洱海淨入湖水量呈逐漸下降趨勢,洱海流域水資源短缺日益凸顯。近年來,由於洱海流域連年乾旱,加劇了洱海水資源的短缺,2009-2013年年均淨入湖水量僅3.59億m³,較上世紀平均(1956-2000年)下降了59.3%。近年來由於洱海水位降低,洱海淨流出量每年呈下降趨勢,2012-2014年年均淨流出均少於2億m³。

  淨水入湖水量大幅減少,意味著洱海水動力不足,水循環自我修復條件不佳,洱海的水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加上工業、農業、旅遊業快速發展、汙水排放量增加,洱海水環境承載壓力持續增加。

  

觀點一:“搶救”洱海刻不容緩

  2017年9月27日,時任大理州環保局局長李勁松在參加“砥礪奮進的五年”大理州專場新聞發佈時提及洱海保護問題時,曾這樣說道:歷史欠賬太多,洱海已經到了好壞的關鍵點。多年來,洱海清水入湖量嚴重不足,水體置換週期長達2.75年,自淨能力弱,現在是洱海湖濱緩衝帶保護的關鍵時期。

  洱海是病了,可喜的是尚未病入膏肓。環境專家認為,在這個時期進行生態環境和物種的保護尤為重要,治理的效果最好,因為一旦破壞後,再治理和恢復的難度較大。現在正是實施區域保護的關鍵時期,也是最佳時期,必須抓緊時間開展洱海的環境保護。

  大理洱海流域今年來旅遊事業發展迅速,不可避免地給周邊的環境和生態保護帶來極大壓力,並且尚有大量極具潛力、未經開發的旅遊資源,可以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旅遊人口和旅遊項目會進一步增加。

  而與此相對應的,是洱海環湖區域環境和生態保護現狀的滯後。雖然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環洱海128公里湖濱帶建設已初具雛形,但生態功能不能與周邊急劇增長的人口、經濟發展相適應,已出現惡化的趨勢,對現有的湖濱區域進行新的建設和保護刻不容緩。

  洱海正處於富營養化初期和保護治理的“拐點”,洱海水環境承載壓力持續加大, 洱海保護治理到了必須開啟搶救模式的時刻。

  觀點二:洱海依然“風花雪月”

  洱海還好,還沒有到“搶救”的程度,是這部分群體所持的觀點。

  有網友曾發文稱:洱海本來已經在走向清澈的道路上。自19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以來,因為禁止網箱養魚、禁挖河沙等一系列措施,洱海總體水質實質向好,維持在III類水和II類水之間,而此前洱海曾一度惡化到Ⅳ類水。在保持現有水質向好的趨勢下,踏踏實實做好細節才是讓洱海邊的更好的正確道路。

  還有人認為,洱海水質明明還不錯,為何還要整治?不論是用肉眼看,還是從官方公佈的數據看,洱海的水質均保持在II類——III類水標準。在每年公佈的《環境公佈》來與全國各大湖泊縱向比較,洱海的情況也很樂觀。

  因此,如今採取斷然措施,搶救洱海,這部分群體認為有點言過其實,甚至有點矯枉過正。洱海保護,提得是不是過了?

  PART2

  洱海對於雲南

  有多重?

  是否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只能如哈姆雷特的選擇,兩者只能擇一?在梳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科學佈局、統籌規劃,保護與發展,不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兩者是可以和諧共贏、持久存續的。

  當人們為此爭執不下時,不妨先來了解一下,洱海這顆高原明珠的獨特性。

  洱海是——大理80萬人口的飲用水源地

  洱海是大理市主要集中飲用水源地,全市6個供水廠中5個取水源地為洱海,供水量總計15萬m³/日,共涉及人口約30多萬。同時,每年洱海水供給賓川縣飲用水7300萬m³/年,供給祥雲縣飲用水2000萬m³/年。因此,洱海水質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整個大理市及周邊飲用水安全。而飲用洱海水的人口還將持續增長,這就意味著洱海的水質直接關聯著將近80萬人口的飲水安全。

  洱海是——大理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之本

  大理城市發展目標定位:是把大理市建成獨具特色的國家級山水園林大城市、風花月雪大花園;帶動全州、輻射滇西、吸引全國、面向東南亞的開放型現代化滇西中心城市;最適宜人類居住和投資創業的城市之一。

  大理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中,其人口將繼續以較大的幅度增長,經濟將以較高的增長速度快速發展,面源汙染量及汙染物總量的增加,給已經汙染的洱海帶來更大的壓力。城市發展的內在可持續性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洱海是——大理人賴以生存的基礎

  洱海是大理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母親湖”,具有工農業生產用水、調蓄、防洪、旅遊、航運、水產養殖、調節氣候等多種功能,對大理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洱海水質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大理人民的生存,它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直接影響到城市氣候氣溫,農副產品品質等,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生態的關係,將有助於提升大理城市形象和環境價值,構建宜居城市,是建立人民幸福、生態、健康生活的基礎。

  洱海是——西南生態屏障

  蒼山洱海位於大理國家風景名勝區內,也是國家級地質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是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洱海總出水量是滇池的2倍,是滇西發展的重要淡水資源。洱海的特殊生態地位及豐富的淡水資源,使其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功能作用,是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板塊。洱海保護治理是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的重中之重。

  因此,保護好洱海,在大理市的生態持續方面,在全省的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以及在國家戰略層面,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

  PART3

  洱海流域現狀

  再遲一步 我們或許會失去洱海

  近十年來,洱海流域GDP平均增速達到10%以上,是雲南省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然而,由於洱海流域的產業結構層次總體較低,發展模式粗放,洱海流域汙染問題突出,尤其是農業面源汙染較重,環湖旅遊、農村生活以及城鎮生活汙染負荷增量大。汙染導致的水質富營養化,是水生態退化的主要因素。

  洱海水生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包括洱海水位變幅區和鄰近洱海、對洱海環境造成直接影響的陸域。經過“十一五”、“十二五”的建設,整個洱海大部分區域已形成初步的水生態核心保護區,對於洱海水質保護和生態修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於歷史原因,許多遺留問題至今未能徹底解決,又面臨很多新的問題:洱海補給水源不足;旅遊發展帶來新的人口和汙染負荷壓力;核心區生態結構破壞嚴重,生境惡化。

  “十三五”期間,洱海繼續面臨著較為嚴峻的環境形勢:流域產業結構亟待優化與調整、農村面源、城鎮生活汙染治理需完善、流域低汙染水淨化系統未構建、主要入湖河流清水產流機制急待修復、洱海湖濱生態系統亟需改善、流域管理體系需進一步完善和提升。

  近十年 洱海流域汙染負荷增加50%以上

  在《雲南省洱海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規劃》中,有這樣一組數據。2016年,洱海流域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和氨氮的排放量分別為33496噸、5440噸、562噸、2436噸,其入湖量分別為11911噸、2094噸、161噸、466噸。畜禽養殖、農田面源、農村生活、城鎮生活(含服務業)是主要的入湖汙染來源,環湖旅遊汙染佔較高比例。五類汙染源總氮的佔比分別為16%、22%、23%、19%、7%;總磷佔比分別為17%、23%、18%、21%、9%,工業源、城鎮面源、水產養殖、水土流失、乾溼沉降等五類汙染源佔比不足15%。

  近五年,環湖餐飲客棧發展迅速,新增了2000多家,近湖區域旅遊設施違規和無序建設現象嚴重,截汙治汙設施滯後,汙染問題突出。

  《規劃》中稱,近十年來,洱海流域汙染負荷排放總量增加50%以上,環湖旅遊井噴式發展、農村生活水平提高、城鎮化進程加快是導致洱海流域產生汙染的主要原因。

  洱海水質總體穩定 但波動性較大

  洱海的水質總體穩定保持III類水標準,但波動性較大。洱海水質穩定向好的趨勢尚未形成,藍藻水華的風險依然存在。

  尤其是流域入湖河流水質成緩慢下降趨勢,2016年彌苴河江尾橋水質為V類,其餘6個省控考核斷面中,白石溪白石溪橋、萬花溪喜洲橋斷面水質為III類,波羅江入海口斷面水質為V類,白鶴溪豐呈莊、永安江江尾東橋斷面水質為劣V類。

  2016年,洱海富營養化綜合指數為42.3,處於中營養水平。洱海水生態系統脆弱,魚類雜性化和小型化趨勢明顯,土著魚類瀕危或消失,雖然實施了近2年的封湖禁漁和土著魚類增殖放流,但魚類群落結構仍呈退化趨勢。

  水生植物成邊緣化分佈,不足以對藻類造成競爭優勢,在夏秋季藍藻佔明顯優勢,洱海爆發藍藻水華的風險依然較高。

  湖濱帶生態結構破壞嚴重

  與相鄰生態系統相比,洱海湖濱帶內的營養鹽和有機物含量相對較高,生物多樣性和生物生產量也相對較高,優勢的生態條件使得人類開發利用活動的干擾也相對比較強烈。改造溼地修建水田,填築宅基地和擅自填湖建碼頭,湖濱帶蠶食現象十分嚴重。

  洱海湖濱帶自然群落的生態結構缺失,由水生植物群落向陸生植物群落的連續完整的演替系列即由苔草群落→微齒眼子菜群落、黑藻群落→滿江紅群落→茭草群落、蘆葦群落→溼生植物群落→陸生植物、人工植被的完整演替系列已經很罕見,湖濱帶作為營養鹽儲積庫和物質流、能量的緩衝帶的功能也隨之減弱。這就進一步加劇了由於汙染物的輸入而引起的水質惡化和湖泊富營養化。

  洱海湖濱帶背倚蒼山,面臨洱海,憑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的聲譽,具有得天獨厚的風景旅遊資源。但是由於基礎設施差,建設資金不足,並且對湖濱帶的保護和管理缺乏足夠認識,人為干擾活動強烈,使得湖濱區自然景觀破壞嚴重,生物多樣性降低,其美學和觀賞價值也大為降低。

  從湖泊生態系統保育的角度來看,亟需構建環湖緩衝區域。近年來當地政府雖然在湖濱帶範圍內開展了大量保護治理工作,如沿湖重點部分村落分散型汙水處理、湖濱帶建設等,但其形成的處理、淨化能力仍嚴重不足,湖濱區域生態建設工程也未形成規模。

  洱海湖濱緩衝帶的構建將成為流域“生態保育”的最後一道屏障,也是湖泊重要的保護區域,對洱海水環境保護和汙染控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PART4

  保護洱海

  大理這樣做

  啟動“七大行動”開展流域環境綜合整治

  2015年,大理市緊緊圍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牢固樹立“洱海清、大理興”的理念,堅持“統籌兼顧、環保先行,突出重點、以點帶面,疏堵結合、邊整治邊規範”的原則,以雙廊、挖色、才村、桃源、金梭島等區域和環洱海沿線、大麗路沿線、大鳳路沿線、主要入湖河道沿線為重點,開展為期一年的洱海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重點解決洱海流域存在的垃圾亂丟,汙水亂排,私搭亂建,違法經營和土地、規劃管理不到位,社會治安隱患突出,執法不到位等問題,探索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2017年至今,大理市積極持續開展以流域“兩違”整治、村鎮“兩汙”治理、面源汙染減量行動、節水治水生態修復、截汙治汙工程、流域綜合執法監管、全民保護洱海為重點的“七大行動”,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劃定洱海生命線 生態核心區生態搬遷

  2018年5月30日,大理市向社會公佈《大理市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劃定方案》,劃定了洱海保護“生命線”。

  “三線”分別為藍線、綠線和紅線。藍線即洱海湖區界線,是以“2007年環洱海數字化修測地形圖”和2014年勘定的1966米湖區範圍界線劃定。該區域是洱海水生態核心區,可以說是洱海的“心”;綠線,即洱海湖濱帶保護界線,是以藍線為基準線外延15米劃定。該區域是洱海水生態修復區,可以說是洱海的“肺”;紅線,即洱海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界線,是以洱海海西、海北(上關鎮境內)藍線外延100米,洱海東北片區(海東鎮、挖色鎮、雙廊鎮境內)環海路道路外側路肩外延30米劃定。該區域是洱海水生態淨化區,可以說是洱海的“腎”。

   大理市常務副市長趙永祥介紹,大理市將在“三線”範圍內實施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溼地建設工程,項目建設用地依法有償徵收,項目範圍內土地房屋有序騰退,涉及的建築物、構築物及附屬設施、零星林果木等依據相關規定補償。徵收的土地全部用於湖濱緩衝帶、生態溼地和生態廊道建設,恢復洱海自然生態岸線,形成完整的陸地與湖泊水體的過渡緩衝區域,對於提高洱海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防止生態退化、改善水質具有重要作用。

  恢復洱海水生態保護核心區及溼地建設

  湖濱帶是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之間的一個重要的生態交錯帶,是健全的湖泊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湖濱帶的湖泊是十分脆弱的。在非生物生態因子的環境梯度以及地形和水文學過程的作用下,礦物質、營養物質、有機物質和有毒物質必須通過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穿過湖濱帶才能從流域進入湖泊水體。因此湖濱帶在一定程度上是湖泊的一道保護屏障,是健康的湖泊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洱海是我國重要的淡水湖泊,是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是整個流域乃至大理州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 從整個洱海流域來看,由於洱海流域自身的特點,人口、農田都聚集在靠近洱海的壩區,汙染負荷大,陸域汙染物入湖率較高,從湖泊生態系統保育的角度來看,亟需構建環湖緩衝區域。

  此外,洱海流域還將建設科研基地,即洱海流域生態環境研究站、洱海湖泊水生態系統綜合研究基地、洱海入湖河口溼地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洱海土著水生動物繁育恢復基地、洱海水生植物苗圃基地。

  環湖截汙工程 為洱海穿上“防護服”

  在保護洱海的工作上,是存在歷史欠賬的,尤其是排汙管網的鋪設滯後。大理市自2015年10月全面開工建設環湖截汙工程,洱海環湖截汙工程分為一期和二期工程,一期工程相當於是大動脈,而二期工程則相當於毛細血管。

  管網完善工程位於生態搬遷區內,即洱海西岸南自下關鎮小關邑村起北至喜洲鎮桃園村止,環湖工程一期截汙幹管未覆蓋東側自然村範圍。從北向南主要包括23個自然村:桃源村、深江村、沙村、江上村、河矣江村(部分)、北登村、石嶺楊家村、大林邑村、北磻村、磻溪村、下波淜村、白塔邑村、馬久邑村、龍鳳村、才村、瓦村、小邑莊、下龍龕、北羅久邑、南羅久邑、下末南、下末北、洱濱村,共計服務村落面積約433.88 hm2。

  環湖工程二期在洱海的東岸、西岸和南岸建設總規模為592萬立方米的生態塘庫,對農業面源汙染進行截留,削減進入洱海的汙染負荷,降低農業灌溉對洱海清水的消耗。同時,工程還對洱海流域的9個鎮實施村落汙水收集工程、村落汙水處理工程。

  6月30日,洱海環湖截汙工程完成閉合,目前正在調試運行階段。之後,大理市將做好環湖截汙一期、二期、百村村落汙水收集管網、農戶化糞池的連接等相關掃尾工作,進一步修改完善《截汙治汙體系閉合後應急預案》和《大理市洱海流域環海截汙PPP項目運營考核體系》,強化運行監管,考核付費工作,確保截汙治汙體系及時建成、順利對接、收集到位、有效運行、處理達標,杜絕“重建輕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