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愛情,前任對我時冷時熱,是什麼原因

“我們分開不聯繫接近半個月了,昨天我過生日,TA破天荒的給我發了個生日快樂。我以為出現轉機了,就給TA打了電話,但TA的態度還是很冷淡。TA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今天約會了,聊得玩得都挺好的,但總覺得TA有什麼心事。和我有一些距離。這是我想多了,還是TA真的對我有什麼隱瞞?

“我們分開有一段時間了,TA時不時的還會關心我,讓我注意天氣按時吃飯什麼的,但一聊到感情的問題,TA回答的話就特別絕情,好像一點餘地都不留。TA到底想要幹什麼?我們還有沒有可能?

相信很多挽回中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會遇到類似上述的情況

直白點的說,就是前任讓人感覺說一套做一套。讓人覺得矛盾和琢磨不透

說是在給我們機會吧?TA嘴上卻總是拒人於千里之外

說是不給我們機會吧?TA行動上卻又總是透露著“好像有戲”的信號。

究竟要如何來看待這些矛盾的前任行為呢?

首先,讓我們對一個觀念達成共識。那就是人本身就會具有兩面性。意思就是說,在挽回中前任對挽回方的態度出現矛盾,言行不一致讓人琢磨不透其實並不一定真能分辨出個是非黑白。有些時候TA也會糾結,TA也會陷入矛盾,也會不知道到底要不要再給彼此一次機會。

就好像很多挽回中的朋友有些時候也會陷入放棄或是堅持的糾結一樣。

所以在前任矛盾的言行中,去判斷哪一個是真的事實上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我們能做的,是在前任矛盾的言行之中判斷清楚,對方內心的天枰更傾向於哪一邊。

第一:主動的言行大於被動的言行。

借用剛剛的例子:“我們分開不聯繫接近半個月了,昨天我過生日,TA破天荒的給我發了個生日快樂。我以為出現轉機了,就給TA打了電話,但TA的態度還是很冷淡。TA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這個例子中,“TA給我發了個生日快樂”屬於主動的言行;而“TA接了我的電話後,對我的態度”屬於被動的言行。

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來說,我們判斷對方期望和我們保持關係和互動的傾向性高於抵抗我們的傾向性。

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一定有TA自己的心裡動機。在建立聯繫這件事上,如果TA真的想要和你斷掉所有聯繫,TA真的不想給關係任何機會,那TA完全沒有必要因為所謂的“面子”“對人有禮貌”等原因和你主動建立聯繫的。

想想看你會不會主動去和那些不太聯繫的老同學道生日快樂就明白這個道理。

而至於為什麼在這之後你主動聯繫對方又變得冷淡了?有可能TA是要符合自己提出分手的一致性;也有可能是你電話內的話題確實沒太多營養;還有可能是你的進攻性太過於強烈而對方並沒有做好準備。可能性很多,但無論如何,如果對方真的是更傾向於和你斷了聯繫,那TA何必要主動聯繫呢?

第二:行動大於語言

“我們分開有一段時間了,TA時不時的還會關心我,讓我注意天氣按時吃飯什麼的,但一聊到感情的問題,TA回答的話就特別絕情,好像一點餘地都不留。TA到底想要幹什麼?我們還有沒有可能?”

經常在說在感情中不要看對方說了什麼,而看TA怎麼做的。

就好像我們把那些說著愛你但遇事就消失的男人稱為不負責任;把那些說著相愛相依,卻只在付錢的時候想起你的女生稱為吃喝閃一樣。

在人際關係中,行動永遠比語言更真誠。關心、在意、擔心和思念,是愛的具現,也是人類情感中的本能。我們可以言不由衷,可以說著絕情的假話。但本能大部分時候很難被隱藏和控制。所以說,如果TA真的有在做關於“愛”的行為,那麼TA的傾向性已經顯而易見。

第三:感覺大於言行

“我們今天約會了,聊得玩得都挺好的,但總覺得TA有什麼心事。和我有一些距離。這是我想多了,還是TA真的對我有什麼隱瞞?”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語言只佔據了人們溝通中的很少一部分。更多時候,我們通過語氣語調、肢體語言、眼神、停頓甚至微表情來完成大部分的溝通工作。

就好像一個人面露不悅,儘管他嘴上再怎麼說“沒事”,我們也能感受到他不開心;一個人嚴厲的說著“我不怪你”但我們明明知道他很在意一樣。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沒有辦法好好去解釋說“因為他嘴角抽動了,所以他在生氣”或是“因為他語調略低了些,所以他其實很憂鬱”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在溝通中會根據經驗和本能為我們快速的處理這些相處中的微表情變化,形成我們的感受和判斷。不真誠的道歉,內容再華麗我們還是會覺得不走心;強裝的喜悅笑得再大聲我們也能聽出其中的蒼白。

話可以說假話,行為也可以強作鎮定或是強顏歡笑。但感受一定不會騙人。

所以當感受和現實出現矛盾的時候,一般來說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總是不會錯太多。

在挽回中,很多朋友會線性的猜測目標的言行。“TA這樣做了是不是討厭我了”“TA都這樣說了應該是在給我機會”。

但事實上是被挽回者也是人,TA們也會糾結,也會舉棋不定,也會猶豫。很多時候,那些矛盾的行為恰恰是對方心裡搖擺不定的證明。在這個時候判斷清楚情勢,才能讓我們接下來的行為更加合理和趨於複合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