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過名山大川,禮過古寺諸佛,我若拈花你當如何

佛教起源於印度卻發揚於中國,相信不少人都去過寺廟,拜過大佛,但奇怪的是大部分人又對佛教知之甚少。之前也一直想寫一些關於佛教的東西,無奈拖延症晚期,最近讀了些梁啟超先生討論佛教的文章,有所收穫,這才痛下決心。

踏過名山大川,禮過古寺諸佛,我若拈花你當如何

少林古寺

何謂“佛”?這是討論一切的前提。有人道佛是東方的上帝,此言謬甚。佛不可見,《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們從寺廟中或山林間看到的皆非佛家所說之“佛”。佛是一種思想,一種超越自然的境界,佛家把它叫做“法”,而老子稱之為“道”。當然,決不能把佛與道混為一談,佛家言空,道講混沌,然而畢竟是殊途同歸。

佛家,或者說禪宗,其精髓在一“空”字,因而佛教又稱空門。經書上說,人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空意味著不著這四相。世人皆易存我相,此為“有我”,故人六根難淨,有喜怒哀樂不得解脫。人相則是指妄以已為貴,以不平等心看待大千世界之眾生,由此故殺戮造業。眾生個體之間有複雜的因緣交錯,執著於美與醜,善與惡,為眾生相。壽者相意指人之生老病死,勘破此者即無所謂生無所謂死,順其自然。四相之根還是在於我相,人必先存我相,然後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又有五蘊,曰:色、受、想、行、識,常人所認為我,不出五蘊之外。梁先生道,“所謂人生,所謂宇宙,只是事情與事情的交互,狀態和狀態的銜接,隨生隨住,隨變隨滅,隨滅復隨生,便是五蘊皆空的道理,也便是無我的道理。”

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空”呢?電視中常有佛法高深的和尚會說四大皆空,其實雲空者未必空,故佛曰:不可說。禪宗傳教講究不立文字,以心頓悟,因為執著於空者必定心存執念,其心尚不自空如何言空?所以,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當以無為法傳世。《心經》上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所見所聞一切皆為空,一切皆為色,二者無異。這就是佛家所講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然而,佛家“無我”之說畢竟太過茫遠,人置身於世則必不脫於紅塵。紅塵人眼中所見之花花世界,有喜有悲,美醜並存,奔波於其間而樂此不疲。此誠善哉!然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生老病死應歸為身苦,其雖苦但猶可言。怨憎會,所說乃是與憎惡之人事共處,人言君子坦蕩蕩,我亦坦蕩蕩,並無怨憎之事。愛別離,知其尋常卻難以自已,與親人別、與朋友別、與所愛別,難捨之情猶歷歷在目。俗語說無慾則無求,可要做到無慾談何容易,凡人終得受這“求不得”苦。人雖有此七苦,但我所見亦不過這花花世界,有悲有喜。

我們讀佛典不為求空,只想追求內心的平靜,以佛家之忌諱告誡自己。或曰:哀莫大於心死。誠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