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拍藝術網:清代機制銅圓賞析

中國錢幣源遠流長,品種紛多,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幾千年來中國的貨幣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才能,創造出自成體系、光彩奪目、獨具特色的東方貨幣文化。有一種貨幣在中國近現代貨幣史上顯得格外特別,這就是大清銅幣,又稱清代機制銅圓。

清代機制銅圓的鑄造由廣東開始,仿香港銅仙鑄造機制銅圓。機制銅圓較之方孔銅錢鑄造精良,市商樂用,流通順暢。次年,沿江沿海各省准許仿鑄。爾後,全國各地紛紛開機鑄造銅圓。鑄造時間始於1900年(清朝光緒二十六年),止於1911年(宣統三年)。流通時間只有十餘年。

1905年10月,清政府在天津設立的戶部造幣總廠開始鑄造新式銅元“大清銅幣”,並頒佈《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規定:“銅元成色定為用九七紫銅,三釐白銅,原用聽錫一釐”;“重量定準當二十者重庫平四錢,當十者重庫平二錢,當五者重庫平一錢,當二者重庫平四分”;“統一製造大清銅幣,由戶部頒發祖模,均與總廠所鑄一律,惟於正面加鑄省名一字,以便查考。每次鑄出,均須呈送財政處戶部化驗,並由財政處戶部隨時遵派要員前往稽查”,“各省所鑄銅幣,應令該省所設官錢公估等局,酌量市面情形定價,隨發隨收,持之以信”;“各省所鑄銅幣, 不得大宗販運出生活上,若各省需用銅幣,可備價至總廠領取”。

大清銅幣”銅圓鼎盛時共有十九個省局鑄造。除中央戶部鑄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鑄銅圓,皆在其正面中央鐫刻陰文或陽文省名簡稱。計有:1、中央戶部;2、直;3、吉;4、奉;5、汴;6、鄂;7、湘;8、川;9、雲;10、滇;11、川滇;12、贛;13、閩;14、粵;15、浙;16、蘇;17、皖;18、東;19、寧。其中,吉字最少;川、湘字次之;滇、贛、蘇、浙、東字再次之;餘皆多見。

目前就有這樣一枚大清銅幣展現在國內知名藝術網站上—虎拍藝術網。此枚錢幣正面珠圈內為漢文“大清銅幣” 四字直讀,上緣為滿文,兩側有漢文干支紀年“丁未”,下鑄“當制錢二十文”字樣,代表幣值;背面中心為蟠龍紋,下部有英文“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大清帝國銅幣)”字樣,此枚錢幣保存完好,包漿渾厚,鏽色自然。雕刻精良,不可多得。

虎拍藝術網:清代機制銅圓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