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雖兇險 介入「武器」多

肝癌雖兇險 介入“武器”多

朱康順教授

專題

提起肝癌,很多人都“心驚驚”。由於肝癌發病隱匿,八成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失去外科切除、肝移植等機會,但這難道就意味著無法根治、生命馬上進入倒計時?

未必!如今,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物理消融(射頻、微波等)、載藥微球、粒子植入……你可能想不到,原來治療肝癌還可以用這麼多介入“武器”。

“在我接診過的病人中,生存時間超過5年甚至10年的並不少見。”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微創介入科主任朱康順教授透露,肝癌的治療已進入“個體化訂製”時代,介入手段越來越多樣,即使到了中晚期也不必灰心,通過局部兼顧全身的綜合治療打出一套“組合拳”,也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現狀

肝癌發病率居癌病第五

死亡率卻靠前排第三位

“在全球範圍內,肝癌的發病率在各種癌病中雖然排第五位,但死亡率卻排第三位。”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微創介入科主任朱康順教授介紹說,我國人口基數大,每年新增病例超過40萬例,新發肝癌和死亡病例佔世界一半以上。

雖然到目前為止,肝癌的發病原因還不確切,但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黴變食品中的黃麴黴毒素汙染、化學致癌物質、飲酒、遺傳等都是已知的危險因素。特別是乙肝,有統計發現85%的肝細胞癌與它有關。所以,查出乙肝的患者一定要積極治療、密切監控病情的進展,避免惡化到癌變的地步。

由於肝癌起病隱匿,多是在肝臟慢性炎症逐漸病變進展到肝癌,所以,肝癌早期往往沒有特異性的症狀。等到疼痛、腹脹、乏力、黃疸等症狀出現時,患者多已進展到肝癌中晚期了。我國70%以上的肝癌患者就是到中晚期才發現,已失去外科手術根治的機會,不少甚至發展成難治的大肝癌或者血管侵犯、肝外轉移等,治療難度大、療效差,病程進展快,死亡率也因此走高。

難題

大肝癌易出現擴散轉移

合併門靜脈癌栓很棘手

肝癌的治療,一直以來都是醫學界的一大難題,特別是發展到中晚期,如果病灶膨脹性生長到直徑>5cm,其兇險性更強,多發生肝內轉移、血管癌栓或肝外轉移,那就更為棘手了。

朱康順指出,大肝癌容易出現擴散轉移、合併門靜脈癌栓,易壓迫膽道、血管,引起黃疸、門靜脈高壓、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併發症。即使同是大肝癌的患者,病情也各有差別,有可能合併上述不同的併發症,比如出現肝內轉移灶、門靜脈癌栓、梗阻性黃疸、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可謂千變萬化。另外,大肝癌也可能處於不同的分期,多種因素疊加,進一步增大了治療的複雜性和難度。

對策

“灌”“堵”“燒”“照” 多種介入“武器”應對癌魔

“好在我們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武器’,可以因人而異制訂越來越趨於精準的治療方案。” 目前,在朱康順領銜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微創介入科,肝癌的微創介入治療已實現“個體化訂製”,一些中晚期患者也能獲得較好的療效、提高生活質量、延長了生存期。

很多患者對微創介入治療可能還不太瞭解,其實,通俗點說,它就是大家所希望的無需開刀切除腫瘤就能有效控制病灶的治療方法。

朱康順介紹,目前微創介入的“武器”主要包括:腫瘤的動脈化療灌注術、動脈化療栓塞術、射頻消融術、微波消融術、放射性粒子植入術等技術。可視病情需要,針對局部病灶單獨使用或靈活聯合應用這些介入“武器”,或“灌”或“堵”,或“燒”或“照”,達到縮小腫瘤、消滅癌細胞的目的——

“灌”:利用腫瘤動脈化療灌注術(TAI),直接把導管插入到為腫瘤供血的血管中,通過向腫瘤供血動脈內灌注化療藥物來“毒死”腫瘤。這種介入療法的好處是可以有針對性地提高局部化療藥物濃度,減少其對全身的毒副作用。相對於傳統外科手術需要動刀“開胸破腹”或是內科放化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腫瘤動脈化療灌注術真正做到“微創”。

“堵”:利用腫瘤動脈栓塞術(TAE),直接把導管插入至腫瘤供血血管,通過向腫瘤供血動脈內注入栓塞物質,堵塞腫瘤血管,導致腫瘤缺血、缺氧,抑制腫瘤生長、促使腫瘤細胞壞死、凋亡,達到“斷其糧草”“餓死”腫瘤的目的。

“燒”:利用射頻消融術或微波消融術,把一根直徑兩三毫米的穿刺針插入到腫瘤內,通過針尖產生100℃以上的高溫直接把腫瘤“燒死”,患者無須承受大創口手術之苦,同時也避免損傷到病灶附近的正常臟器。

“照”:利用放射性粒子植入術,將細針直接穿刺至腫瘤內,把碘125(I125)放射性粒子植入腫瘤內部,通過其放射性以“照射”來摧毀腫瘤。I125放射性粒子對於腫瘤細胞無限增殖具有很好的殺傷作用,這種介入療法是將放射源準確地植入腫瘤內,並根據腫瘤體積、密度以及鄰近重要器官的關聯進行合理的分佈,達到“定向爆破”的目的,從最大程度上對癌細胞進行殺滅而最低程度的損傷正常組織及功能,從而起到控制腫瘤生長和止痛的作用。

新型“武器”

——“載藥微球”

朱康順透露,近年來,隨著新型武器“載藥微球”的出現,大肝癌的治療效果也進一步提高。所謂“載藥微球”,是一種能夠吸附、攜帶化療藥物的栓塞物質,將它打入腫瘤血管後,一方面可以栓塞腫瘤血管,另一方面可以使化療藥物更長時間地作用於腫瘤內部。

栓塞+化療,兩種治療作用疊加,就形成了腫瘤動脈化療栓塞術,可達到1+1>2的治療效果,目前被公認為肝癌非手術治療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支招

合理制訂個性化方案 讓治療更加精準有效

“在我接診過的病人當中,生存時間超過5年甚至10年的並不少見。”朱康順教授透露,肝癌的治療已進入“個體化訂製”時代,介入手段越來越多樣,即使到了中晚期也不必灰心,合理制訂方案,通過局部兼顧全身的綜合治療也能打出一套精準的“組合拳”,提高療效的同時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在介入手段的選擇上,朱康順支招,對於直徑小於3cm的小肝癌,可以消融技術來“燒死”腫瘤。而對於直徑大於5cm的中晚期大肝癌,他建議可以結合“灌”和“堵”——即以腫瘤動脈化療栓塞術為治療基礎,截斷腫瘤的血供來源,使其縮小、穩定,在此基礎上還可聯合消融術進一步提高療效。對於同時合併門靜脈癌栓的患者,或是已出現腹腔轉移、不能做消融或腫瘤動脈化療栓塞治療或是已出現骨轉移的患者,則可聯合“照”——利用放射性粒子植入術來改善預後、延長生存期。

朱康順強調,聯合治療是大肝癌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在詳細分析患者病情的前提下制訂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治療方案,聯合不同機制、針對不同部位的腫瘤進行“精準打擊”,這種局部兼顧全身的“組合拳”打法往往能達到互相增強、互相補充的作用,以彌補單一治療的不足。

專家及其團隊介紹

朱康順教授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微創介入科主任

●廣州市醫學會介入醫學分會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介入放射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介入醫學分會副主委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在J Clin Oncoly、Radiology等SCI期刊發表論文46篇

專業特長:肝臟及腫瘤性疾病的微創介入治療,特別是肝癌、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症(脾功能亢進、上消化道出血、頑固性腹水)、肺癌的微創介入治療。

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具有獨立的微創介入專科病房,歷經20年發展已成為省內、國內在介入放射領域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科。在國內較早地建立了肝癌綜合治療的理念,在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基礎上,較早地開展了局部物理消融術(射頻、微波、冷凍消融等)、無水酒精化學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術等,具備肝癌介入治療的所有技術。現已形成集腫瘤介入治療、肝臟疾病介入治療、腔內外血管介入治療為一體的臨床治療和研究中心。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微創介入的資訊,請關注科室微信公眾號——“廣醫二院微創介入科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