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國的麥可·傑克遜,十年公益救人逾萬

韓紅,1971年出生於西藏昌都。17歲進入中國音樂學院學習聲樂。1995年,以一首自創曲目《喜馬拉雅》獲中央電視臺音樂電視大賽銅獎第一名,從此聲名鵲起,並逐漸成長為中國樂壇不可或缺的指標性人物。

大多數媒體將韓紅評為難得的音樂天才,她對音樂有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能夠幾天不與外界交流,獨自安靜地與音樂相處;她也能不計成本,一次次將作品推翻重來,只為了打磨出令自己滿意的細節。

最初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韓紅,給人以潑辣直爽的印象,卻也常常因此遭到旁人的誤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韓紅原本頗具鋒芒的性格開始慢慢變得平和,也慢慢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與生命和解的方式。

她是中國的邁克爾·傑克遜,十年公益救人逾萬

韓紅

十年如一日的公益事業,讓她找到了生活在音樂之外的現實意義。通過幫助別人,韓紅也在完善和重塑自我。從汶川地震開始,到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雲南盈江地震,幾乎每一次重大災害的救援中人們都能看見韓紅的身影。而經過十多年公益活動的歷練,韓紅也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努力改善公益活動的開展模式。2016年韓紅慈善基金會透明指數達到滿分,在全國5000多家慈善基金會中位列第一。10年來,韓紅收養資助的孤兒超過兩百個,而由她倡導的“百人援助系列公益行動”至今已經走過了七個年頭。

“好人、好曲、好韓紅”,這是著名作曲家譚盾對韓紅的評價。韓紅是否是音樂天才,又因何改變了自己對生命的態度,恐怕是很多人感到好奇的問題。

一顆赤子心勝過世上千金

我相信,如果沒有這次專訪,很多人都不會認識真正的韓紅。

不知道為什麼,當我和韓紅深聊之後,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的形象。當然,世人對於邁克爾·傑克遜至今有著不同的理解。而關於他的一些說法已經被證明是謠言,於我個人而言,我一直認為他是世界級的音樂天才,靈魂純粹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她是中國的邁克爾·傑克遜,十年公益救人逾萬

韓紅與畢嘯南

韓紅給我的感覺也是如此。她充滿音樂才華,也簡單、乾淨、直接,尤其是十年如一日地做公益慈善,是我認識的做公益的明星朋友中,為數不多真正拿生命在付出的人,而不是為了作秀,或者是夾雜了太多複雜的東西在裡面。當然,她的缺點也不少,主要是因為不會表達,用時髦的話說—情商低,說話橫衝直撞。韓紅仗著自己的真誠,因為種種原因得罪過不少人,也被很多人誤解過。

但這些都是表面現象,當我近距離接觸她以後,我發現韓紅的不會表達絕對不是因為木訥、內向或是缺乏辭藻。就像我說的,她的靈魂還像是個小朋友,她的行為方式和思維邏輯似乎依然處在孩童階段,而一個幾歲孩子率性天然地哭哭笑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成人的世界裡,這或許很難行得通。所以韓紅曾經選擇對抗,隨後慢慢通過音樂、通過愛、通過公益、通過在世間行走修行,逐漸柔軟下來,最終達成與自己生命的和解,活成舒服自在的狀態。

韓紅是張越的老朋友,也是張越介紹給我認識的,她們的友誼是一段佳話。

這裡說句題外話,友誼真是人生有趣的饋贈,我們的人生軌跡裡,既有那些十年如一日,日積月累的深厚情誼;亦有一面之見,卻惺惺相惜的緣分。張越跟我說,她和韓紅有時候時常見面,有時候又隔很久才見面。有一次張越去韓紅家做客,韓紅突然興起去創作曲子,張越坐著無聊悄悄離開,而韓紅一直都沒發現。這樣的故事讓我深深體會到這種友誼是多麼美好,就像此刻窗外的秋陽和樹葉,金色的餘暉抹在油亮的葉片上,靜靜地閃耀,彷彿隨時可以滑走。

韓紅跟我說她根本不喜歡接受採訪,因為說得太多了,就沒勁兒了。一個人的精力、體力總共就那麼多,不如把它們積攢在自己的身體裡,多做一些創作,或者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她說自己這幾年變化特別大,尤其是奶奶去世後的3年,她看透了人生無常,習慣了不解釋,更不在乎外界的評語。她不喜歡出門,也不喜歡熱鬧,和很多人想象的風風火火的大腕兒形象相去甚遠。

她是中國的邁克爾·傑克遜,十年公益救人逾萬

韓紅

在正式錄製節目之前,我和韓紅用微信聊了整整一個上午。在隨後的採訪裡,她也是太真誠了,將很多事情對我全盤托出,我驚訝於此,但也不得不替她做一些保留。

聽著韓紅的故事,我一直在想,認識那麼多人,有多少人能夠像她十年如一日認真努力地做公益,默默資助那麼多孩子?韓紅當然是有缺陷的,但是誰無缺陷呢?如果追求上頭條、點擊率、收視率,韓紅這次專訪中有很多這樣的素材,但是我都剪掉了,那不是我採訪她的目的。

韓紅說:“現在我已經不在乎了,以前覺得委屈,為什麼我把最好吃的糖給你了,你卻要責怪我呢?但現在我不會了,因為我發現我已經擁有了太多,有自己喜愛的音樂、有從事慈善的機會、有明星的話語權……我不再是弱者,應該開始感謝,併為社會做出我的貢獻。”

其實無論活成什麼樣子,達官顯貴還是平平淡淡,我們的生活終究都是一體兩面的,沒有一味的好,也沒有一味的壞。我想,大家不妨向韓紅學習,學習珍惜自己的天賦,面對自己的遺憾,接受自己的殘缺,走上自己的道路,讓生活成為與自己和解的過程。

我們常說童言無忌,我們也相信戳破皇帝新衣的謊言的那個人必須是個孩子,孩子的敢言敢行,反襯出成年人的畏首畏尾和世故圓滑。然而世故的成年人卻很少追問,世故是必要的嗎?

《孟子·離婁下》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這裡的“赤子”指的是小孩子,“大人”指的是偉大的人。我們雖然未必都能成為偉大的人,但若能夠常懷赤子之心,則可以像現在的韓紅一樣多一份自在和從容。但赤子之心往往不能指望天然的成就,更要依靠後天的反思和覺悟。大家是否還記得,韓紅在採訪中說:

她(奶奶)走了,留下我要自己來思考和麵對人生。她的離去真正給了我一段思考人生下半場怎麼走的時間。

這句話背後藏著一個巨大的真相—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獨自面對人生,我們都免不了要和生死交手,要在生死的大背景下詮釋日常生活的意義。之前所說的“與生命和解”正是因為轉換了人生的舞臺,把自己放到更開闊、更遼遠的地方,原來看似矛盾的、不相容的、無法接受的事物,一下子變小,變得有空間和方法去妥善處置。

在這個意義上,赤子之心不僅是一種性格和行為方式,更是一種超凡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