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瓷:大红大绿也相宜

五彩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宋金。入明,五彩瓷的数量渐多,繁荣始于嘉靖万历年间,鼎盛于清康熙时,之后逐渐衰落。

“五彩”一词,出现于明代晚期。明代天启年间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宣窑五彩,深厚堆垛。”五彩瓷器是釉上彩中的主要品种之一,也被称为“古彩”、“硬彩”。据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覆其上,微微凸起”。


五彩瓷:大红大绿也相宜


其施彩方法,是勾线后平涂填色,以水或胶水作溶剂,按纹饰需要,在已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以多种颜色进行再度创造,在770-800℃的温度中焙烧而成。烧成后的色彩呈现玻璃质状,有坚硬质感。

五彩可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其中青花五彩是五彩中衍生出来的,两者紧密联系,又有区别。


五彩瓷:大红大绿也相宜


五彩瓷器的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钴、锰等矿物元素,采用低温烧制成型。五彩为二次成型工艺,彩饰色料分釉下与釉上两种,常用颜色有红、黄、绿、紫、赭、黑等。所谓五彩并非是说五种色彩同时出现,而是多种彩色之意,但其中必须有红色方为五彩。

明代五彩瓷器装饰以浓重艳丽的红彩为主,显得热烈而鲜明。明代各朝都很爱用红彩器,这就给红彩器的出现和釉上五彩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明代出现以红色为主的彩瓷,可能与洪武皇帝以红色为贵的审美意识密切相关。五彩是以红、绿、黄、蓝、紫为主色,这恰恰符合了东方色彩的美学观。


五彩瓷:大红大绿也相宜


五彩瓷:大红大绿也相宜


五彩瓷在明代出现并兴盛绝非偶然,这完全是陶瓷文化经发展积累到其时被催生而出的一种必然现象。透析自宋代以来中国陶瓷的发展,可见其端倪。宋代陶瓷多冷艳绝尘,典雅孤傲;元代的瓷器多过于粗放狂野;而恢复了汉民族统治的明朝,在度过了一段恢复汉文化精粹、追求严谨的时期后,明中期开始出现追求自由清新的趋向。

明代陶瓷显示了一切制作趋向日常实用,具有平民化以及追求现实生活的意味。明代瓷器不同于宋,也不同于清。一般说来,清代陶瓷是人工的、几何形式的、技术至上的、严谨而规范的。而明代瓷器却是自然的、流畅的、富有更加浓烈的艺术意味。

彩绘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源远流长,五彩瓷的出现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彩绘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历史的车轮一直在前进,艺术之声永远唱响。

感谢您的观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大御瓷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