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杭州首張無人駕駛路測牌照,阿里汽車戰略「由車向路」圈地


拿下杭州首張無人駕駛路測牌照,阿里汽車戰略“由車向路”圈地

文 | 黑君

9月20日,雲棲大會第二天,在上午的“機器革命人工智能峰會”上,杭州市政府向阿里巴巴頒發了杭州首張無人駕駛路測牌照。達摩院人工智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代表阿里“無人車”團隊,接過了這張車牌號為“浙A4390測”的牌照。

據悉,無人車的目前測試路段位於杭州市人工智能小鎮,這也是繼此前阿里方面連續曝光無人車、車路協同技術方案後,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最新進展。

達摩院的無人車團隊

今年4月,據《財新》透露,阿里確認正在研發無人駕駛技術。至此,BAT在無人駕駛方面的佈局已經全部露出水面。阿里研發的是L4級別以上的自動駕駛技術,改裝的林肯MKZ搭載了激光雷達等傳感器,已經在進行常態化路測,並且還有其他幾十輛車已經在開發流程中。當時的招聘需求超過50人。

而領導無人車團隊的領導者王剛,也在那時被媒體爆出。

2017年3月,王剛加入阿里巴巴AI Labs,負責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理解的研發工作。同時,他也是人工智能領域頂尖雜誌IEEE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的編委(Associate Editor)。2016年,他因在深度神經網絡設計上的貢獻,成為MIT評選出的10名亞洲區35歲以下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得主之一。

CVPR 2017 上,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入選了三篇論文,每一篇都有王剛的深度參與,三項研究分別針對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所涉及的上下文模擬、場景分割、行為理解等問題提出瞭解決辦法。而去年阿里發佈的智能音箱天貓精靈,其中就有王剛的多項研究成果。

2017年,王剛入選《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 2017 年全球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TR35)。MIT稱王剛走在了將人工智能變成消費級產品的最前沿。王剛則表示:“人工智能神經網絡的設計需要與現實世界的應用相互聯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商業場景下有用的產品。”

在新加坡時,王剛便進行過車輛、車距、車道檢測的輔助駕駛系統開發,併成功實現了商業化。

今年 1 月份,阿里在國際最大的自動駕駛計算機視覺算法集 KITTI 中,獲得了三項道路場景分割任務冠軍,包括 UMM_ROAD(多車道)與 UU_ROAD(鄉村車道)兩項特定場景評測任務,以及整體場景的綜合評測任務 URBAN_ROAD。

阿里的汽車戰略佈局

隨著拿到杭州路測牌照,阿里在今年的雲棲大會上也宣佈升級了汽車戰略:由車向路延展,利用車路協同技術打造全新的“智能高速公路”。

這一戰略將由AliOS聯合阿里雲、達摩院、高德地圖、支付寶、千尋位置、斑馬網絡等共同完成。

王剛率領的達摩院的無人車團隊研發L4級自動駕駛技術,千尋位置提供高精定位,高德地圖提供高精地圖,阿里雲的城市ET大腦,作為城市智能調度和交通管理中樞,已經和11個城市建立了合作。

千尋位置是2015年阿里和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共同成立。

在操作系統方面,斑馬智行在2014年由阿里和上汽集團共同發起出資成立。2016年7月,搭載了阿里和上汽合資的斑馬網絡系統的榮威RX5正式上市,號稱全球首款量產互聯網汽車。

去年10月,斑馬網絡升級為2.0版本的斑馬智行系統,並和神龍汽車合作,首款搭載了AliOS的智能汽車將落地東風雪鐵龍。在一週前,斑馬智行宣佈獲得超16億元的首輪融資,由國投創新領投,雲鋒基金、尚頎資本跟投。斑馬網絡CEO郝飛表示,此輪融資主要用於頂尖人才的引進和前瞻性技術研發,以推進各業務線迅速擴張和生態開放,繼續擴大斑馬網絡的領先優勢。

斑馬智行方案是基於AliOS系統打造。在阿里看來,這也是AliOS在汽車端的最大優勢。另外,斑馬智行系統中,可以綁定支付寶繳費,還引入了旅遊路線引導、打包銷售酒店和門票預訂等功能。阿里的車載操作系統,秉承了其一貫的“商業優先”的風格。

在雲棲大會上,阿里AI實驗室還發布了天貓精靈車載版語音交互系統TmallGenie Auto。搭載該系統的車輛,不僅可通過汽車使用天貓精靈現有功能,還可通過汽車遠程控制家中IoT設備。同時,駕駛員還可以通過家中的天貓精靈查詢搭載該系統的愛車位置、油量,實現遙控車窗、開關空調等功能,實現家車互聯、人車互動、車車互通。據悉,該系統將首先搭載在沃爾沃汽車上。

阿里AI 實驗室負責人淺雪在今天的雲棲大會上,還介紹了搭載了AliGenie語音系統的阿里首款L4車輛協同自動駕駛新能源車。她表示,這也是對能源交通的重新定義:能夠實現“車端-路端-雲端”三位一體的車路協同智能。

阿里發佈的L4自動駕駛物流車取消了駕駛艙,兩側各有一塊屏幕,行人可以看到車輛的動作。車輛前後和兩側使用Velodyne的16線激光雷達;車頂安裝了一個32線激光雷達,車身還安裝了雙目和單目攝像頭、超聲波雷達等傳感器。

當年,阿里CEO張勇還曾經說過,阿里“不會做無人駕駛”。但實際上,從末端配送機器人到自動駕駛車輛,阿里的在汽車領域的佈局從來不曾停止。

在乘用車之前,無人駕駛物流車是阿里在自動駕駛方面走在前面的業務。

在今年的雲棲大會現場,菜鳥ET物流實驗室還發布了兩款新零售物流無人車,車上分別搭載了刷臉取件櫃、零售貨架等。

拿下杭州首張無人駕駛路測牌照,阿里汽車戰略“由車向路”圈地


2015年,菜鳥ET物流實驗室成立,主要進行無人機、配送機器人等的研發。目前推出過菜鳥小G、小G 二代和小G Plus三款配送機器人。今年3月,“菜鳥小G之父”陳俊波公佈了菜鳥物流無人車在開放道路上行駛的視頻,並且透露,菜鳥無人車將在年內量產。菜鳥的無人車也是採用了激光雷達、超聲波雷達,以及單目、雙目攝像頭、GPS等雷達和傳感器組合,據悉,菜鳥無人車使用的是速騰聚創的激光雷達,定位採用了千尋位置。

現在,阿里自身在汽車產業鏈方面的產品佈局日趨完整:從斑馬智行的操作系統,到高德地圖、千尋位置;以及阿里AI實驗室在數據和語音、圖像等平臺的支持;整車廠的合作,從物流車到乘用車的落地場景拓展。

汽車產業的汽車產業正處於向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的窗口期,智能化趨勢,已經勢不可擋。這個巨大的市場,沒有人想錯過,BAT也不例外,儘管姿勢各不相同。百度在Apollo自動駕駛開放平臺上走得更遠,騰訊也在去年的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推出了車聯“AI in Car”系統,開放騰訊基於AI的鏈接能力和生態資源。

BAT和整車廠商的關係也變得緊密。“北上廣”三大車廠,分別成為了它們的盟友:阿里和上汽的合作由來已久;2017年9月,騰訊和廣汽簽署在車聯網、智能駕駛等領域合作的框架協議;10月,百度和北汽簽署合作協議。當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創業公司中,BAT也全部到位:百度和騰訊投資了蔚來汽車和威馬汽車,阿里則入局了小鵬汽車。

無人駕駛領域的競爭,也更加複雜和多元化。BAT的全面入局,已經讓整車廠、Tier1和車聯網、車機廠商之間的供應關係,悄然產生了變化。汽車產業的價值鏈,或許也將重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