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的族谱——天文学星表纵览(1)

群星的族谱——天文学星表纵览(1)

群星的族谱——天文学星表纵览(1)

了解天空的奥秘无疑是从星星的位置开始的。早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还在用绘画描述生活场景的时候,就有了对那些明亮光点的记录。久远的历史早已无从考证,虽然中学历史书上还会提到《甘石星经》,但战国时甘德、石申其实各写了一部,早已失传,即使是后人编撰的合集如今也只剩名目而已。古希腊喜帕恰斯(Hipparchus)编制的西方第一本星表也是因为在托勒密的著作中被提及才为世人所知,托勒密整理写入《天文学大成》的1千多颗恒星在整个中世纪都是权威,代表了当时目力的极限。 只剩下变化莫测的行星轨道和偶尔光顾的彗星作为那时天文学的全部内容。直到17世纪,望远镜发明之后,人类才得以继续拓展自己的视野……在这漫长的探索历程中,我们对那些遥远世界的所有模糊认识都写在了星表之中,就让我们通过这些坚实的脚印来回顾天文学的发展道路吧!

群星的族谱——天文学星表纵览(1)

在托勒密的地心说中,众多的恒星不过是镶嵌在天穹上的装饰,无足重轻。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人们才在研究行星运动之余捎带着关注这些似乎亘古不变的天体。

群星的族谱——天文学星表纵览(1)

群星的族谱——天文学星表纵览(1)

1603年德国的天文学家巴耶(Johann Bayer)根据第谷的观测资料出版了《测天图》Uranometria,使用希腊字母为恒星命名(称为巴耶命名法),还第一次加入了南天的星座。

群星的族谱——天文学星表纵览(1)

1627年,开普勒将第谷和巴耶的观测资料,发表了《鲁道夫星表》Rudolphine Tables

,包含一千多颗恒星的位置信息,为行星位置的测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群星的族谱——天文学星表纵览(1)

但是欧洲的观测者们一直没办法看到南半球的星空,直到1676年,年仅20岁的哈雷(Edmond Halley)乘坐东印度公司的航船到达南大西洋的圣赫勒纳岛,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南天观测站,在1679年发表了第一份《南天星表》Catalogus Stellarum Australium,含有341颗星的数据,被誉为“南天第谷”,他籍此拿到了牛津大学的学位并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与此同时,另一位观测大师波兰天文学家

赫维留(Johannes Hevelius)的结果却迟迟得不到认可。因为望远镜自1603年发明以来,在天文学界已普遍使用,但由于工艺水平的限制,成像质量并不稳定,事实上直到18世纪,好的观测者(比如后面要提到的赫歇尔)都不得不亲自磨制镜片。赫维留虽然也自行建造了一架望远镜,但他始终不相信光学仪器,坚持使用肉眼观测。当时的英国皇家学会秘书胡克(Robert Hooke)甚至专门派刚从圣赫勒纳岛回来的哈雷去但泽(Danzig)劝说他改用望远镜观测。但他向哈雷证明自己用象限仪和游标盘也可以做的很好。在1690年,他亲自雕刻印刷了精美的《赫维留星图》 Firmamentum Sobiescianum,南天部分用的就是哈雷的数据,同时出版的星表Prodromus astronomiae,包括1564颗恒星,精度甚至超过第谷的观测,达到人类目力的极限。无论如何,望远镜取代目视都是必然的趋势,这于是成为最后一部用肉眼观测的星表

群星的族谱——天文学星表纵览(1)

群星的族谱——天文学星表纵览(1)

上述内容原载于《天文爱好者》2009年第3期

群星的族谱——天文学星表纵览(1)

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是以国家天文台为代表的中国天文界共同打造的一个网络化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资源平台,得到中国科学院科研信息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北京市科委科技专项等的资助,以及阿里云、微软研究院、浪潮集团、中科曙光、北龙泽达、锐捷网络等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微信公众号ID : China-V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