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鎮醬酒的劃分檔次

根據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的不同,醬香型白酒分為四大種類,分別是捆沙酒(即坤沙酒)、碎沙酒、翻沙酒和竄香酒,從品質上講,這四大類醬香型白酒的品質依次降低。

最好的是捆沙酒(即坤沙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傳統工藝的醬香型白酒,其代表為貴州茅臺;最差的是竄香酒(用食用酒精催化釀造出來的),比如某寶上銷售的150元一箱(六瓶)以下的產品基本都是這類產品,建議大家別買這類酒。

(1)坤沙酒(醬香大麴酒);

(2)碎沙酒(是一種麩曲醬香酒);

(3)翻沙酒;

(4)竄香酒;

茅臺鎮醬酒的劃分檔次

(1)坤沙酒(醬香大麴酒):

坤沙酒(醬香大麴酒)也叫“圓籽酒”,坤沙酒在茅臺鎮也叫“捆沙酒”或“坤籽酒”,專業術語為醬香大麴酒,常說的正宗醬香型白酒,是嚴格按照傳統的茅臺酒工藝進行生產,生產週期長達一年,出酒率較低,品質最好;其工藝精髓為“多次高溫堆積發酵”工藝(又叫“回沙”工藝),即使將原料經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並經過三年以上窖藏才能夠出廠,其高粱不能夠全部粉碎,破碎率小於或等於20-30%(下沙2:8比例和糙沙3:7比例)。傳統工藝的醬香型白酒光是糧食成本就已經是幾十元了,所以銷售價格較高。

所以,所謂的“茅臺坤沙酒”是指按照茅臺酒傳統工藝,採用原籽紅纓子高粱,在每年重陽節前後和酒麴按照1:1比例攪拌後(俗稱下沙),九蒸八曬七出:九次蒸煮,第一次蒸餾的原酒不要參入原料中,晾嗮,在釀造中,兩次投料,八次高溫堆積發酵(每次一週)八次下窖(每次一月),七次蒸餾取酒。取出的原酒窖藏三年,三年後勾兌調味,再窖藏一年,最後檢驗出廠。

在遵義地區,“沙”的意思就是指紅粱即高粱,最有名的即是當地產“紅纓子”高粱。因為本地產高粱細小而色紅,所以稱為“沙”。紅纓子高粱又稱糯高粱,粒小、皮厚、澱粉含量高,禁得起多次蒸煮。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五次酒後就被榨乾了,只有本地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粱。在制酒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產出不同的酒。

茅臺鎮醬酒的劃分檔次

投入的是比較完整的高粱,產的酒為“坤(當地方言音)沙酒”;用磨碎的高粱產出的酒名為“碎沙酒”;用最後9次蒸煮後丟棄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藥後產出的酒為“翻沙酒”。

(2)碎沙酒:

碎沙酒(是一種麩曲醬香酒)既用粉碎的高粱釀出的酒稱為“碎沙酒”,生產期間短,出酒率高,品質一般(酒體的香味和厚重感不如大麴醬香酒好);不經過高溫堆積發酵工藝,不需要嚴格的“回沙”工藝,一般烤二三次就把糧食中的澱粉用完。此類醬香型白酒生產成本相對較少,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中低檔產品基本都屬於該類。

(3)翻沙酒:

翻沙酒用坤沙酒最後第9次蒸煮後丟棄的酒糟(丟糟)為配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酒麴藥後釀出的酒稱為“翻沙酒”,“翻沙酒”生產週期更短,出酒率高,生產成本低,品質差,目前市場上的大眾化產品基本都是此類產品。

(4)竄香酒;

竄香酒是用坤沙酒(捆沙酒)第9次蒸煮後丟棄的酒糟(丟糟)為甑醅,加入食用酒精蒸餾後的產品,產品質量差,成本低廉。最差的是竄香酒(用食用酒精催化釀造出來的),比如某寶上銷售的120元一箱(六瓶)以下的產品基本都是這類產品。這類產品嚴格來說,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醬香型白酒。

醬香酒各個等級的主要區別:

1.坤沙酒和其它三種酒工藝不同;

2.坤沙酒用高溫大麴作為糖化發酵劑,碎沙酒等其他種類酒一般用麩曲作糖化發酵劑;

3.坤沙酒品質最好;碎沙酒品質一般;翻沙酒品質差;串香酒產品質量差。

茅臺鎮醬酒的劃分檔次

從以上可以看出,最差的醬香型白酒也需要通過高溫蒸餾,這與其它香型的白酒是一個根本的區別。貴州茅臺鎮是我國醬香型白酒的發源地,也是我國醬香型白酒主要產區,在茅臺鎮幾百家白酒生產企業中,絕大部分企業以生產碎沙酒和翻沙酒為主,只有實力雄厚的少數企業有能力生產捆沙酒,因為生產捆沙酒需要強大的資金做後盾,至於那些小作坊,那就基本是以竄香酒為主了。

醬香型白酒由於生產工藝的特殊性,除竄香酒外都是真正的糧食酒,加上必須長期窖藏,品質優異,所以越來越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市場銷售量逐年遞增,但目前市面上的醬香型白酒魚龍混雜,價格差異巨大,消費者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生產醬酒時原料不一樣、工藝不一樣,甚至偷工減料,使得生產出來的不是正宗的醬酒,更不是真正的放心酒、良心酒!其實我們可以簡單的從價格上來判斷,市場上低於100元一瓶的酒基本可以說不可能是傳統工藝的醬香型白酒。另外,由於市場上部分不法分子以次充好、唯利是圖,廣大消費者還需要警惕假冒偽劣商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