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我的大學|長安大學以興業報國爲己任 助力港珠澳大橋建設

煙波浩淼的伶仃洋海域,自古就是海上交通要道;也因其海面寬闊、入海口水急浪高,而成為現代交通建設的一大難題。而今,一座宏偉壯觀的大橋已經橫臥在這片水面之上,如一條蜿蜒輾轉的巨龍一般,連接了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它就是港珠澳大橋。自1983年提出建設理念、2003年進行建設論證,到2009年開工建設,直到近日建成通車,這座史上建設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項目凝聚了千萬建設者十餘年的心血,建設過程中克服了無數難以想象的困難。如今,大橋通車之日,舉國歡騰,在曾經深度參與大橋建設的長安大學師生和校友心中,激動之情更是難以言表。

厲害了我的大學|長安大學以興業報國為己任 助力港珠澳大橋建設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E16沉管浮運安裝取得圓滿成功

港珠澳大橋跨越我國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港珠澳大橋是我國繼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京滬高鐵之後又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2015年英國《衛報》將港珠澳大橋評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在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長安大學科研團隊及校友全面參與了包括設計、科研、施工、管理等各個方面的工作,為大橋的建設運營做出了突出貢獻。

以科研優勢力量 助力大橋建設科技攻關

在大橋建設過程中,長安大學充分發揮公路橋樑隧道方面的專業優勢,根據工程建設的需求開展多項技術難題攻關,為大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助力“中國標準”走向世界。據悉,長安大學共有六個科研團隊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科技攻關:沙愛民、陳華鑫教授團隊承擔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島隧工程“節段式沉管隧道路面關鍵技術”研究,賀拴海教授團隊承擔青州航道橋主橋的施工過程精細化分析及控制研究,謝永利教授團隊承擔了“外海厚軟基大回淤超長沉管隧道基礎沉降控制技術”研究、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通風物理模型試驗研究,劉健新、李加武教授團隊承擔港珠澳大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結構抗風性能試驗研究工作,王元慶教授團隊承擔大橋建設職業健康、安全、環保一體化管理實踐後評價專題研究,楊志強教授團隊承擔島隧工程深水深槽長距離沉管隧道最終接頭測控技術研究。

港珠澳大橋地處颱風、航運、海事、環保、景觀、航空管制等諸多因素約束的伶仃洋區域,為保證航空和航運不受影響,經過研究論證,大橋採取“橋—島—隧”結合的建設方案,其中海底沉管隧道長達6.7公里,並採用海平面以下45米的深埋方案,無論從建設長度還是水下施工難度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長安大學的沙愛民、陳華鑫教授團隊承擔了“節段式沉管隧道路面關鍵技術”研究任務,這一科研項目針對節段式沉管隧道管節之間變形大的突出問題,設計提出了合理的路面結構和沉管接頭的路面材料設計方案,良好地適應了管節之間的變形;開展了實驗室和足尺沉管隧道路面燃燒試驗,設計了阻燃路面材料,其燃燒時間比普通路面燃燒時間減少150秒左右;氣場溫度比普通路面降低30℃,阻燃效果十分明顯;基於對隧道中“燈—路—人”照明系統中的照明接收端的研究,提出了抗滑、高亮度的海底長隧道路面瀝青混合料材料組成設計要求以及路面施工工藝要求和組織方案。謝永利教授團隊承擔了“外海厚軟基大回淤超長沉管隧道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項目中的兩個專題研究:“基於回彈再壓縮特徵的天然地基沉降分析與控制技術”和“沉管節段接頭構造性能研究”,研究成果給出了沉管隧道的沉降計算方法及相應的參數取值,建立了沉管隧道地基沉降計算模型,揭示了沉管節段接頭剪力鍵在地基差異沉降條件下的作用機理,為準確評估港珠澳沉管隧道在多工況條件下的基底回彈、沉降、縱向剛度變化情況以及沉管隧道剪力鍵的優化設計提供了重要支撐。楊志強教授團隊承擔了島隧工程深水深槽長距離沉管隧道最終接頭測控技術研究,藉助長安大學自主研發的高精度磁懸浮陀螺及受限空間定向技術,攻克了港珠澳大橋長距離海底沉管隧道的精準對接難題。

厲害了我的大學|長安大學以興業報國為己任 助力港珠澳大橋建設

一航津泰4000噸起重船完成墩臺吊裝

在海面上遙望港珠澳大橋,長龍臥波,優美壯觀,主體工程的三座通航孔橋:青州航道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九洲航道橋頗為惹人注目。長安大學賀拴海教授團隊承擔了青州航道橋主橋的施工過程精細化分析及控制研究,進行了世界首座斜拉橋主塔“中國結”造型橫向支撐體系的預製、拼裝、吊裝、安裝、焊接過程的精細化分析及控制,為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鋼結構結型撐與混凝土橋塔完美連接提供了技術支持;採用無應力控制法完成了鋼箱梁下料、初拼、組拼、運輸、安裝的全過程分析,為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的順利合龍及線形控制提供了技術支持;進行了海洋氣候條件下的複雜結構體系施工過程風險分析並提出保障措施,確保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施工過程中的結構安全;進行了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合理成橋狀態及索力優化分析,確保橋樑在建成後達到理想工作狀態。劉健新、李加武教授團隊承擔了江海直達船航道橋的結構抗風性能試驗研究工作,得到了主樑風致振動的特性,提出了有效且經濟的主樑渦振抑制措施,提供了斜拉索減振方案,給出了橋塔施工的渡颱風指導建議。團隊經過研究提出的主樑渦振抑制措施大幅降低了該橋主樑風致振動減振費用,實現了颱風期間橋塔施工的安全,確保了主橋工期。優化的斜拉索減振方案,節約了拉索減振裝置的成本,提高了拉索的疲勞壽命。

在大橋建設過程中,工程施工之外的研究工作,同樣關鍵而頗有成就。評估海底沉管隧道工程的安全性時,除了基礎工程建設方面的考量外,運營期間的通風、防災、救援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在沉管隧道通風技術的研究中,曾經承擔“秦嶺終南山特長公路隧道通風技術研究”重大項目的謝永利教授團隊給予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為港珠澳大橋運營120年的目標提供保障。作為一項世紀工程,施工理念和技術需要不斷創新,管理理念同樣要與時俱進。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實施了一體化的職工健康、工程安全與環保管理體系,以保障建設過程中健康(Health)、安全(Safe)、環保(Environment)效果。長安大學王元慶教授團隊承擔了大橋建設中的職業健康、安全、環保一體化管理實踐後評價專題研究,總結和歸納HSE管理實踐成果,評估HSE管理體系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適用性,梳理HSE管理成果的先進特點並分析其應用的邊界條件,提出推廣改進建議,為大橋建設過程中實現職工健康、工程安全與環境保護目標做出了突出貢獻。

而今歷經十餘年的艱苦奮鬥,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終於華麗亮相,博得了全世界的關注,也得到了連綿不絕的喝彩聲。身為“青州航道橋主橋的施工過程精細化分析及控制研究”科技攻關項目的負責人,長安大學教授賀拴海百感交集:“在參與青州航道橋科技攻關的過程中,我曾經多次踏上這座大橋的施工現場,也暢想過它將來通車時的壯觀景象。如今看到曾經的想象變成了現實,心裡非常激動。港珠澳大橋作為一項世紀工程,它的建設凝聚了無數建設者的非凡智慧和辛勤勞動,它的開通也是我們公路交通科技工作者的驕傲。相信在未來,我們會建成更多像港珠澳大橋一樣的超級工程,為實現交通強國的夢想貢獻力量。”

優秀校友雲集 為大橋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

自1951年建校之日起,長安大學就一直致力於公路交通、國土資源、城鄉建設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為公路交通行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行業發展付出了智慧與汗水。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中,隨處可見長安大學優秀校友的身影。從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總工程師蘇權科,到港珠澳大橋前期規劃設計論證專家、施工中沉管隧道項目技術專家、中交公路規劃院副院長徐國平,從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助理高星林,到江海直達船航道橋橋塔“海豚塔”的設計負責人文峰,從橋面鋪裝施工項目部項目經理楊東來,到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三地聯合辦公室負責人門小雄,無論是總體規劃、前期施工方案制定還是管理、設計、施工、監理、運營、環保等各個環節,到處都有長安大學優秀校友的創新智慧,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也凝聚了他們忘我的付出與深厚的情感。

厲害了我的大學|長安大學以興業報國為己任 助力港珠澳大橋建設

蘇權科——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

出生於陝西岐山的蘇權科在1985年考入原西安公路學院(長安大學前身),攻讀橋樑與隧道專業研究生。畢業時,他婉拒了當地企業的高薪挽留,選擇了廣東省交通科研所。“我是學橋樑的,之所以選擇廣東,是覺得這裡地處沿海,江多河多,修橋的機會也多。”他說。幾十年間,蘇權科一直以橋樑為伴,主持、參與了汕頭海灣大橋、廈門海滄大橋等多個重大橋樑建設工程。2004年起,蘇權科擔任任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技術負責人,負責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的組織管理工作,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成立後擔任總工程師。與港珠澳大橋建設歷程相伴的十四年裡,蘇權科始終記得當初踏足伶仃洋時,心中的願望:在這裡造一座橋。經過研究論證,他們為這座橋制定了三個建設標準:世界一流的跨海大橋、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成為地標性建築,研究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港珠澳大橋專用技術標準體系,確定了大型化、標準化、工廠化、裝配化的“四化”建設原則,有力地確保了大橋建設的順利進行。基於港珠澳大橋建設所形成的技術標準、研發的施工設備、施工工藝等多項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對於國內外其他工程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將“中國標準” 有力地推向了世界。

厲害了我的大學|長安大學以興業報國為己任 助力港珠澳大橋建設

高星林——港珠澳局長助理兼計劃合同部部長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助理兼計劃合同部部長高星林1999年本科畢業於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長安大學前身)橋樑工程專業,2008年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至今已過去了十年。性格開朗熱情的高星林天生喜歡挑戰,但是在建設之初,面對一片汪洋的作業現場,他們還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他和同事所從事的工作是參與整個項目管理模式的構建,他們建立了一個工作方法思維模型,首先是確定目標,根據目標去尋求最佳的實現模式,並從制度、資源、合同機制、招標隊伍等方面提供保障,把一個複雜的事情分解為若干個簡單的事情,有力保證了大橋建設的順利進行。參建港珠澳大橋的經歷讓高星林感觸頗多:“現在走在大橋上,看到聳立的橋塔,看到優美的橋樑的線型,看到成功施工的沉管隧道,經常會想起我參建大橋的這十年。這個項目給了我們一個平臺,給了我們工程管理和施工的國際視野,也給了我們可以為國家做點事、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同時,也給了我們快速的成長。能夠參建這樣一個偉大的世紀工程,我們感覺到非常自豪。”

厲害了我的大學|長安大學以興業報國為己任 助力港珠澳大橋建設

文鋒—江海直達橋航道橋設計者

港珠澳大橋三座航道橋的橋塔造型都非常優美,同時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海洋文化元素,非常具有美感。其中江海直達船航道橋的所在地是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因此該航道橋的橋塔設計成線條流暢的海豚造型,意寓海洋動物與人的親密關係。這個造型的設計者文鋒本科就讀於長安大學公路管理專業,研究生就讀於橋樑專業,2011年加入港珠澳大橋建設項目,負責江海直達船航道橋橋塔的設計工作。橋塔的設計過程既是一項發揮藝術造型能力的工作,同時也要結合造價、安全、工期、後期維護等客觀因素,對設計圖進行可行性論證與改進。文鋒始終堅信:只有把工程和藝術充分結合,才能做出精品。為了確保橋塔的安全與可行性施工,文鋒對每一部分的每個細節,包括螺栓、焊縫、鉚釘板項目的應力受力都進行了精確的計算,並獨自完成了有線源的立體分析建模,甚至連過焊孔都是他一個一個掏出來的。為保證曲線形橋塔的每一個腔室在檢修時都達到“可檢可達”標準,文峰要求設計組人員深入到同比例模型之中,親身體驗每一個角落的可到達,並以此進行橋塔的設計。正是基於前期所做的大量精細工作,文鋒對於自己的設計方案有著高度的自信;也正是由於他在設計施工過程中的堅持,才造就了這一座造型驚豔、設計精密的海豚塔,也正是由於他的高標準嚴要求,才確保了自重3000噸的海豚塔順利完成了一次性吊裝。

厲害了我的大學|長安大學以興業報國為己任 助力港珠澳大橋建設

長安大學部分校友合影

十年大橋夢,今朝方始成。參建世紀工程的寶貴經歷讓長安大學人在磨練中獲得成長;相信在今後的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將會有越來越多長安大學人,以拼搏奮鬥踐行長安大學精神,以無私奉獻助力交通強國夢的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