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趣——記憶中抹不去的那一口井

每一次從球場上大汗淋漓地退下來,總會去旁邊的便利店買上一瓶冰鎮可樂,雖然非常解渴酣暢,但都會撬開腦海裡回憶湧泉的缺口,想念起童年老家門前的那一口井。

拾趣——記憶中抹不去的那一口井

童年爾,農村那時候是沒有普及自來水供應的,村民的一切生活用水都要從臨近的河流中去挑起,遇到旱季的時候,每家每戶更要提前去河裡挑好幾缸水在家裡備好,但遇上罕見的大旱,水還是很緊張。大概在我五六歲的時候,父親毅然決然地敲定主意,準備在門口打一口井。

那天早上天矇矇亮,我便被屋外機器的轟隆聲吵醒,父親已經叫來了打井的隊伍,一行人開著機器,拿著長長的膠管,農村人打井很有講究,這也是我後來從村裡教書匠那裡聽來的。第一,井一定不可與灶相鄰,井水五行為陰,爐灶為陽,陰陽相對立,不應在灶位直接看見水井。第二,水井絕對不能在屋後正中央,也不能設在來龍入穴處,阻斷了山脈的氣脈。第三,井水都是從地底來的,由於地底陰氣很重,所以井口的大小不能太過於巨大,巨大的井口就會導致陰氣上升,破壞住宅的生氣。不僅不會帶來財運,還會導致破財。而且井口過於大,也會導致很大的危險。所以在不使用的時候,要蓋起來。第四,古人講究天圓地方,因為天圓地方的物體最容易聚集天地生氣。所以說水井的井口最好是設置圓形的,因為能鎖住更多的生氣,帶來更多的財運。父親後來決定把井打在村頭的地方,雖然離家有點遠,但也算方便了令裡四舍。

拾趣——記憶中抹不去的那一口井

井打好的那一天,父親顯得格外開心,村頭村尾也來了不少人,父親頗有些興奮地點燃了早早就備好的鞭炮,像是置辦了一件大事,可在那個年頭來說,這可不就是一件大事,村民的臉上也洋溢著笑容,畢竟從現在以後,用水也不需要跑出村到幾百米遠外的河邊了。中午,母親準備了一桌子菜,父親則喊上了伯伯,叔叔以及村裡的幾個德高望重的老輩在一塊喝酒。而我們小孩此時則聚在新井旁邊打水。可不管怎麼壓動撬架,就是不出水,旁邊的小夥伴有些好笑,“會不會壞了,怎麼沒有水呢?”我有些臉紅,不服氣地又加重了力氣,動作幅度更大了,母親走過了,把我從腳下踮起的磚頭上拎下來,用圍裙擦了擦腦門的汗,“打水之前,你們還缺了一樣東西…”媽媽說完,轉身回家拿了一瓢水,倒進了壓水的機子裡,然後輕輕地壓下了撬架,一股清涼的水變嘩嘩地從口子裡出來了。“用完了記得把水瓢裝滿水,方便下次使用。”

拾趣——記憶中抹不去的那一口井

從這以後,這口井慢慢地成為了我們村最火的一個地方,盛夏的傍晚,總會聚集了許多人,大人們在一塊討論著莊稼的長勢,議論著國家大事,而我們小孩則會成群結隊地跑到村後的田野裡去捉螢火蟲,筋疲力盡的時候就會團坐一圈,挨個講鬼故事,稍微調皮一點的小夥伴在講到精彩之處,還會故作停頓突然大叫一聲,嚇得我們屁滾尿流。夜漸漸地深了,村口的大人們納好了涼,也喚著我們回家。感覺那時候時間過得很慢很慢,慢到僅僅一個晚上,我們可以去做很多有趣的事情。那時候家裡是沒有冰箱的,父親白天從地裡摘上來的西瓜,都會放在一個桶裡,然後慢慢地打開井蓋,把桶再放進陰暗潮溼的井水裡,待到幾個鐘頭之後,便帶上我過來取瓜,吃上西瓜的一刻,那沁人心脾的一份清涼感至今仍令人回味無窮,偶爾也會路過幾位村民,父親會毫不吝惜地也請他們嘗一嘗西瓜。我們小孩子放學回來後,也總會圍在這口井旁邊,喝上幾口甘甜的井水,然後捧著井水沖洗一下溼漉漉的臉龐,頓時覺得身上疲憊感全無。父親每次從地裡忙完農活回來,也會接一盆井水洗臉,然後坐在井蓋上面休息,彷彿洗去了一身的勞累。冬天的時候,井水由於是地下水,常常冒著熱氣,家家戶戶都會選擇來此洗菜,洗衣服。早上起來洗臉的時候,母親也總會領著我來到井邊,接盆井水,我把雙手放進去,感覺暖暖的,很舒服。

拾趣——記憶中抹不去的那一口井

再慢慢地,村裡打井的人家越來越多,但人們還是會習慣來到我家的這口井旁邊納涼休息,至今讓我依舊魂牽夢縈的就是放學的時候,母親站在村口壓井打水的場景。

我們這一輩子都是在接受新事物,丟掉舊東西的路上,但總有一種情感伴我們永遠,可能那就叫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