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展图赏|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

■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全国摄影作品展入展作品选登

■陈曦 点评

宣汉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境内的 巴山大峡谷属喀斯特地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薅草锣鼓所在地。由中国摄影报社、中共宣汉县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全国摄影作品展,入展作品已于近日揭晓。

入展图赏|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

晖映巴山大峡谷 曾宪平 摄

点评:巴山大峡谷前身为宣汉百里峡,是喀斯特岩溶地貌构成的山地峡谷型自然风景区。这张照片不但展现了巴山大峡谷的雄伟壮丽,也运用技巧对光线进行控制,小光圈和较慢的快门速度将阳光拍出了星芒效果,霞光万丈的视觉效果由此而出。

入展图赏|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

巴山天路(组照之一) 龚伟 摄

点评:巴山天路虽然沿途千山万壑、层峦叠嶂,但在无人机的视角下,天路随山势而走的曲线却“描绘”出别样美感。在航拍时,利用地面上的景物、色彩或者图案进行构图很讨巧,但也需要摄影者有善于发现的眼力和严谨构图的能力。

入展图赏|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

晖映雪山 樊孝海 摄

点评:看似平淡的雪景照被山间的小房子“点亮”,可见自然风景照片中有一个视觉中心点有多重要。虽然前景不突出,但由于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和光影变化,照片看上去依然很有层次,将宣汉雪景拍出了北国风光的韵味。

入展图赏|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

狮舞索桥 范辉 摄

点评:照片使用无人机垂直拍摄,作者很巧妙地利用角度,让索桥这个主体以“1”字形的呈现方式平衡地切割了画面,桥上的舞狮队伍成为画面点缀,衬托了主体。虽然角度新奇,但舞狮的阵势有所缺失,除了形式感,拍摄时也应注意画面内容是否良好地契合了主题。

入展图赏|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

峡谷雪景 宋万明 摄

点评:作者登高远眺,雪后的峡谷景色尽收眼底,太阳初升,清晨的萧瑟氛围与白云、雾气的冷色调交相辉映。作者后期对照片进行了色调、锐度方面的再加工,让画面更显气势。

入展图赏|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

绝壁有路 程志远 摄

点评:作者从这个角度拍摄山间修建的绝壁栈道,给观者的视觉感受是颇为惊险的,但由于光线的原因,令栈道在幽暗的山谷间化为一条飘荡的白色丝线,反而有一种美感。再加上远景中蓝天、白云、群山的背景衬托,与前景形成反差,增加了层次。

入展图赏|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

晨光耀罗盘 张建杰 摄

点评:画面中,透过乌云撒向群山的光束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能拍到这样的画面也算是一种运气。当然,作者通过构图也较好地展示了这一奇观。后期处理时,作者又降低了亮度,让光束更明显、突出。

入展图赏|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

安居乐业 杨海鸿 摄

点评:这是一幅偏画意的照片,作者较好地利用河水倒影,以达到景物对称的效果。拍摄时,以小船为主体,作者将其置于画面黄金分割点处,远景的群山、房屋作陪衬,再加上阴天和云雾的渲染,意境油然而生。

入展图赏|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

同舟共济 万燕明 摄

点评:作者位于高处俯拍在漂流的皮划艇,较快的快门速度瞬间定格了水流状态,泛起的浪花交代了水流的湍急。皮划艇和救生衣鲜亮醒目,所在位置也由作者精心安排,构成平稳。

入展图赏|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

土家迎亲(组照之一) 范明飞 摄

点评:这张照片作为组照之一十分点题,画面中的各个元素都烘托了气氛。构图时,居中的新娘和伴娘身着鲜艳服饰,吸引着观者目光,围观村民的眼神和表情也生动引人。民俗活动的记录不仅要从一个点出发,更需要全面展示,以专题呈现,更能深入人心。

入展图赏|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

洒向峡谷都是爱 徐铵 摄

点评:照片中人物动作、环境美感等元素都十分规矩,略有摆拍之嫌,但能观察到这样的景致,利用娴熟的曝光技巧将其记录,既考验摄影者的观察能力,也足见其摄影功力较好。相较于普通的留念照,这样的照片不是更有趣吗?

入展图赏|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

撒网 冯学东 摄

点评:作者低角度拍摄渔民撒网捕鱼瞬间,由于天色较暗,借助环境光,令画面中只能看到渔民和扑面而来的渔网,给观者极强的身临其境的感觉。照片若一次拍得,堪称出色,即使人为设计,想法和角度也颇具心思。

入展图赏|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

苦村方舟 张昌军 摄

点评:8秒的曝光时间加上F18的光圈值成就了这张夜景照片。山谷之中,夜幕降临,客栈的装饰灯光勾勒出建筑结构,光源处的星芒效果略带璀璨之感,行驶在路上的车辆也随着长时间曝光在画面中拉出虚幻的线条。虽然画面较美,但天色尚早,若左上方有星轨流动,效果更佳。

入展图赏|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

薅草锣鼓 龙潜 摄

点评:薅草锣鼓又称薅草号子,俗称打闹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作者使用广角镜头低角度取景,薅草季节劳作的人们和相对而立的歌手、鼓手都纳入画面之中,交代了薅草锣鼓的特色。

入展图赏|梦里巴国·巴山大峡谷

巴山峡谷诱影人 廖宗义 摄

点评:画面左侧手举相机拍摄的摄影人与右侧崇山峻岭的景观相互呼应,点明“诱人”的主题。从角度来看,作者想必也是摄影人之一,这也给人一种提示,即很多人面对同一场景时很容易拍出画面雷同的照片,换个角度,就会获得不失气势且更有趣的画面。

闲话大展

恰到“高”处与恰到“好”处 ▣徐焴

自从大疆推出小型无人航拍机以来,利用无人机航拍的摄影人越来越多,而且获得了不小收获。无人机拍摄的照片已成如今参评参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少人在使用过程中片面追求升空高度,有的甚至不惜冒险违规,对无人机程序做破解,指望解码后使无人机在限飞区域起飞或超过规定限高拍摄。暂且不谈这种违规做法很可能产生的不良社会后果,或是有可能为设备安全带来的隐患,认为超过设备原定程序限定高度则拍摄效果更好的观点,其实也存在片面性。实际上,无人机并非飞得越高图像效果就越好。

我们知道,哲学基本原理中有“质、量、度”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凡事都有个“度”,超过一定的“度”,其性质反而容易出现新的变化,甚至恶化,即所谓的量变到质变。因此用无人机拍摄的高度选择,同样存在对“度”的必要控制。

绝大多数无人机拍摄系统所选用的影像传感器尺寸都较小,而飞行拍摄过程中上升高度过高,物体成像也越小,反而明显影响图像分辨率和照片清晰度。可以说,飞得过高,画面细节表现分辨率大幅降低,其实得不偿失。除非拍摄城市摩天大楼等有扩展视角需要,采用无人机航拍接片素材可能更为科学合理。

另一个典型问题是取景角度。有的摄影人以为“上帝视角”就得从垂直角度拍摄,但这样俯视所得到的画面往往类似于谷歌地图般的平面效果。因此,我们应当从反映美感还是信息量表现角度来充分考虑角度的选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灵活处理为要。

关于广角镜头的使用也值得斟酌。不少摄影人偏爱用广角、超广角镜头拍摄,不惜巨资购买。窃以为,除了为追求某种特殊变形效果而特地选用超广角镜头,不要说拍摄人物活动了,就是拍摄风光、建筑等特定题材,焦距过短的超广角镜头所带来的变形效果往往也很难令人满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现场空间符合条件,与其单纯选用超广角拍摄,还不如接片来得更为合适。相对来说,获取接片素材时能用焦距相对更长的镜头,得到的素材透视效果变形较小,通过适当拼接后透视关系也更为自然,画面效果也更理想。

俗话说“想要甜,加点盐”。但加盐不能过多,影响口感,反而令人难以下咽。我们拍摄参展参评照片时,同样需遵循适量、适度原则进行采撷,才可能收获比较理想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