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展图赏|金彩盘州

■“金彩盘州”全国摄影大展入展作品选登

■解放 点评

盘州市地处滇、黔交界,是贵州的西大门,这里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即为商贾云集之所,财富物丰之地,有着独特的区位、交通、资源和大企业集中等优势,享有“滇黔锁钥”、“川黔要塞”、“金三角”及“世界古银杏之乡”等美誉。由盘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摄影报社联合主办的“金彩盘州”全国摄影大展,入展作品已于近日揭晓。

入展图赏|金彩盘州

草原胜景 文劲松 摄

点评:升腾的晨雾像蓝色的纱巾笼罩着连绵起伏的丘陵,若隐若现的灯火点缀其中。拍摄时机选择得当,浓郁的蓝调效果给人宁静悠远的印象,元素简洁有致,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氛围。

入展图赏|金彩盘州

草原花开 廖扬林 摄

点评:漫山遍野的山花簇拥着现代化公路,画面中虽然没有人物出现,但远方的美好却令人遐想。假设作者只是单单去记录山花的美丽,就不会带来更多的联想,统一中有变化,让人在赏心悦目的风景中听到画外音。

入展图赏|金彩盘州

天池 刘伟红 摄

点评:表现天池的影像并不鲜见,这幅作品在色彩上略胜一筹,橘红色的山体与蓝色水面中的倒影,在色彩上形成对比互补关系,使得画面通透鲜亮。

入展图赏|金彩盘州

蛟龙入海 敖显模 摄

点评:一幅成功的作品离不开一个画龙点睛的好标题,这幅作品就具备这个优点,高架桥梁如蛟龙,延伸入云海。拍摄角度选择较为精心,拍摄时机也是可遇不可求,云雾把人造工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可见前期考虑周全,后期制作精良,且将主观思想融入客观景观。

入展图赏|金彩盘州

梯田之春 肖本祥 摄

点评:梯田因线条变化多端、极具韵律之美而成为摄影人非常喜欢拍的题材。这幅作品最出彩的是一块水面反衬出的水牛与农夫,这一趣味中心成为画面中的一个重音。画面用色单纯,景观呈现出较强的立体感。

入展图赏|金彩盘州

天堂酒店 黎峰 摄

点评:如何结合环境去表现这种建筑场景是拍摄之前首先需要考虑的重点,前景绚丽的山花如同众星捧月,衬托出酒店所处的独特环境,暖暖夕阳更突出了温馨的气氛,为这幅作品附加了宣传价值。

入展图赏|金彩盘州

天山飞瀑 邓强 摄

点评:画面拍摄角度新颖,陡峭的山谷中,一泻千里的瀑布极具动势,元素虽然简单,却有着诗意,酷似大写意中国画。可见影像同样可以用于抒发情绪,以可视语言为大众所接受理解。

入展图赏|金彩盘州

新农村遇彩漂 蔡军 摄

点评:这是一幅记录户外运动的作品,仔细看看环境的取舍,秀美的山峦拥抱着现代化的村落,飘动在空中的降落伞与之遥相呼应,前景、中景、远景三种景别搭配合理,丰富了画面的空间纵深感。

入展图赏|金彩盘州

丹霞山神云 姚祥林 摄

点评:画面色彩饱和,冷暖色调对比强,空中的彩云成为画面的亮点。看似平常的山峰景观,因为这片彩云的出现而显得神奇壮观。整体显出较好的空间感,画面散发浪漫气息。

入展图赏|金彩盘州

珍珠璀璨 敖波 摄

点评:一缕区域光照亮了山坡草地上悠闲吃草的羊儿,长焦距镜头结合小光圈的组合方式有效地压缩画面空间的同时,又得到了较好的成像质量。技术上的控制似乎无可挑剔,只是在意境的传递上缺少新意,得之不新,失之不舍,其实是常见题材需要突破的问题之一。

入展图赏|金彩盘州

乌蒙骏马 何万全 摄

点评:骏马奔腾在古老的草原上,山还是那座山,云还是那片云,令人耳目一新的是现代化的风力发电设施。这一元素被作者收入背景画面中,正是这个细节的出现,才让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入展图赏|金彩盘州

航拍新民镇梯田 杨舰 摄

点评:航拍作品随处可见,这幅作品在拍摄角度上不具新意,只是画面的肌理效果比较抓人眼球,如同油画的笔触。后期制作时可突出表现这一长处,观赏效果会更突出。

入展图赏|金彩盘州

乌蒙雪景 刘文华 摄

点评:季节天气的变化会让司空见惯的景观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前景中挂满霜花的山体植被极具质感,朦胧的背景与之形成刚与柔的对比,画面层次变化丰富。用渐变的影调来获得空间感是这幅作品的看点。

入展图赏|金彩盘州

晨 曾令强 摄

点评:初秋的晨雾笼罩着村庄,远山如黛,整体如同一幅意蕴悠远的水墨画。山脚下的几座房屋打破了混沌的画面,所占比例虽小,却反衬出自然环境的宽广辽阔。

入展图赏|金彩盘州

梦幻之夜 但晓军 摄

点评:夜幕下的城市流光溢彩,作者使用小光圈慢速度记录下汽车灯光留下的轨迹,都市繁华喧嚣的气氛十分突出。画面的色彩变化升华了主题内涵。道路两侧楼房在结构的呼应下显得协调。

闲话大展

知识复利与创新能力 ▣喜雨

我们知道,钱存在银行会产生一定利息,而当满足一定条件后,原来的利息也会产生利息,这就是所谓的复利。虽然复利是一个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名词,但最近我也听到一种很有意思的新说法——知识复利。知识复利指知识的累积叠加后,为个人认识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等带来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新知识与老知识有机交融后,将不断形成解决下一个问题的思维思考能力。这样的能力积累和融合过程,能让一个人的知识不断以“复利”的形式快速反应,从而产生积极作用。从摄影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包括摄影知识和日常所累积的综合知识,产生知识复利的可能性就越大,灵活处理各种题材的能力也就越强。

联想到在我们周围有一些摄影人,搞了很多年摄影,甚至参评参展入选作品也为数不少。但这些作品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福建霞浦小皓一带的捞小海或紫菜田劳作,杨家溪老榕树下借助烟饼形成的“耶稣光”中牵牛的老农夫妇,广西桂林的漓江渔火,湖南小东江的撒网,还有云南红土地上的长胡子遛狗老人,等等。由于无数人成群结队在“出大片儿”的地点扎堆拍摄,甚至季节、时间、取景视角以及光影利用等方面大都一致,更不要提在“导摄”对讲机指挥下获得的“作品”了。从表面上看,随团队出行拍摄,的确能拍到不少漂亮的照片,但如果没有体现个人的主动性,在题材选择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没有真正展现摄影人的知识积累以及技能发挥,充其量只算是习作。所以,即使是随团拍摄,也得不断提醒自己时刻保持独立思考。画面再美,没有作者个人积累的发挥,很难获得复利。很显然,如果摄影人平常没有足够的上进心,也不愿对摄影艺术理论以及相关技法等的学习花工夫,仅仅热衷于追随程式化的拍摄,不可能有长足的进步。

摄影是个系统工程,从选材、取景、拍摄到后期处理,包括定标题、配相应的文字说明等,都需要作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尤其是从创新角度来看,并非模仿出精彩的照片就证明自己水平提升了,主动思考、勇于突破也很重要。摄影人只有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法,才可能将知识复利提炼、糅合、运用到每一次拍摄中,以致触类旁通。这样也才不会让自己在参评参展时受限,导致未来的摄影之路越走越窄。

记得在一次摄影讲座中听到一种观点:摄影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选择独特的角度。我觉得其中所说的“角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理视角,与摄影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选择题材的视角等有关;二是物理视角,这与相机所处的空间位置以及镜头所瞄准的物理空间有关。但要真正选到合理且独特的角度,无论是心理视角还是物理视角而言,都需要摄影人具备广泛的社会阅历、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对摄影语言的深刻理解,这也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具体演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