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數養娃後開始經歷的「鄙視鏈」你中了幾條?要快樂還是要面子?

鄙視鏈這東西

到處都多多少少存在

萬萬沒想到

很快的

連課外班都出現了鄙視鏈

沒有英文名的小孩不配跟我的孩子玩

鄭開欣帶著5歲的女兒在國貿玩耍,一個年齡相仿的小女孩湊到女兒面前說:“我叫Lucy,你叫什麼?”女兒回答:“我叫Eva。”於是兩個人開始玩耍。這時,旁邊另一個男孩子也想要加入,但是得知對方沒有英文名字後,Lucy拉著鄭開欣的女兒跑開了。

在一旁目睹了全程的鄭開欣略感尷尬,夾雜著一絲竊喜和滿足。她給女兒報的英語補習班,每學期的學費約2.5萬元,這是和Lucy交朋友的代價。

人們發現,原本被認為相比平民階層,更有能力為後代佔據優質教育資源的中產階層,內部分化非常嚴重。在一個年收入5萬至過百萬都被視作中產階級的國度,即便同為中產子女,童年也是不平等的。

在一個信奉“別人都在努力,你不進步,就是退步”的階層內部,幾乎所有中產家長都在儘自己最大能力,將孩子培養得更為出眾,更為“高級”,最終目標是將後代送進比自己所處的更高一級的“階層”。

然而你為孩子劃定的人生藍圖,也許只是別人家孩子的起跑線。

悉數養娃後開始經歷的“鄙視鏈”你中了幾條?要快樂還是要面子?

走進中產階級的家庭,便會發現,從孩子出生開始,家長們就精心挑選更好的房子、更好的玩具、更好的早教班、更好的服飾、甚至更好的動畫片、更好的旅遊地……早在學齡前,因為各種自願或不自願的攀比,中產階級內部就已經形成了一條條育兒鄙視鏈。

悉數養娃後開始經歷的“鄙視鏈”你中了幾條?要快樂還是要面子?

悉數養娃後開始經歷的“鄙視鏈”你中了幾條?要快樂還是要面子?

悉數養娃後開始經歷的“鄙視鏈”你中了幾條?要快樂還是要面子?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報興趣班。有錢的砸錢,有資源的拼資源。“興趣越多,格局越大。老師越好,孩子越有前途。”無形地,報興趣班也出現了“鄙視鏈”。

“報什麼班?”“報多少合適”“選什麼班型?”“如何趕場?”家長的看法決定了孩子在興趣班這個生態系統上的佔位。持相同意見的家長喜歡湊一堆抱團取暖,持不同意見的家長喜歡比一比誰更“高級”。

當然了,比較不一定真的能分出高下。暴發戶覺得有錢最大,書香門第覺得有文化才高級,各有各的道理,以下興趣班“鄙視鏈”僅供娛樂。

時間規劃鄙視鏈

班多規劃好>班少規劃好>班多規劃差>班少規劃差>無班無規劃

“全能規劃” Diss “趕場司機”

有次在家長會上,一位媽媽說“只要選對課,合理安排好時間,一次報12個班是完全可以消化的。”她的孩子同時上12個興趣班,平時作業在校完成,每天回家還有一兩個小時可以給父母講課。身邊的媽媽們紛紛追問她關於時間規劃的方法,向她“取經”。這樣的綜合規劃能力,的確可以站在金字塔頂端了。

悉數養娃後開始經歷的“鄙視鏈”你中了幾條?要快樂還是要面子?

大部分媽媽做不到一次報12個班,卻可以很好地管理2-4個興趣班,幾年下來孩子也學了很多東西。比如徐媽媽的孩子5歲半,她每年給孩子報3個班,5年先後培養了17種興趣愛好,她覺得自己孩子的眼界和格局肯定比其他孩子強很多。還有王媽媽的孩子,多年來只堅持學“鋼琴”和“法語”兩門課,初中以前拿下了鋼琴10級,現在孩子沒事就喜歡自己看法語原文小說和電影,生活也很充實。

有些家長時間規劃能力不強,又想“一口吃個胖子”,就學著全能型媽媽同時也給孩子報十幾個班,別人學什麼自家娃也要學什麼,結果自己“一週七天連軸轉”不說,娃也叫苦連天。像《少年說》中給孩子報12個班的那位媽媽,孩子既沒有興趣也沒有精力,純粹為了報班而報班,被其他家長批評也是情理之中。但是,這類媽媽也會反駁說“時間規劃是一種能力,我們雖然能力不足,但還是非常重視孩子學習和興趣發展的,所以才不惜花大價錢報這麼多課。”可見,比來比去,還是那些既不給孩子報班,也沒什麼興趣規劃的家長最受“鄙視”。

班型鄙視鏈

名師大班〉精品小班+名師1對1〉大班〉大學生家教

“我們會報班”Diss“我們更有錢”

“我們智商高”Diss“陪太子讀書”

名師大班課是最搶手的,家長們要守在手機前不停刷才能“秒殺”搶課或者續班,報上名的家長有種優越感叫做“我們更會報班”。但是名師大班最後還是大部分家長擠破頭也搶不到,有些人緣好的家長,自己組個班找老師,而且找得都是很不錯的老師,那就是精品小班了。這些家長對上普通大班的態度很不屑一顧,有種不帶你玩兒的感覺。能找到名師一對一的話,更不容易。因為很多機構的名師是不容許在外面帶一對一的。

大多數學生都會去上普通的大班課,所謂“隨大流總沒錯”,性價比高,而且學生之間彼此交流,學習進度水平都差不多。一些機構標榜的小班是說把每個班人數控制在15個左右,其實也就是大班課,價格更貴一些,儘量每個學生照顧得更周全,但是人數往往不止這個數。

悉數養娃後開始經歷的“鄙視鏈”你中了幾條?要快樂還是要面子?

處於“鄙視鏈”末端的是大學生家教,還有很多機構有1對1但算不上是名師,通常是一些學習跟不上在校課程的孩子需要另開小灶,由於補習基礎知識,根本不需要請名師,普通大學生就能搞定,還便宜。所以在家長心中容易形成一種定式,認為那些課是為學習不好的孩子準備的。但其實一些大機構的精品小班和1對1課程也配有很好的師資,也適合好學生查缺補漏和突破。

還有一種班型叫做“我們智商更高”。有些機構的奧數班分為“提高班”,“尖子班”,“超常班”,“超一班”,“集訓隊”五個班型。上“提高班”和“尖子班”的是入學在前臺隨測出來的,隨測計算卷子全對的學生上“尖子班”,錯一點的上“提高班”,更高級別的班型比如“超常班”“集訓隊”需要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後升班。所以班型在家長心中潛移默化地成了孩子智商和學習能力的象徵。超常以上班型的家長心理都有十足的優越感,而那些“尖子班”和“提高班”的家長常被戲稱為“陪太子讀書的”“小升初的分母”。

悉數養娃後開始經歷的“鄙視鏈”你中了幾條?要快樂還是要面子?

科目鄙視鏈

馬術、高爾夫、禮儀、茶道>電子琴、畫畫、舞蹈、跆拳道>語數外

“小眾又有品”Diss “跟風一族”

“我家寶寶會烘焙,幼兒園組織美食類活動可以幫忙”“我家閨女舞蹈考過四級,可以參加公益演出”;陶藝、插花、鋼琴、網球……現在孩子沒有點特長,家長去開家長會也沒什麼談資。一位爸爸說“同班的孩子不是會高爾夫就是烘培,人家哪裡報的班我還搞不明白,自己孩子特長是畫畫,剪紙,說出來也覺得沒面子。”

如果你和馬術俱樂部的銷售小哥聊兩句,他會斬釘截鐵的告訴你,報馬術俱樂部的幼兒馬術課程會提升孩子的貴族氣質。這種傲嬌心不只有中國家長有,美國家長也有。

悉數養娃後開始經歷的“鄙視鏈”你中了幾條?要快樂還是要面子?


美國為幼齡兒童開辦馬術班,學馬術的說,“我們是天生的貴族,你們學機器人的是天生的技術工人。”學機器人的說,“我們是未來世界的探索者,你們學樂器的長大就是貧窮的藝術家。”學樂器的不服,說“即便是學一門樂器,我們也有階級劃分。”

總而言之,“鄙視鏈”站隊要綜合把握“越貴越高級”,“越稀缺越高級”,“越有名越高級”三大原則。

悉數養娃後開始經歷的“鄙視鏈”你中了幾條?要快樂還是要面子?

裝備鄙視鏈

w元高配黨>k元低配黨>10元公用黨

大號課上,老張問老王:“我家娃的大號1萬多錢買的,你家多錢買的?”老王不出聲。

第二天,老王問老譚:“我家娃大號1千多錢買的,你家娃怎麼成天上課只帶個嘴?”

“只帶個嘴?”

“只帶個號嘴。”(用公用的)

老譚這才反應過來,老王是笑他家娃上課沒“裝備”。

悉數養娃後開始經歷的“鄙視鏈”你中了幾條?要快樂還是要面子?

馬術課上,有的孩子一套服裝就上w+,但也有孩子穿著2k左右的“低配”。

老張又問老王,“你家孩子準備工作做齊了嗎?”

(課程著裝包括:頭盔、馬靴、防護背心、馬靴、馬褲、恰卜斯、馬術手套)

老王說,“就差一套冬季禦寒服了。”

(由於是戶外活動,冬季需定製禦寒的服裝)

老王扭頭問老譚,“你家孩子準備工作做了多少?”

老譚說,“剛在那邊壓了壓腿。”

老張和老王聽見都笑了。

興趣班鄙視鏈,你跑不掉

高爾夫課上,老張的孩子一套高爾夫球杆10w,老王的孩子用1w的球杆,受到同學們的嫌棄,非常不高興。

兒子回家跟爸說,“爸我不想學了,有錢人為了和沒錢的人區別開,就整出一套高爾夫球。

老王反問兒子,“不學?難道你想像老譚家兒子,只會打彈珠?”

“玻璃球得蹲著,趴著,形象不好。”兒子撇了撇嘴,忙搖頭。

悉數養娃後開始經歷的“鄙視鏈”你中了幾條?要快樂還是要面子?

高爾夫要有草坪,有觀光車,要有球杆,球童。而玻璃球只要你的泥地不是太軟,隨隨便便就能比賽。你可以說,高爾夫花大錢,奢侈浪費。但是,你敢說高爾夫比玻璃球更沒有意義嗎?“打高爾夫的人目的往往不是為了運動,而是為了社交。”即便說玩彈球的技術含量和趣味性更高,在經濟條件允許下,家長也會把孩子送去學高爾夫。

其實,興趣班鄙視鏈上的所有孩子之間的攀比,都源於家長之間面對巨大落差時,自己的不甘心,或者因為生怕自己一時“沒跟上”而誤了孩子。無論“鄙視鏈”給家長們帶來的是焦慮,優越,還是虛榮心。家長們都不得不承認,這套系統他們跑不出去。每個人都會主動或被動地被捲入興趣班的“鄙視鏈”,它是這個焦慮時代的表情。

“沒有什麼比孩子快樂更重要的事了。”這是一句很多家長都同意但永遠也做不到的“正確的話”,做不到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而是時代不允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