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一副對聯講清治國之道

武侯祠一副對聯講清治國之道

成都武侯祠風光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對聯,把治國之道講得如此深刻,讓政治家們感覺如醍醐灌頂一般,無不歎服。然而,於普通民眾,知道這副對聯並領悟其意的人並不多。要不是兩個著名事件,這副對聯可能就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了。

第一個事件,是抗戰即將勝利時,中華民國中央考試院舉行高等文官考試,考題之一是“文翁治蜀尚寬,諸葛治蜀尚嚴,試申其義。”

這個考題,似乎專為成都學子開了後門。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考題其實是個引子,其本意是考察學子們是不是見過並且理解清代文人趙藩在武侯祠題的這副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問題是很多外省學子根本沒見過這副對聯,讓人如何破題呢?


武侯祠一副對聯講清治國之道

成都武侯祠


趙藩(1851-1927)字樾村,號介庵,白族。題這副對聯時,任四川鹽茶道。這副對聯清楚地闡釋了他的治國方略,要點有二:一是攻心,二是審勢。

所謂攻心,無非是說治理國家也好,治理地方也好,最根本之處是民心向背;而所謂審勢,是指國家政策制定的基礎是判斷形勢。他用了幾個典故來闡明他的觀點。


一是諸葛亮南征的故事。諸葛亮南征前,討論南征策略,馬謖建議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諸葛亮採納了這個建議,才有了七擒七縱孟獲,孟獲最終被感化,發誓稱:“南人不復反矣!”

第二個事件是西周時,厲王因為禁止百姓議政而亡國的故事。話說周厲王暴虐,百姓紛紛議論朝政,厲王十分不爽,他聽從衛國巫師的建議,派人監視百姓的言論,有議論批評朝政的,通通抓起來殺掉。百姓們都不敢說話了,造成“道路以目”的現象,到後來百姓忍無可忍,發生暴動,把厲王趕出鎬京。厲王最終客死於彘。對聯中反側的“側”就是指這個典故。

這兩個典故充分闡明瞭民心向背是一個國家繁榮安定的基礎,而作為統治者必須懂得“攻心”之道。


武侯祠一副對聯講清治國之道

四川成都武侯祠


至於下聯中的“審勢” 其實就是考題中所提到的“文翁治蜀尚寬,諸葛治蜀尚嚴”這兩個歷史事實。治理國家,寬嚴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治國的目的是要讓人民安居樂業。所以政策取向一定要根據社會發展態勢來決定。文翁尚寬,諸葛尚嚴,都把蜀地治理好了就是明證。

孔子曰:“政寛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政猛則民殘,殘則濟之以寬。寬嚴相濟,政是以和。”文翁是漢景帝末年的蜀郡太守,漢代繼秦暴政之後,國家殘破,百姓凋零,文帝和景帝選擇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國策,這就是所謂“審勢”——在政猛造成民殘的形勢下,選擇了“寬”的治國方略;

而三國時期,形勢與文景之時大相徑庭。東漢末年,法制廢弛,兼併日盛。貴族耽樂,官吏腐敗,事決於豪強,民淪於附庸。這便是“政寛”造成的惡果,所以諸葛審時度勢,治蜀便採用了嚴刑峻法。


武侯祠一副對聯講清治國之道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竹森森。


民國考試院這個考題,僅僅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普及了這副名聯,影響並不算大。第二個事件影響可就不得了了。

那是在五十年前,四川各派打得一塌糊塗,中央派劉興元主政四川。臨行前,毛主席接見他,叮囑他到四川后,先到武侯祠看一副趙藩題的對聯,就知道該如何治理四川了。

劉興元還真的看了這副對聯,而且是剛下飛機,連行李都沒來得及放下。至於他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趙藩的意思,這就不敢說了。但是就因為毛主席的肯定,這副對聯從此串紅,名聲大噪,其粉絲之眾,遠非現在的小鮮肉所能望其項背。




知識 | 思想 《心鑑閱讀 》文學 | 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