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這兩天

除了很硬核的《太吾繪卷》爆紅外

另一部國產遊戲

《中國式家長》

也在steam上收穫了很高的評價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許多玩家給好評的理由就是

這種控制培養每一代人的玩法

切切實實是在體驗當

“中國式家長”啊

其實

除了遊戲

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人也很樂意體會

當家長的快感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男生寢室=大型認親現場

在我國高校的男同學之間

一直流傳著一個心照不宣的癖好

那就是

當別人爸爸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遊戲開局你就拿下了一血

10分鐘後搶走小龍

對面連連求放過

這時候你該怎麼做

當然是仁慈地放水

勸對方叫爸爸

一聲放水,兩聲送人頭

三聲加好友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當窗外狂風大作

冷冷的冰雨正胡亂地拍打窗戶

而你和室友的外賣電話同時響起

室友卻先你0.05秒伏桌裝睡時

你該怎麼做?

當然是穿外套出門

同時笑摸兒子狗頭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月底,室友沒錢了

哭窮的同時

看到購物車裡的鍵盤突然降價

不僅包郵還打了8折

你預料到了接下來的走向

趕緊坐在椅子上挺直了腰板

然後,你該怎麼做?

當然是默默發紅包

鼻孔朝天語氣囂張的來一句

“兒子乖,叫聲爸爸就借你“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當然

這種佔佔便宜鬧著玩

雖然是一部分男寢的日常

但並非是他們首創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此“爸爸”非彼“爸爸”

眾所周知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

血緣和泛血緣關係是維繫一切的紐帶

在這個前提下

封建家長制下的父權同王權直接掛鉤

成為權威和征服的象徵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慈禧就曾“逼迫”光緒稱她為“親爸爸”

在各種古裝宮鬥劇、權謀劇中

隨處可見“愛民如子”的彩虹屁

就是很好的解釋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不過

所謂“歌謠文理,與世推移”

稱謂的內核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悄然改變

二戰後

世界進入後現代主義時期

社會文化呈現出

無中心、反權威、零散化、個性化

的特徵

其後

互聯網的出現拉近了人和人的距離

也進一步淡化了血親稱謂的莊嚴性

在國民岳父、國民老公、國民媳婦

層出不窮的今天

“爸爸”一詞

也被網友們塗上了調侃的色彩

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場合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比如遊戲世界中吊打其他人的角色

就被尊稱被”爸爸“

《Dota》裡的末日守衛

憑藉其能秒掉所有英雄的大招

成為遊戲內公認的爸爸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爐石傳說》裡有張卡

因為“身材太好”

被玩家稱為火爹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魔獸爭霸》那句

“whos your daddy” 的口令

也深化了“爸爸是無敵的”這一概念

而同樣起源於魔獸的

恩怨局

也隨著競技類遊戲的發展

將“誰輸了誰叫爸爸”的精神

擴散到ACG圈外的世界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爸爸表情包

就是年輕人的語言遊戲

沒錯,這個世界

正被表情包支配著

作為插科打諢、活躍氣氛、居家旅行的

必備品

表情包已成為當代青年

甩也甩不掉的寄生獸

“爸爸”系列的表情包之所以長盛不衰

也正是因為參悟了

表情包現象

將嚴肅問題娛樂化的真諦

正如羅蘭·巴特所說:

能指和所指指向新的一層所指時

就形成了“神化”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在這張圖片中能指為圖片本身

所指為此句話與喵喵表情的表面意思

而神化即為圖片發起者的囂張之情

由於這種“神化”過於優秀

也漸漸脫離出了表情包的語境

成為部分年輕人

日常交際中的語言遊戲

比如

“甲方爸爸”

“產品爸爸”

”土豆育碧爸爸”

等等

在迅妹看來

這並非是某評論家眼裡的

“對權貴與資本赤裸裸的跪拜”

而是一種

建立在雙方所共通的符號壞境中的狂歡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說人話就是

我捧你玩玩,別當真哈

從這個角度看

這種

玩世不恭

伏低自嘲

又乖又慫的姿態和

老子

“上善若水…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

(言行謙虛才能被擁戴)

的觀點不謀而合

男生間沒有純友誼,只有“乖!叫爸爸”


鴨!

這屆年輕人真是有

大智慧啊

- END -

-《爸爸考》


#你有哪些關於爸爸的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