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年內第3次加息落地!中國央行爲什麼不能跟?

~點上方關注我,好文章送上門~

今日凌晨,美聯儲宣佈加息25個基點,這是美聯儲年內第三次加息,已經是從2015年底開啟的加息週期中的第八次。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每當美國加息,國內就會有很多人預測我們也要加息,或者有加息壓力。

但是我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環境並不適合加息,從理論上看,也不符合加息的條件。

先來給大家科普一下,所謂的“加息壓力”說法背後的理論依據。

那就是~~啦啦啦~~~請翻開書本(敲黑板)

美聯儲年內第3次加息落地!中國央行為什麼不能跟?

利率平價理論

請看下面的公式:

F/S=(1+i)/(1+i*)

F為遠期匯率,S是即期匯率(直接標價法中得到的),i是本國利率,i*是外國利率。

大家看不懂沒關係,30秒帶大家理解一下。

美聯儲年內第3次加息落地!中國央行為什麼不能跟?

這個公式的意思是,對兩個國家來說:

如果一個國家提升了自己的利率,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另一個國家沒有提升自己的利率,兩個國家的資本市場會出現套利機會。

這裡有一個前提:資本可以在兩國之間自由流通。

那麼目前中美之間的現實情況是什麼呢?

首先,中美的資本市場並不是完全自由流通的,存在很強的外匯管制。所以,其實利率平價理論的前提條件就沒有滿足。

美聯儲年內第3次加息落地!中國央行為什麼不能跟?

其次,人民幣兌美元也是雙向波動的,不像以前那樣錨定美元匯率,也就是說,匯率不變的條件也並不滿足。

所以換句話說~整個公式的前提和條件都是不存在的,“美國加息我們就非要加息”的說法也是不嚴謹的。

什麼情況下國內才會有加息壓力呢?

只有在外匯市場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和政府意志不願意貶值匯率的情況下,才能說我們有一定的加息壓力。

為什麼中國央行目前加息的概率很小呢?

先讓我們看第一張圖:

美聯儲年內第3次加息落地!中國央行為什麼不能跟?

中美PPI對比

這是一張中美PPI環比數據,PPI是衡量企業購買的一籃子物品和勞務的總費用。

從圖中可以看出,從2012-2016年,中美兩國PPI其實是相似的振幅同步變化的;

從2016年開始,川普上臺改變美國的發展策略,減稅導致美元迴流,國內製造業開始復甦;同時,中國開始供給側改革,短期內改革陣痛導致上游快速漲價。

就在大家憧憬新一輪的康波週期的時候,2017年四季度開始PPI環比增速持續下降,兩個國家從工業品在數據層面出現了“分叉”。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中美經濟所處的週期並不相同:

美國是處於經濟復甦階段,需求推動造成的PPI上行,因此存在緩慢加息的基礎。

中國是供給側人為推動造成的PPI上行,經濟依然下行壓力比較大。

我們再來看另一張圖:

美聯儲年內第3次加息落地!中國央行為什麼不能跟?

中國 CPI 與 PPI

這是一張CPI和PPI的定基指數圖(16年1月為基準月),主要描繪了16年後CPI和PPI的走向。

從圖中的趨勢可以看出,這兩年,PPI的上漲幅度大幅強於CPI。換句話說,就是原物料的漲價很難傳導到商品中,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滯漲。

在滯漲週期裡,並不適合加息。

原因在於,加息會造成企業成本進一步上行,卻又無法傳導到終端商品的價格裡,大量企業的生存環境將進一步惡化。

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8月份的CPI漲幅只有2.3%左右,預期未來還將在低位運行,也不支持加息。

美聯儲年內第3次加息落地!中國央行為什麼不能跟?

所以我認為,市場上普遍流行的加息言論只是一種人云亦云罷了。

我們應該學會獨立思考,客觀地看清經濟現象背後的原因。

如果覺得文章有一些啟發,歡迎關注我,我會經常寫一些科普,帶你慢慢看懂紛繁複雜的宏觀經濟背後的本質。

美聯儲年內第3次加息落地!中國央行為什麼不能跟?



分享到:


相關文章: